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已经跨入网络时代,然而网络道德行为的现状却不能小觑,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影响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已经跨入网络时代,我们现阶段所身处的社会不再仅指现实的社会,实际上还包括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与作为"机器生态"的网络有机融合最终形成的拟社会化的集合[1]。
何为网络道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总体上讲,网络道德就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关系。"[2]为了进一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现状,笔者深入走访了安徽某地方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并且以寝室为单位,通过走访各个寝室,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的环境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的内在动力
1.大学生生活的相关性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上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凭借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网民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个地方的新闻。其中,社会热点问题备受网民的关注,尤其吸引无数大学生的眼球。通过对该校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高校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关注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
2.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爱好和平、团结互助等都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比其他网民群体要高,自我控制力要强一点,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对大学生仍然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对网络上充斥的粗俗、暴力、诈骗等信息有是非的界定,而对于正能量的东西也乐于接受。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基本的传统美德在网络中仍然能得到大学生们良好的传承。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外在条件
1.网络道德体系不完善:近年来,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事件频频发生,例如偷取他人的QQ号、窃取或者暴露他人的隐私等现象,使在校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网络道德行为对我们现实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学回答"支持规范网络道德",大学生受到网络不道德行为影响较深,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需求有着强烈的期望。
2.网络道德行为与开放的社会环境相映照: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网络环境中就会出现什么,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中,网络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健康的还是糟粕的,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社会发展的力量在网络上既是见证也是推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网民在网上具有自由平等的言论权,随着网络上交流平台的拓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在与他人互相交流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词汇。但是,也不乏出现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使用污秽粗俗的语言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语总是离不开"脏"字,例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BT(变态)等,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不文明用语在青年大学生身上有一定的体现。
(二)诚信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当薄弱,尤其在虚拟的网络中更是缺乏诚信。访谈中有位同学说:"你说谎,我也说谎,大家互不信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你对我都公平,因而也就不存在对于别人在网上说谎不能接受的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表示,网上聊天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彼此看不见对方的脸因而没必要说真话。长期下来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三)受不健康信息影响较深
青春期的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由于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寻找到心理的一种寄托,加上一些惟利是图的运营商,最后导致学生易接收到不健康视频,并在各个寝室互相传看,还有一些大学生在QQ群或其他论坛上公然转载不健康图片或发布黄色网站地址。大学生逐渐步入成年,性心理也逐渐成熟,对于性知识会比较好奇,但是大学生要有基本的道德自律,可以通過具有权威性的科学网站来了解这方面的生理知识,避免黄色网站或其他不健康的信息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
(四)网络成瘾
大学生游弋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的人数与日俱增。多数大学生选择在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去网吧包夜玩游戏,由于其一夜未眠,他们就要在白天补充睡眠,这样久而久之,一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不自觉的就养成了白天睡觉,晚上玩电脑游戏的恶习,最终导致学业的荒废。
(五)忽视法律的存在,侵犯他人的权利
网络的诞生在空间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在特殊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不仅缺乏网络道德的观念,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网络的虚拟性给现实的人格带来诸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人格侵权问题蔓延到了网络空间[3]。人格权包括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权利,大学生在中小学就已经对这些权利有所了解,但是在网络中一些大学生却无视他人的人格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引导是必要的。大学生自觉规范行为,抵制不良后果,同时加强规范网络环境,是解决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伦. 网络传播伦理[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守旗. 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李伦. 网络传播伦理[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影响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已经跨入网络时代,我们现阶段所身处的社会不再仅指现实的社会,实际上还包括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与作为"机器生态"的网络有机融合最终形成的拟社会化的集合[1]。
何为网络道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总体上讲,网络道德就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关系。"[2]为了进一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现状,笔者深入走访了安徽某地方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并且以寝室为单位,通过走访各个寝室,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的环境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的内在动力
1.大学生生活的相关性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上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凭借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网民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个地方的新闻。其中,社会热点问题备受网民的关注,尤其吸引无数大学生的眼球。通过对该校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高校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关注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
2.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爱好和平、团结互助等都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比其他网民群体要高,自我控制力要强一点,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对大学生仍然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对网络上充斥的粗俗、暴力、诈骗等信息有是非的界定,而对于正能量的东西也乐于接受。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基本的传统美德在网络中仍然能得到大学生们良好的传承。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外在条件
1.网络道德体系不完善:近年来,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事件频频发生,例如偷取他人的QQ号、窃取或者暴露他人的隐私等现象,使在校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网络道德行为对我们现实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学回答"支持规范网络道德",大学生受到网络不道德行为影响较深,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规范的需求有着强烈的期望。
2.网络道德行为与开放的社会环境相映照: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网络环境中就会出现什么,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中,网络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无论是健康的还是糟粕的,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社会发展的力量在网络上既是见证也是推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网民在网上具有自由平等的言论权,随着网络上交流平台的拓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网络语言。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在与他人互相交流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词汇。但是,也不乏出现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使用污秽粗俗的语言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语总是离不开"脏"字,例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BT(变态)等,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不文明用语在青年大学生身上有一定的体现。
(二)诚信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当薄弱,尤其在虚拟的网络中更是缺乏诚信。访谈中有位同学说:"你说谎,我也说谎,大家互不信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你对我都公平,因而也就不存在对于别人在网上说谎不能接受的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表示,网上聊天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彼此看不见对方的脸因而没必要说真话。长期下来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三)受不健康信息影响较深
青春期的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由于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寻找到心理的一种寄托,加上一些惟利是图的运营商,最后导致学生易接收到不健康视频,并在各个寝室互相传看,还有一些大学生在QQ群或其他论坛上公然转载不健康图片或发布黄色网站地址。大学生逐渐步入成年,性心理也逐渐成熟,对于性知识会比较好奇,但是大学生要有基本的道德自律,可以通過具有权威性的科学网站来了解这方面的生理知识,避免黄色网站或其他不健康的信息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
(四)网络成瘾
大学生游弋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的人数与日俱增。多数大学生选择在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去网吧包夜玩游戏,由于其一夜未眠,他们就要在白天补充睡眠,这样久而久之,一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不自觉的就养成了白天睡觉,晚上玩电脑游戏的恶习,最终导致学业的荒废。
(五)忽视法律的存在,侵犯他人的权利
网络的诞生在空间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在特殊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不仅缺乏网络道德的观念,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网络的虚拟性给现实的人格带来诸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人格侵权问题蔓延到了网络空间[3]。人格权包括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权利,大学生在中小学就已经对这些权利有所了解,但是在网络中一些大学生却无视他人的人格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引导是必要的。大学生自觉规范行为,抵制不良后果,同时加强规范网络环境,是解决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伦. 网络传播伦理[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守旗. 网络德育:21世纪的德育革命[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李伦. 网络传播伦理[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