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7日,北京著名的六一幼儿园招生时,出现了家长排队两天两夜的情景。排队的长龙中不时可见头发斑白的爷爷奶奶辈人,排队者无一例外地裹着羽绒服,坐着小马扎,有的还支起了小帐篷,在深夜寒风中苦苦等待。
无独有偶。4月11日,南京一知名幼儿园,通过电脑,从191个报名者中随机摇出15名招收的新生。
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园)热”,在倡导教育公正的今天,面对许许多多的“条子”“关系”,采用摇号的方式,从校(园)方来看,未尝不是一种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的办法。
但这种做法是否就能破解“择校(园)热”的难题呢?是否就能“一招奏效”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答案是什么。
于是就有媒体批评家长,不该如此。诚然,对于那些孩子未能如愿入校(园)的家长,我也会劝一劝他们,苍白无力地说一两句“条条道路通罗马”之类的安慰话。但我绝不会劝那些摇中的家长将名额退出来。事实上即便是那些持批评意见的人也不会这么说,因为重视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没有错。甚至可以想象,那些持批评意见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教育环境好教学质量高的校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20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能够想到为弦子择校的家庭,一定会重视教育,真正令学校感到困难的,往往是那些出生在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里的孩子。
与媒体批评择校的家长的观点不同,我倒觉得造成“择校(园)热”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摇号则是校方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在“择校(园)热”的背后,该反思的不是学生家长。而是一些部门与个人。
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扶持薄弱学校,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事实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统计显示,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国,也不及韩国、新加坡。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东部地区亦如此。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韩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形势下优先发展教育的经验,则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除了经费的扶持,许多地区也出台了其他扶持政策,派出了优秀教师去薄弱学校进行帮扶,但收效并不见佳。支教时间短是一个原因,支教者利益受影响也是一个因素。有资料显示,日本中小学校长、名教师是在一定周期内必须到薄弱学校轮岗,时间也往往长达教学循环一个周期。当然,这期间。他们的待遇是不受影响的。
其次是学校。许多薄弱学校更多关注的办学硬件的改善,而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下一番工夫,不在教师培养发展上做文章,不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上想办法。有的学校甚至违背教育政策,采取一些令人不解的做法,来获取所谓的“质量”提升。据《中国教育报》载,山东威海的某省级规范化学校在中考前将所谓的“差生”劝退。每班由原来的50多人缩减到32人。试想,不论是谁的孩子,学区在这样的学校,除了择校离开,还会有其他办法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薄弱学校的教师、一名偏远学校的教师。也还应当反思一番的。诚然,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还不理想,但我们工作的对象毕竟是一群孩子,毕竟这些偏远地区孩子更需要教育。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改变大环境,影响大气候,但总能影响身边的一些学生。魏书生在盘锦三中、钱梦龙的嘉定=中,起初都不是名校,地理位置也不好,但他们热爱那里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这位世界杰出的教育家在这里工作了33年。是一根火柴,就应当点燃一支蜡烛;是一支蜡烛,就应该照亮一个房间;是一名教师,就应当点亮一些孩子的希望。
无独有偶。4月11日,南京一知名幼儿园,通过电脑,从191个报名者中随机摇出15名招收的新生。
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园)热”,在倡导教育公正的今天,面对许许多多的“条子”“关系”,采用摇号的方式,从校(园)方来看,未尝不是一种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的办法。
但这种做法是否就能破解“择校(园)热”的难题呢?是否就能“一招奏效”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答案是什么。
于是就有媒体批评家长,不该如此。诚然,对于那些孩子未能如愿入校(园)的家长,我也会劝一劝他们,苍白无力地说一两句“条条道路通罗马”之类的安慰话。但我绝不会劝那些摇中的家长将名额退出来。事实上即便是那些持批评意见的人也不会这么说,因为重视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没有错。甚至可以想象,那些持批评意见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教育环境好教学质量高的校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20年来的经验告诉我,能够想到为弦子择校的家庭,一定会重视教育,真正令学校感到困难的,往往是那些出生在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里的孩子。
与媒体批评择校的家长的观点不同,我倒觉得造成“择校(园)热”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摇号则是校方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在“择校(园)热”的背后,该反思的不是学生家长。而是一些部门与个人。
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门。扶持薄弱学校,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事实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统计显示,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国,也不及韩国、新加坡。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东部地区亦如此。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韩国在经济十分困难的形势下优先发展教育的经验,则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
除了经费的扶持,许多地区也出台了其他扶持政策,派出了优秀教师去薄弱学校进行帮扶,但收效并不见佳。支教时间短是一个原因,支教者利益受影响也是一个因素。有资料显示,日本中小学校长、名教师是在一定周期内必须到薄弱学校轮岗,时间也往往长达教学循环一个周期。当然,这期间。他们的待遇是不受影响的。
其次是学校。许多薄弱学校更多关注的办学硬件的改善,而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下一番工夫,不在教师培养发展上做文章,不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上想办法。有的学校甚至违背教育政策,采取一些令人不解的做法,来获取所谓的“质量”提升。据《中国教育报》载,山东威海的某省级规范化学校在中考前将所谓的“差生”劝退。每班由原来的50多人缩减到32人。试想,不论是谁的孩子,学区在这样的学校,除了择校离开,还会有其他办法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薄弱学校的教师、一名偏远学校的教师。也还应当反思一番的。诚然,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还不理想,但我们工作的对象毕竟是一群孩子,毕竟这些偏远地区孩子更需要教育。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改变大环境,影响大气候,但总能影响身边的一些学生。魏书生在盘锦三中、钱梦龙的嘉定=中,起初都不是名校,地理位置也不好,但他们热爱那里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这位世界杰出的教育家在这里工作了33年。是一根火柴,就应当点燃一支蜡烛;是一支蜡烛,就应该照亮一个房间;是一名教师,就应当点亮一些孩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