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以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英语语言技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学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英语阅读教学逐渐进入英语课堂,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这种需求。英语课堂逐渐地从以前的语言课堂转变成阅读课堂,从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转变为教授学生如何理解。本文列举了这一转变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并对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阅读 困境 探索
一、阅读过程及其理解的层次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读者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意义。阅读的目的大致有七类;搜寻简单信息、快速浏览、学习、整合信息、写作或者是搜寻写作需要的信息、评论文本和综合理解。综合理解能力,在多数的意义下,是指能够理解文本信息并给予恰当的解释的能力。然而,理解能力比我们给出的定义复杂得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活动的一系列必要过程来了解阅读理解。任何一个单个的过程都无法定义阅读理解,只有把这些一系列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描述流畅阅读的过程[1]。流畅阅读是一个快速的、有效的、互动的、策略的、灵活的、评估的、有目的的、理解的、学习的和语言处理的过程。以母语为例,一个熟练的读者在一分钟内要读完200-300字词的文本,上述多个过程必须有效协调并自动完成。
让我们通过对流畅阅读的了解,说明阅读能力是如何建立的。为了简洁明了,我们把阅读理解分为两部分:低层次过程和高层次过程。低层次过程是指比较自动的语言处理过程,以技能为导向;高层次处理过程通常代表理解过程,它较多利用读者已有知识和推测技能。有一点需要提醒: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认为低层次过程比高层次过程更容易。要形成流畅阅读,首先是快速和自动的字词识别。没有识字能力就无法进行阅读理解。其次,学会句法分析,快速识别短语组合、字词排序、从句的上下级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句子,消除多义词在文中的歧义。第三是语义命题形成,即把字词含义和语法结构结合,形成基本的从句意义单位。上述的三个过程,自动发生在熟练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通常被视为低层次(认知)过程。如果运行良好,就会在短期记忆中无障碍地协同工作,形成低层次流畅阅读。由此可见,快速、自动地处理有效信息是流畅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要素。
高层次过程是一系列理解过程,更能代表大众所认为的阅读理解。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是阅读理解的文本模式,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文本理解,因此大意的产生就是阅读理解的文本模式。文本模式形成的同时,读者开始计划阅读走向,这个计划受如下因素影响:读者已有知识、推断能力、读者目的、读者动机、任务和文本的难度、读者对文本的态度等。很快读者就会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目的及自己的期盼来解读文本信息,这个解读被称为阅读理解的情景模式,它是建立在文本模式基础上的。对那些在理解文本时没有困难的熟练读者来说,情景模式的形成就是阅读理解的目的。这个过程也解释了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后,为什么可以同时形成文本模式和情景模式。从上述两个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读者的已有知识和推断能力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缺少了它们,情景模式无法形成。总之,高层次认知过程和低层次认知过程共同形成认知处理资源,使我们能够完成不同目的的阅读任务[2]。事实上,以上描述的过程全部发生在短期记忆中,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所以要想形成综合理解,阅读速度不能太慢。如果读者遭遇较的大难度的文本,这些过程就无法快速处理并有效进行,难以形成流畅阅读。这种情形常常出现在外语阅读过程中,因此它是导致学生难以成为流畅读者的主要原因。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困境
其一,词汇量与阅读的流畅性。作为第一个教学困境提出,因为它不仅是阅读的关键,而且是学习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背景知识的关键。在外语环境中,想要达到流畅阅读大概要求读者认识文本中95%或者更多单词,但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其二,语篇结构模式。语篇知识在阅读活动中作用非凡,但鲜有阅读课程把语篇知识自始自终融入阅读教学中。
其三,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教学通常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教授的,然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个的策略,而应该是培养可以自如或自动使用策略的读者。这个培养过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其四,把学习阅读提升到通过阅读学习。在阅读领域,对这个转变的研究少之又少,而阅读教学特别期望这种转变能顺利实现。
其五,综合读写能力。大部分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具体的(和分割的)语言技能课堂,比如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等等,利用通用教材,分别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其实这样的教学弱化了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读写能力的培养才是流畅读者的要素。有大量事实证明,综合读写的教学手段会给学习带来很多好处[3]。
其六,广泛阅读,学生是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来学习阅读的,但是大量阅读却不是阅读课堂的重点,实在令人尴尬。培养流畅阅读的主要方法是持续不断的大量的阅读练习即泛读,没有泛读,无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解决方法探究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成为熟练和策略的读者,对现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时尚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够超越过时的阅读观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做如下工作:评估学生的需求,确定有意义的教学目标,计划有目的的阅读课程,采用和调整教学材料和评估手段,提供反馈以及反思。把课堂当作深入了解阅读的窗口,通过对教和学的反思,提高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
