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个作家写过:“当一个城市的工作过于饱和的时候,人们就会制造出新的职业来填充它。”六回认为,把自己出租出去,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职业。
三十多岁的六回,以出租自己为生。从2015年至今,以66元起租,六回接了500多单。每一个出租故事都被他仔细地记录在微信公众号上。
这个事业不怎么挣钱,情况好的时候收入奇高,不好时一两个月都没什么收入。过得有点窘迫,但怀揣梦想的他,乐意坚持。他的宏图伟志是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六回从小就是一个在诗意与失意中徘徊的少年。出生在浙江台州,受堂哥乌青(“乌青体”诗歌的开创者)的影响,六回高中就开始写诗,大学只上了一年就退学了,觉得“上学没太大意义”。 不到20岁的他去成都投奔堂哥,成了一个彻夜在网吧写诗、看诗、泡论坛的“流浪少年”。
他请求父亲每月给他寄500元的生活费。他没找工作,也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就靠着这点钱在成都生活。他整日疯狂写诗,也不发表。即使后来终于出版了诗集,却不如堂哥那么幸运——诗集乏人问津。
在外漂泊六年有余,六回依然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日子实在过得艰难,他一路从成都流浪到西安、苏州、上海、杭州。正准备回老家,一个朋友介绍他去重庆某报社工作。然而,不到一年,他就辞了职,再次回到成都,去了一家杂志社做记者。这一次,他干了六年。
有一次,因看到一则新闻:美国有个人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去出租,六回一瞬间有了灵感:如果我出租自己,然后在杂志上开设一个专栏,专门讲出租故事,内容一定很吸引人!
跟单位领导沟通后,专栏“出租六回”启动。杂志上刊登了出租六回的信息后,很快就有人联系了六回。在成都小通巷的一个酒吧当店长是他的第一单任务。在这几个小时里,六回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种感觉让他兴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出租”的魔力:自己可以是酒吧店长,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一切都犹未可知。
他慢慢地做出了名气,还有人租他打乒乓球、吃饭、做主持人……那时出租只是他专栏的素材与噱头,他不在乎价钱,不在乎做什么,唯一的压力就是有时临截稿了还没人租。然而,2012年,杂志因为要做内容调整,出租专栏被停。内心充盈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下来,六回感到很失意,于是辞了职。这年,他30岁了。
2016年5月底,朋友抛来了橄榄枝:北京有一份月薪2万元的工作待他入职。高薪体面的工作让生活略显窘迫的他有些心动。然而,工作不到一个星期,他又辞职了。上班时,每天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他感觉自己像是一只蚂蚁,活得忙碌又虚空。他回想起一年前,一单出租带给他的奇妙感受。那是自出租专栏停刊后的第一笔生意。2015年5月,六回在朋友圈感叹生活的艰难:“混不下去了。”他以前在杂志社的同事雪婷看到后,主动询问了他的近况。雪婷之前很喜欢读六回的出租故事,便提议:“想不想重新开始出租?我爱人一直很想租你一次。”
六回没拒绝这七分同情、三分鼓励的好意。雪婷以66元租他陪自己的爱人林老师下班,一起走路回家。他们沿着人民南路,拐弯进入府南河,一直走到宽窄巷子附近的一个小区。他们边走边聊,一共走了一个小时40分钟。到家后,雪婷还做了饺子给六回吃。六回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自那以后,六回重启出租事业,写了一篇文章《重新出租六回》,开始正式出租自己。这篇文章被之前出租专栏的读者们热情转发。很快,出租任务纷至沓来。
六回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每个出租故事他都写下来。他渐渐明白出租对他的意义——每天与未知的惊喜相遇,与同样孤独的灵魂片刻相擁,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唯一途径。
六回觉得自己和普通陪聊是不一样的,他就像是一个人型树洞,可以吸纳所有好的、不好的情绪。正式干起出租自己的生意后,六回遇到了千奇百怪的雇主。而出租任务越是奇怪,他就越是兴奋。
他曾经被一个香港的女生租过。她让六回去民宿,吹干一双下雨打湿了的匡威鞋。女生要求,吹的时候不能说话。六回就拿着吹风机一直晃弄,吹得后来他自己都流汗了。而雇主就一直看着他吹。整个房间里,静得只有吹风机的声音。
吹干之后,六回就走了——他没问为什么,这是他的职业素养。“如果你问为什么,你就是偷窥者,你还会因此去评价这个人如何,那这样就违背了我的职业道德。我想做的,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需求,而从不过问。”
他也曾温暖过他人。一个妻子和丈夫吵架,租六回给丈夫唱首歌,是许巍的《礼物》。六回开着电脑边听边学唱,丈夫听了居然被打动了,还托六回给妻子带去了很多平日里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就这样,一来一回,六回充当着两人的传话筒,“整个过程温馨而美好”。
有些出租更不可思议:租六回骂自己一顿,租他当一天虚拟男友,租他帮自己存钱,租他哄自己睡觉……
六回希望,以后有人一看到“出租六回”,就会明白:原来出租一个人是件有趣好玩的事情,是“信任、理解和创造”,而不是“寂寞、约炮和不安全”。
职业出租一整年,六回大概收入了六万元,这在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收入57480元的成都算不上一个好看的数字。在家人眼里,六回还是个loser:三十多岁了还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媳妇,甚至连朋友也越来越少。但六回踌躇满志:“只要做好一件事,日子就会好起来的。”
(饶晋艺摘自《家人》)
三十多岁的六回,以出租自己为生。从2015年至今,以66元起租,六回接了500多单。每一个出租故事都被他仔细地记录在微信公众号上。
这个事业不怎么挣钱,情况好的时候收入奇高,不好时一两个月都没什么收入。过得有点窘迫,但怀揣梦想的他,乐意坚持。他的宏图伟志是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六回从小就是一个在诗意与失意中徘徊的少年。出生在浙江台州,受堂哥乌青(“乌青体”诗歌的开创者)的影响,六回高中就开始写诗,大学只上了一年就退学了,觉得“上学没太大意义”。 不到20岁的他去成都投奔堂哥,成了一个彻夜在网吧写诗、看诗、泡论坛的“流浪少年”。
他请求父亲每月给他寄500元的生活费。他没找工作,也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就靠着这点钱在成都生活。他整日疯狂写诗,也不发表。即使后来终于出版了诗集,却不如堂哥那么幸运——诗集乏人问津。
在外漂泊六年有余,六回依然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日子实在过得艰难,他一路从成都流浪到西安、苏州、上海、杭州。正准备回老家,一个朋友介绍他去重庆某报社工作。然而,不到一年,他就辞了职,再次回到成都,去了一家杂志社做记者。这一次,他干了六年。
有一次,因看到一则新闻:美国有个人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去出租,六回一瞬间有了灵感:如果我出租自己,然后在杂志上开设一个专栏,专门讲出租故事,内容一定很吸引人!
