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Erl获得别样的瓦格纳体验。似乎庄严神圣的一面被消解干净,剩下的是怎样在瓦格纳的旗帜下实现“过节”的欢乐
四五年前,我曾经在德国买到一套很廉价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唱片,说明书上写的录音地点是在Erl。这是什么鬼地方?在一般的奥地利地图上基本看不见,问起德国的朋友,也大多嗤之以鼻,意思是这种小地方的瓦格纳表演也值得关心?
终于发现它,是在歌剧汇演网站。网页上一片嫩绿的主色调很养眼,几头正在吃草的奶牛让我有亲切感。浏览几幅图片,发现Erl原来是风情很古朴的山村,从在线地图上查找该处,需经过无数遍的“放大”,大致搞清楚它原来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隔美因河相望。
这么“偏僻”,这么神秘,这么交通不便,却要做瓦格纳歌剧汇演!我决定在今年夏天的奥地利之旅中,把去Erl列为重点,看看它与专门为上演瓦格纳歌剧而建的拜罗伊特古典歌剧院有哪些不同。
清晨从格拉茨出发前往Erl,中间换了两次火车,还要乘坐两个多小时大客车在山中穿行。到达离Erl最近的“大城市”库夫施泰因已经是下午五点多,最后一趟开往Erl的班车刚刚驶出,只能割肉般地“打的”前往。亏了《指环》的“前夜剧”《莱茵的黄金》篇幅较短,晚至七点开演,否则我恐怕就要错过当天的演出了。
从尼顿多夫小村庄的旅馆再到Erl,需要乘坐歌剧汇演的班车,它在开演前一个半小时相继停靠周边各个村庄的邮局门口,把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一车一车地运到剧院。那个名为“受难剧院”的造型怪异的白色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山水之间一条“村级公路”旁,一长列等待入场的人群就靠在路旁的原木围栏上看风景。他们的装束虽不像在拜罗伊特或萨尔茨堡那般华美,却仍感觉与周遭的农场氛围有点格格不入。
出生于萨尔茨堡的奥地利指挥家古斯塔夫库恩,不知凭借什么灵感,决定在这里搞每届两轮的瓦格纳歌剧汇演。经过十年的坚持,它的影响力在瓦格纳迷心目中越来越大,差不多有了“小拜罗伊特”的名声。不过我倒是更愿意把Erl的汇演理解成是“反拜罗伊特”的。比如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乐池是加盖子的,根本不让观众看到指挥和乐队;而Erl受难剧院根本没有乐池,庞大的乐队就呈阶梯状坐在舞台纵深处,与布景及演员之间只是象征性地隔了几道纱幕。
我在Erl获得别样的瓦格纳体验。似乎庄严神圣的一面被消解干净,剩下的是怎样在瓦格纳的旗帜下实现“过节”的欢乐。组织者层出不穷的创意,使参与到表演当中的村民的欢乐远远大于付出不菲费用的外来观众。
《莱茵的黄金》中,成群的孩子涌入剧场,手持铁锤卖力地捶打着观众席两侧排成两行的铁砧。他们俨然就是尼伯龙根王国的侏儒国民,却丝毫看不到被阿尔伯里希奴役的跡象。《女武神》开幕前和第一幕结束后的幕间休息,剧院前宽阔的草地上,散放着八匹骏马,鞍辔上镶有镌刻八位女武神名字的铁牌;它们的主人都是十几岁的戎装女孩,纯朴高傲,令人爱煞,完全失去理智地狂按快门。《西格弗里德》上演那天,剧院广场搭起一个铁匠铺,一位老铁匠和他帅气的儿子真刀明火地在铸一把大大的铁剑,和舞台上西格弗里德用的那把“诺通”剑一样夸张笨重,显然那件道具也出自这位汉斯铁匠之手。这父子俩肯定多年“霸占”此处,竟和上上下下混得颇熟,连音乐总监库恩下车后都先过来与他们寒暄,把铁匠铺的人气和那熊熊炉火一样越烧越旺。《众神的黄昏》中西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竟然是由当地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抬着一条西格弗里德端坐其上的大船,从观众席最后一排一步步迈向舞台完成的。正是这些年轻英俊的消防队员,每一场演出自始至终都守候在剧院广场的消防车前,几乎成为一个固定景观。
Erl的孩子在这个七月是幸福的。他们总是不失时机地从剧场外涌进来冲向舞台,在《女武神》里象征围住布伦希尔德的“魔焰”,在《西格弗里德》里是聆听美丽传奇的听众,在《众神的黄昏》里是神界崩塌后人类时代崛起的希望,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是带来慰藉的牧童,在《帕西法尔》里是随着拯救降临的天使……
Erl的孩子真是爽透了,他们的家人自然也爽透了;目睹Erl人民的爽态,所有经过长途跋涉来到Erl的客人都跟着爽起来。这就是以“耶稣受难”和瓦格纳的名义而行自娱自乐之实的夏季度假天堂得以吸引来宾络绎不绝的秘诀所在。难怪十年来一直在演同样制作的《指环》,却不怕有人看烦了不再来。
刘雪枫:音乐评判家,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四五年前,我曾经在德国买到一套很廉价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唱片,说明书上写的录音地点是在Erl。这是什么鬼地方?在一般的奥地利地图上基本看不见,问起德国的朋友,也大多嗤之以鼻,意思是这种小地方的瓦格纳表演也值得关心?