上述是课堂实践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具体的课堂实践了。首先是词汇、阅读速度和流畅阅读。词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死记硬背只是应对词汇的方法之一。词汇难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语,学生无法根据构成成语的单个词推导出成语的意义;多义词也是潜在的麻烦,尤其是那些用在专业语境中的日常单词,最能让人误解;上位词和下位词间在许多语境中的指代也会让读者产生困惑;文本中明喻和暗喻,反讽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词汇技能,所谓词汇技能,就是解读生词的方法:第一,学会在阅读中忽略不重要的词汇;第二,学生还必须学会运用策略解决难词,比如根据结构线索(句法的和词法的),来分析单词,这就需要学生学习词法和句法知识;第三,还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单词意义;最后就是使用字典了,在阅读过程中不太建议学生使用字典,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查单词,不仅会降低阅读速度还会干扰阅读思维,一个好的读者可以偶尔查查单词,但频繁的翻看字典就无法形成流畅阅读。建议学生把字典当成工具而不是拐杖,确定要查的单词后,要快速查找并充分应用语义信息和例句,从多个意义中锁定与文本相关的那个意义,这个技能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和培训的。我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有的要一边读一边翻译,有的一边读一边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的一边读一边查字典,力求读懂每一个单词,这样做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速度越慢,阅读量越少,阅读技能提高得就越慢。读者只有保持一定的信息流速度,才能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才能形成推理和判断。如果阅读速度太慢,无法把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给理解带来障碍。只有适当提高速度才能形成流畅阅读。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学生除了要改掉上述的坏习惯之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默读,默读可以让学生专注于文本不必考虑单词读音;重复阅读,让学生反复阅读某一个段落,就会发现阅读次数越多,阅读速度越快,理解程度也越高;全班同步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比如每分钟200字,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这个阅读速度;同桌重复阅读,这个方法综合以上两个方法,让学生和同桌的同学确定速度,反复练习以提高速度。 其次,一般常见的篇章结构模式有因果模式、分类模式、比较和对比模式、定义模式、描述模式、事件顺序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和程序模式等。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让学生了解篇章结构就能大大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有难度的语篇。作者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是,发现学生在随后的摘要写作时,能充分抓住要点,把文章大意叙述完整,这是作者初探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的收获。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关注篇章结构的讲解。
阅读策略通常是单独拿出时间给学生讲解的,比如确定目标、预习预测、略读查读、监督理解、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重复阅读、利用已有知识、寻找标示词以及修改误解等等,这些策略都是教师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但是作者感觉这种策略教学和具体的阅读教学不能有效地结合,策略、阅读两张皮,就如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通常是分开教学被分别培养的一样,如何把它们有效融合,将是作者今后教学中关注和力求探索的重点。
第三,大力提倡泛读。曾经给所带一个班级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他们用于泛读或者说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有多少,结果差别极大。44个学生中,只有2个学生几乎每天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外语兴趣阅读,20个学生,将近半数,几乎没有课外阅读,只是完成外语作业而已,根本不会考虑兴趣阅读,剩下的一半学生,只是偶尔读读课外内容,如果以一周为一个单位时间的话,泛读累计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的外语阅读量很少,这一点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力。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提醒学生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采取适当方法,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大量阅读。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学生们似乎都在寻求所谓速成方法,而泛读恰恰是那种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学习手段,它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坚持不懈,才会发现自己的进步,随后便是加速度地大幅度进步。由于英语课程设置时间短,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泛读练习,那么是否可以尝试让泛读作为课外功课,要求或者吸引学生来完成。
第四,从学习阅读过渡到通过阅读学习,英语阅读课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将来是要通过阅读外语资料了解各行业各专业的最新发展的,所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只是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得实现转变和突破,即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但这种转变在外语课堂是无法实现的,作者以为在校期间想要实现这一转变,可以尝试所谓“双语课堂”,即用外语讲授各种专业知识,这一点绝对是一个大挑战,无论是对外语教师,还是其他专业教师。
第五,提升教学技能。最好的阅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喜爱读书的教师。若想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大量阅读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素质,除了为兴趣读书之外,还应该多多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使自己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这样可以做到与时俱进。新的语言教学和研究理论提倡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小范围的科学研究,笔者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师科研,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研究自己的课堂行为,及时提出问题,及时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够不断修正和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最有效方法进行教学,这比把那些理论高深的鸿篇巨著拿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更有实际价值。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体验阅读教学时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上述的困境不一定代表所有教师的困境,只代表本人在阅读教学时的“遭遇”以及针对这些“遭遇”的思考和尝试的解决方法,还有其他困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
参考文献
[1]Aderson,J.C.Assessing Rea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Grabe,W.Readin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assessment. In A.Kunnan(ed.),Fairness and validation in language assess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Tsang,W.K.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on writing performance. Applied Linguistics,17:210-33 1996.
