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古代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希望中学生达到的初级目标是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终极目标自身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充满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对人生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接下来就从诗歌的文本解读和诗歌的教学方法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
一、解读要创新,有思想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敢于跳出教参,不要拘泥于前人的条条框框;要敢于打破,敢于创新。用当下的时潮话说就是要求老师要有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多年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在这里个人更强调发展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当老师不能够以身作则的具有批判性思维时,又有何资格要求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余党绪在做《批判性思维教学: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有效良方》演讲中说:“语文教育必须走出价值迷恋和知识膜拜的双重误区,构建以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因此,就要求老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吸取相关学科,比如语言学,文艺理论、阅读教学、写作学的最新成果,然后结合实际,进行突破、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解读,进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解读要具有多元性
多元性,字面意就是丰富性,落实到诗歌文本中,就是多种不同的解读。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努力地做一个杂家。著名特级教师林伟同曾说“好的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什么都读,也不是太深。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不需要太深,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读杂之后,你的知识就会自通。”知识融会贯通之后,老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会发生,学生们才会对文本充满继续学习的兴趣。
文本的多元解读,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文学鉴赏力,但也是很好地促进学习的方法,能督促老师和学生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在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享受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和自信。
三、诗词的散文化
诗词的散文化,即把古诗词扩写成散文化的小短文的一种教学方法。诗歌,一般都是诗人对语言进行极度浓缩后的成果,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将一首诗或诗中的某个句子扩写成一篇小短文,不仅要求学生对语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还要求学生具有很深的阅读功底和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关于写作的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会发现,诗词扩写的能力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许多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是非常值得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长期教学实践探索的结果,并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流派——情境教育学派。李氏情境教育学派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注重调动学生的观察、体验、想象、思维,提出以儿童-知识-社会这三个维度去建构情境教育。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形真,即情真,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二是情切,以真切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三是意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四是理寓其中,要蕴含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探索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老师们、专家们、学者们笔耕不辍,开辟出新的教学发展之路,推动中学古诗词教学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牛梦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硕士。
一、解读要创新,有思想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敢于跳出教参,不要拘泥于前人的条条框框;要敢于打破,敢于创新。用当下的时潮话说就是要求老师要有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多年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在这里个人更强调发展老师的批判性思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当老师不能够以身作则的具有批判性思维时,又有何资格要求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余党绪在做《批判性思维教学: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有效良方》演讲中说:“语文教育必须走出价值迷恋和知识膜拜的双重误区,构建以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因此,就要求老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吸取相关学科,比如语言学,文艺理论、阅读教学、写作学的最新成果,然后结合实际,进行突破、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解读,进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解读要具有多元性
多元性,字面意就是丰富性,落实到诗歌文本中,就是多种不同的解读。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努力地做一个杂家。著名特级教师林伟同曾说“好的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什么都读,也不是太深。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不需要太深,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读杂之后,你的知识就会自通。”知识融会贯通之后,老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会发生,学生们才会对文本充满继续学习的兴趣。
文本的多元解读,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文学鉴赏力,但也是很好地促进学习的方法,能督促老师和学生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在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享受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和自信。
三、诗词的散文化
诗词的散文化,即把古诗词扩写成散文化的小短文的一种教学方法。诗歌,一般都是诗人对语言进行极度浓缩后的成果,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将一首诗或诗中的某个句子扩写成一篇小短文,不仅要求学生对语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还要求学生具有很深的阅读功底和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关于写作的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会发现,诗词扩写的能力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许多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是非常值得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长期教学实践探索的结果,并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流派——情境教育学派。李氏情境教育学派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注重调动学生的观察、体验、想象、思维,提出以儿童-知识-社会这三个维度去建构情境教育。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形真,即情真,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二是情切,以真切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三是意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四是理寓其中,要蕴含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探索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老师们、专家们、学者们笔耕不辍,开辟出新的教学发展之路,推动中学古诗词教学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牛梦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