跟单位领导沟通后,专栏“出租六回”启动。杂志上刊登了出租六回的信息后,很快就有人联系了六回。在成都小通巷的一个酒吧当店长是他的第一单任务。在这几个小时里,六回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种感觉让他兴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出租”的魔力:自己可以是酒吧店长,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一切都犹未可知。
他慢慢地做出了名气,还有人租他打乒乓球、吃饭、做主持人……那时出租只是他专栏的素材与噱头,他不在乎价钱,不在乎做什么,唯一的压力就是有时临截稿了还没人租。然而,2012年,杂志因为要做内容调整,出租专栏被停。内心充盈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下来,六回感到很失意,于是辞了职。这年,他30岁了。
2016年5月底,朋友抛来了橄榄枝:北京有一份月薪2万元的工作待他入职。高薪体面的工作让生活略显窘迫的他有些心动。然而,工作不到一个星期,他又辞职了。上班时,每天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他感觉自己像是一只蚂蚁,活得忙碌又虚空。他回想起一年前,一单出租带给他的奇妙感受。那是自出租专栏停刊后的第一笔生意。2015年5月,六回在朋友圈感叹生活的艰难:“混不下去了。”他以前在杂志社的同事雪婷看到后,主动询问了他的近况。雪婷之前很喜欢读六回的出租故事,便提议:“想不想重新开始出租?我爱人一直很想租你一次。”
六回没拒绝这七分同情、三分鼓励的好意。雪婷以66元租他陪自己的爱人林老师下班,一起走路回家。他们沿着人民南路,拐弯进入府南河,一直走到宽窄巷子附近的一个小区。他们边走边聊,一共走了一个小时40分钟。到家后,雪婷还做了饺子给六回吃。六回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自那以后,六回重启出租事业,写了一篇文章《重新出租六回》,开始正式出租自己。这篇文章被之前出租专栏的读者们热情转发。很快,出租任务纷至沓来。
六回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每个出租故事他都写下来。他渐渐明白出租对他的意义——每天与未知的惊喜相遇,与同样孤独的灵魂片刻相擁,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唯一途径。
六回觉得自己和普通陪聊是不一样的,他就像是一个人型树洞,可以吸纳所有好的、不好的情绪。正式干起出租自己的生意后,六回遇到了千奇百怪的雇主。而出租任务越是奇怪,他就越是兴奋。
他曾经被一个香港的女生租过。她让六回去民宿,吹干一双下雨打湿了的匡威鞋。女生要求,吹的时候不能说话。六回就拿着吹风机一直晃弄,吹得后来他自己都流汗了。而雇主就一直看着他吹。整个房间里,静得只有吹风机的声音。
吹干之后,六回就走了——他没问为什么,这是他的职业素养。“如果你问为什么,你就是偷窥者,你还会因此去评价这个人如何,那这样就违背了我的职业道德。我想做的,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需求,而从不过问。”
他也曾温暖过他人。一个妻子和丈夫吵架,租六回给丈夫唱首歌,是许巍的《礼物》。六回开着电脑边听边学唱,丈夫听了居然被打动了,还托六回给妻子带去了很多平日里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就这样,一来一回,六回充当着两人的传话筒,“整个过程温馨而美好”。
有些出租更不可思议:租六回骂自己一顿,租他当一天虚拟男友,租他帮自己存钱,租他哄自己睡觉……
六回希望,以后有人一看到“出租六回”,就会明白:原来出租一个人是件有趣好玩的事情,是“信任、理解和创造”,而不是“寂寞、约炮和不安全”。
职业出租一整年,六回大概收入了六万元,这在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收入57480元的成都算不上一个好看的数字。在家人眼里,六回还是个loser:三十多岁了还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媳妇,甚至连朋友也越来越少。但六回踌躇满志:“只要做好一件事,日子就会好起来的。”
(饶晋艺摘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