[作者:杨星艳(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公外部讲师;王茁(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一、阅读过程及其理解的层次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读者把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所代表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意义。阅读的目的大致有七类;搜寻简单信息、快速浏览、学习、整合信息、写作或者是搜寻写作需要的信息、评论文本和综合理解。综合理解能力,在多数的意义下,是指能够理解文本信息并给予恰当的解释的能力。然而,理解能力比我们给出的定义复杂得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活动的一系列必要过程来了解阅读理解。任何一个单个的过程都无法定义阅读理解,只有把这些一系列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描述流畅阅读的过程[1]。流畅阅读是一个快速的、有效的、互动的、策略的、灵活的、评估的、有目的的、理解的、学习的和语言处理的过程。以母语为例,一个熟练的读者在一分钟内要读完200-300字词的文本,上述多个过程必须有效协调并自动完成。
让我们通过对流畅阅读的了解,说明阅读能力是如何建立的。为了简洁明了,我们把阅读理解分为两部分:低层次过程和高层次过程。低层次过程是指比较自动的语言处理过程,以技能为导向;高层次处理过程通常代表理解过程,它较多利用读者已有知识和推测技能。有一点需要提醒: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认为低层次过程比高层次过程更容易。要形成流畅阅读,首先是快速和自动的字词识别。没有识字能力就无法进行阅读理解。其次,学会句法分析,快速识别短语组合、字词排序、从句的上下级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句子,消除多义词在文中的歧义。第三是语义命题形成,即把字词含义和语法结构结合,形成基本的从句意义单位。上述的三个过程,自动发生在熟练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通常被视为低层次(认知)过程。如果运行良好,就会在短期记忆中无障碍地协同工作,形成低层次流畅阅读。由此可见,快速、自动地处理有效信息是流畅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要素。
高层次过程是一系列理解过程,更能代表大众所认为的阅读理解。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是阅读理解的文本模式,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文本理解,因此大意的产生就是阅读理解的文本模式。文本模式形成的同时,读者开始计划阅读走向,这个计划受如下因素影响:读者已有知识、推断能力、读者目的、读者动机、任务和文本的难度、读者对文本的态度等。很快读者就会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目的及自己的期盼来解读文本信息,这个解读被称为阅读理解的情景模式,它是建立在文本模式基础上的。对那些在理解文本时没有困难的熟练读者来说,情景模式的形成就是阅读理解的目的。这个过程也解释了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后,为什么可以同时形成文本模式和情景模式。从上述两个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读者的已有知识和推断能力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缺少了它们,情景模式无法形成。总之,高层次认知过程和低层次认知过程共同形成认知处理资源,使我们能够完成不同目的的阅读任务[2]。事实上,以上描述的过程全部发生在短期记忆中,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所以要想形成综合理解,阅读速度不能太慢。如果读者遭遇较的大难度的文本,这些过程就无法快速处理并有效进行,难以形成流畅阅读。这种情形常常出现在外语阅读过程中,因此它是导致学生难以成为流畅读者的主要原因。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困境
其一,词汇量与阅读的流畅性。作为第一个教学困境提出,因为它不仅是阅读的关键,而且是学习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背景知识的关键。在外语环境中,想要达到流畅阅读大概要求读者认识文本中95%或者更多单词,但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其二,语篇结构模式。语篇知识在阅读活动中作用非凡,但鲜有阅读课程把语篇知识自始自终融入阅读教学中。
其三,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教学通常是作为单独的内容教授的,然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授单个的策略,而应该是培养可以自如或自动使用策略的读者。这个培养过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其四,把学习阅读提升到通过阅读学习。在阅读领域,对这个转变的研究少之又少,而阅读教学特别期望这种转变能顺利实现。
其五,综合读写能力。大部分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具体的(和分割的)语言技能课堂,比如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等等,利用通用教材,分别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其实这样的教学弱化了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读写能力的培养才是流畅读者的要素。有大量事实证明,综合读写的教学手段会给学习带来很多好处[3]。
其六,广泛阅读,学生是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来学习阅读的,但是大量阅读却不是阅读课堂的重点,实在令人尴尬。培养流畅阅读的主要方法是持续不断的大量的阅读练习即泛读,没有泛读,无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解决方法探究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成为熟练和策略的读者,对现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时尚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够超越过时的阅读观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做如下工作:评估学生的需求,确定有意义的教学目标,计划有目的的阅读课程,采用和调整教学材料和评估手段,提供反馈以及反思。把课堂当作深入了解阅读的窗口,通过对教和学的反思,提高教学技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
上述是课堂实践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具体的课堂实践了。首先是词汇、阅读速度和流畅阅读。词汇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死记硬背只是应对词汇的方法之一。词汇难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语,学生无法根据构成成语的单个词推导出成语的意义;多义词也是潜在的麻烦,尤其是那些用在专业语境中的日常单词,最能让人误解;上位词和下位词间在许多语境中的指代也会让读者产生困惑;文本中明喻和暗喻,反讽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词汇技能,所谓词汇技能,就是解读生词的方法:第一,学会在阅读中忽略不重要的词汇;第二,学生还必须学会运用策略解决难词,比如根据结构线索(句法的和词法的),来分析单词,这就需要学生学习词法和句法知识;第三,还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单词意义;最后就是使用字典了,在阅读过程中不太建议学生使用字典,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查单词,不仅会降低阅读速度还会干扰阅读思维,一个好的读者可以偶尔查查单词,但频繁的翻看字典就无法形成流畅阅读。建议学生把字典当成工具而不是拐杖,确定要查的单词后,要快速查找并充分应用语义信息和例句,从多个意义中锁定与文本相关的那个意义,这个技能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醒和培训的。