终于发现它,是在歌剧汇演网站。网页上一片嫩绿的主色调很养眼,几头正在吃草的奶牛让我有亲切感。浏览几幅图片,发现Erl原来是风情很古朴的山村,从在线地图上查找该处,需经过无数遍的“放大”,大致搞清楚它原来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隔美因河相望。
这么“偏僻”,这么神秘,这么交通不便,却要做瓦格纳歌剧汇演!我决定在今年夏天的奥地利之旅中,把去Erl列为重点,看看它与专门为上演瓦格纳歌剧而建的拜罗伊特古典歌剧院有哪些不同。
清晨从格拉茨出发前往Erl,中间换了两次火车,还要乘坐两个多小时大客车在山中穿行。到达离Erl最近的“大城市”库夫施泰因已经是下午五点多,最后一趟开往Erl的班车刚刚驶出,只能割肉般地“打的”前往。亏了《指环》的“前夜剧”《莱茵的黄金》篇幅较短,晚至七点开演,否则我恐怕就要错过当天的演出了。
从尼顿多夫小村庄的旅馆再到Erl,需要乘坐歌剧汇演的班车,它在开演前一个半小时相继停靠周边各个村庄的邮局门口,把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一车一车地运到剧院。那个名为“受难剧院”的造型怪异的白色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山水之间一条“村级公路”旁,一长列等待入场的人群就靠在路旁的原木围栏上看风景。他们的装束虽不像在拜罗伊特或萨尔茨堡那般华美,却仍感觉与周遭的农场氛围有点格格不入。
出生于萨尔茨堡的奥地利指挥家古斯塔夫库恩,不知凭借什么灵感,决定在这里搞每届两轮的瓦格纳歌剧汇演。经过十年的坚持,它的影响力在瓦格纳迷心目中越来越大,差不多有了“小拜罗伊特”的名声。不过我倒是更愿意把Erl的汇演理解成是“反拜罗伊特”的。比如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乐池是加盖子的,根本不让观众看到指挥和乐队;而Erl受难剧院根本没有乐池,庞大的乐队就呈阶梯状坐在舞台纵深处,与布景及演员之间只是象征性地隔了几道纱幕。
我在Erl获得别样的瓦格纳体验。似乎庄严神圣的一面被消解干净,剩下的是怎样在瓦格纳的旗帜下实现“过节”的欢乐。组织者层出不穷的创意,使参与到表演当中的村民的欢乐远远大于付出不菲费用的外来观众。
《莱茵的黄金》中,成群的孩子涌入剧场,手持铁锤卖力地捶打着观众席两侧排成两行的铁砧。他们俨然就是尼伯龙根王国的侏儒国民,却丝毫看不到被阿尔伯里希奴役的跡象。《女武神》开幕前和第一幕结束后的幕间休息,剧院前宽阔的草地上,散放着八匹骏马,鞍辔上镶有镌刻八位女武神名字的铁牌;它们的主人都是十几岁的戎装女孩,纯朴高傲,令人爱煞,完全失去理智地狂按快门。《西格弗里德》上演那天,剧院广场搭起一个铁匠铺,一位老铁匠和他帅气的儿子真刀明火地在铸一把大大的铁剑,和舞台上西格弗里德用的那把“诺通”剑一样夸张笨重,显然那件道具也出自这位汉斯铁匠之手。这父子俩肯定多年“霸占”此处,竟和上上下下混得颇熟,连音乐总监库恩下车后都先过来与他们寒暄,把铁匠铺的人气和那熊熊炉火一样越烧越旺。《众神的黄昏》中西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竟然是由当地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抬着一条西格弗里德端坐其上的大船,从观众席最后一排一步步迈向舞台完成的。正是这些年轻英俊的消防队员,每一场演出自始至终都守候在剧院广场的消防车前,几乎成为一个固定景观。
Erl的孩子在这个七月是幸福的。他们总是不失时机地从剧场外涌进来冲向舞台,在《女武神》里象征围住布伦希尔德的“魔焰”,在《西格弗里德》里是聆听美丽传奇的听众,在《众神的黄昏》里是神界崩塌后人类时代崛起的希望,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是带来慰藉的牧童,在《帕西法尔》里是随着拯救降临的天使……
Erl的孩子真是爽透了,他们的家人自然也爽透了;目睹Erl人民的爽态,所有经过长途跋涉来到Erl的客人都跟着爽起来。这就是以“耶稣受难”和瓦格纳的名义而行自娱自乐之实的夏季度假天堂得以吸引来宾络绎不绝的秘诀所在。难怪十年来一直在演同样制作的《指环》,却不怕有人看烦了不再来。
刘雪枫:音乐评判家,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