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一项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并形成计算技能,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一项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并形成计算技能,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计算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所以,计算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如何达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快速、正确,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 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在我们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算理。例如:三年级学习“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学36÷2直接告诉学生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再用剩下的“1”和个位上的“6”合成“16”来除以“2”,个位上商“8”,至于为什么这样来算,其中的算理是什么?学生不理解,只是单纯的依据教师的方法来模仿、计算,掌握算法。其实,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算理,只有理解了其中的算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如果,同样是教学笔算“36÷2”,先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先分三捆,每份平均分一捆,剩下一捆散开是10根,再和6根合起来是16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8根;然后,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36÷2”,学生非常轻松地就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啦。因此,在计算教学时,不但要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二、 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是人们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技能,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常常要用到口算;它也是小学生最基本的技能,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1. 熟记口诀和常用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计算中,如果学生能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记一些口诀和常用数据,则能较好的掌握一些计算技能机巧,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特别是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年级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三四年级积是整百、整千的数,像25×4=100、125×8=1000等,这些知识应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因为,这些在后续的学习笔算加、减法;笔算乘、除法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算时都要用到,它们可以说是为一生的计算打基础的知识。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时,计算量很大,而且出错率较高。所以,π与1—9及与1—9平方等常用数的乘积做到熟记,才能在计算圆的周長和面积时运用自如,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很大的帮助。2. 口算成为每天必修课。为了让正确口算成为小学生的基本技能,近几年我们聊城市教研室领导推出“5 1”工程“5 1”工程是我市教研室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习惯培养和综合实践”,依据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重点训练项目)。,其中,数学学科要求每节课都有3-5分钟的口算练习,形成口算技能,进而技能转化为技巧,让口算成为每天的习惯。自从2011年坚持到现在,“口算天天练”成为了学生和老师的习惯和乐趣,学生口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学生能够很轻松的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口算要求,计算能力也相应提升很快。
三、 让学生计算错误成为教学资源
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再简单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学生作业、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急躁,而是要直面学生的错误,认真剖析出错原因,成为教学的再生资源。例如,四年级在学习《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学生出现的错误:A. 6.8 ÷100=680 0.3÷10= 3 B. 6.8÷100=0.06.8 5.20 ×1000=5.200 根据以上两组错误可以看出:A组同学对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方向理解有误;B组同学对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理解有困难,剖析出原因再用更形象的、益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同学去理解、掌握。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而且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并且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引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一项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并形成计算技能,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计算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所以,计算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如何达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快速、正确,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 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在我们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算理。例如:三年级学习“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学36÷2直接告诉学生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再用剩下的“1”和个位上的“6”合成“16”来除以“2”,个位上商“8”,至于为什么这样来算,其中的算理是什么?学生不理解,只是单纯的依据教师的方法来模仿、计算,掌握算法。其实,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算理,只有理解了其中的算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如果,同样是教学笔算“36÷2”,先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先分三捆,每份平均分一捆,剩下一捆散开是10根,再和6根合起来是16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8根;然后,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36÷2”,学生非常轻松地就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啦。因此,在计算教学时,不但要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二、 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是人们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技能,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常常要用到口算;它也是小学生最基本的技能,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1. 熟记口诀和常用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计算中,如果学生能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记一些口诀和常用数据,则能较好的掌握一些计算技能机巧,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特别是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年级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三四年级积是整百、整千的数,像25×4=100、125×8=1000等,这些知识应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因为,这些在后续的学习笔算加、减法;笔算乘、除法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算时都要用到,它们可以说是为一生的计算打基础的知识。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时,计算量很大,而且出错率较高。所以,π与1—9及与1—9平方等常用数的乘积做到熟记,才能在计算圆的周長和面积时运用自如,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很大的帮助。2. 口算成为每天必修课。为了让正确口算成为小学生的基本技能,近几年我们聊城市教研室领导推出“5 1”工程“5 1”工程是我市教研室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习惯培养和综合实践”,依据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重点训练项目)。,其中,数学学科要求每节课都有3-5分钟的口算练习,形成口算技能,进而技能转化为技巧,让口算成为每天的习惯。自从2011年坚持到现在,“口算天天练”成为了学生和老师的习惯和乐趣,学生口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学生能够很轻松的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口算要求,计算能力也相应提升很快。
三、 让学生计算错误成为教学资源
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使再简单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学生作业、练习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急躁,而是要直面学生的错误,认真剖析出错原因,成为教学的再生资源。例如,四年级在学习《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学生出现的错误:A. 6.8 ÷100=680 0.3÷10= 3 B. 6.8÷100=0.06.8 5.20 ×1000=5.200 根据以上两组错误可以看出:A组同学对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方向理解有误;B组同学对于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理解有困难,剖析出原因再用更形象的、益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同学去理解、掌握。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而且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并且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引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