我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有的要一边读一边翻译,有的一边读一边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的一边读一边查字典,力求读懂每一个单词,这样做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速度越慢,阅读量越少,阅读技能提高得就越慢。读者只有保持一定的信息流速度,才能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才能形成推理和判断。如果阅读速度太慢,无法把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给理解带来障碍。只有适当提高速度才能形成流畅阅读。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学生除了要改掉上述的坏习惯之外,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默读,默读可以让学生专注于文本不必考虑单词读音;重复阅读,让学生反复阅读某一个段落,就会发现阅读次数越多,阅读速度越快,理解程度也越高;全班同步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比如每分钟200字,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这个阅读速度;同桌重复阅读,这个方法综合以上两个方法,让学生和同桌的同学确定速度,反复练习以提高速度。 其次,一般常见的篇章结构模式有因果模式、分类模式、比较和对比模式、定义模式、描述模式、事件顺序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和程序模式等。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让学生了解篇章结构就能大大促进他们的理解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有难度的语篇。作者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是,发现学生在随后的摘要写作时,能充分抓住要点,把文章大意叙述完整,这是作者初探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的收获。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关注篇章结构的讲解。
阅读策略通常是单独拿出时间给学生讲解的,比如确定目标、预习预测、略读查读、监督理解、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总结、重复阅读、利用已有知识、寻找标示词以及修改误解等等,这些策略都是教师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但是作者感觉这种策略教学和具体的阅读教学不能有效地结合,策略、阅读两张皮,就如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通常是分开教学被分别培养的一样,如何把它们有效融合,将是作者今后教学中关注和力求探索的重点。
第三,大力提倡泛读。曾经给所带一个班级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他们用于泛读或者说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有多少,结果差别极大。44个学生中,只有2个学生几乎每天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外语兴趣阅读,20个学生,将近半数,几乎没有课外阅读,只是完成外语作业而已,根本不会考虑兴趣阅读,剩下的一半学生,只是偶尔读读课外内容,如果以一周为一个单位时间的话,泛读累计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的外语阅读量很少,这一点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力。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提醒学生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采取适当方法,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大量阅读。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学生们似乎都在寻求所谓速成方法,而泛读恰恰是那种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收益的学习手段,它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坚持不懈,才会发现自己的进步,随后便是加速度地大幅度进步。由于英语课程设置时间短,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泛读练习,那么是否可以尝试让泛读作为课外功课,要求或者吸引学生来完成。
第四,从学习阅读过渡到通过阅读学习,英语阅读课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将来是要通过阅读外语资料了解各行业各专业的最新发展的,所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只是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得实现转变和突破,即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但这种转变在外语课堂是无法实现的,作者以为在校期间想要实现这一转变,可以尝试所谓“双语课堂”,即用外语讲授各种专业知识,这一点绝对是一个大挑战,无论是对外语教师,还是其他专业教师。
第五,提升教学技能。最好的阅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喜爱读书的教师。若想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大量阅读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素质,除了为兴趣读书之外,还应该多多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使自己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这样可以做到与时俱进。新的语言教学和研究理论提倡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小范围的科学研究,笔者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师科研,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研究自己的课堂行为,及时提出问题,及时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够不断修正和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最有效方法进行教学,这比把那些理论高深的鸿篇巨著拿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更有实际价值。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体验阅读教学时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上述的困境不一定代表所有教师的困境,只代表本人在阅读教学时的“遭遇”以及针对这些“遭遇”的思考和尝试的解决方法,还有其他困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
参考文献
[1]Aderson,J.C.Assessing Rea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Grabe,W.Reading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assessment. In A.Kunnan(ed.),Fairness and validation in language assess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Tsang,W.K.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on writing performance. Applied Linguistics,17:210-33 1996.
[作者:杨星艳(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公外部讲师;王茁(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