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它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探究式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现反思一下我在物理探究教学上走过的误区,以期与物理课程改革同行。
反思一:探究教学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会上,我聆听了很多探究教学的报告和观摩课,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探究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唯一的、最好的传授方式,由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大都采用探究式,几乎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也都牵强附会地采用探究性学习形式,学生在我“所谓”的探究课堂上表现的很兴奋,活动也很积极,我认为教学质量肯定错不了,可是单元测试的成绩一下来我傻了眼:学生成绩一落千丈。
现在我明白那种凭着冲动、凭着潮流在教学中动不动就将学生没有目的的分组、动不动就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探究,所有知识传授、所有实验操作都采用探究形式,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时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该讲的就应该讲,还必须把它讲透。
反思二:探究教学不能片面追求探究形式
记得在一次课上,探究的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让同学们提出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一学生举手回答:“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把橡皮泥捏成一个实心球则沉底,捏成小船状则漂浮在水上,浮力变大了”,事先我又没准备橡皮泥,他的一句话打乱了教师预设的程序,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面无表情,机灵的学生翻了一下课本后齐声回答:“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听话”的学生终于纳入老师预设的轨道,老师如重释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设计统一的方案,统一做实验,得出统一的结论,课堂显得很流畅,这种教学只是玩探究的形式,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分析,像机器一样被老师牵着转,揣摩着老师的意图,怎么回答老师,怎么做实验老师才喜欢,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轨道上进行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
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更为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通过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探究使学生“自己学会,进而会学”。
反思三:探究教学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
探究式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飞翔,最终完成学习呢?起初我认为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学生的探究就水到渠成了,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致使整个探究呈“放养式”的无序状态,最终变成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的45分钟很快耗尽,末了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效果自然不理想,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授课时,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特别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等效替代法”做了讲解,同学们豁然开朗,然后提出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
反思四:探究教学重探究结果,更要注重探究过程
我在组织《密度》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的规律,但是,有三个小组由于选择的物体不是很规则,测出的体积数据误差很大,几乎无规律可循,根本画不出正比例函数图像,让他们继续探究则影响我的课堂进度,于是我说:“你们几个组的同学就记住其它小组的结论吧,反正我们要的就是结论”,这三个小组的同学发出了“唉”无奈的声音。
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由于这些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及任务,出现理念上的偏差,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甚至出现错误,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如果是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去纠正,则课后的补救是必要的。
回顾我的物理探究教学,也曾怀疑、彷徨过,开始模仿、探索,然后渐渐适应,到把握探究教学的实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深知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
反思一:探究教学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会上,我聆听了很多探究教学的报告和观摩课,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探究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唯一的、最好的传授方式,由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大都采用探究式,几乎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也都牵强附会地采用探究性学习形式,学生在我“所谓”的探究课堂上表现的很兴奋,活动也很积极,我认为教学质量肯定错不了,可是单元测试的成绩一下来我傻了眼:学生成绩一落千丈。
现在我明白那种凭着冲动、凭着潮流在教学中动不动就将学生没有目的的分组、动不动就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探究,所有知识传授、所有实验操作都采用探究形式,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时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该讲的就应该讲,还必须把它讲透。
反思二:探究教学不能片面追求探究形式
记得在一次课上,探究的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让同学们提出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一学生举手回答:“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把橡皮泥捏成一个实心球则沉底,捏成小船状则漂浮在水上,浮力变大了”,事先我又没准备橡皮泥,他的一句话打乱了教师预设的程序,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面无表情,机灵的学生翻了一下课本后齐声回答:“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听话”的学生终于纳入老师预设的轨道,老师如重释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设计统一的方案,统一做实验,得出统一的结论,课堂显得很流畅,这种教学只是玩探究的形式,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分析,像机器一样被老师牵着转,揣摩着老师的意图,怎么回答老师,怎么做实验老师才喜欢,学生在教师预设好的轨道上进行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
我们提倡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更为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通过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探究使学生“自己学会,进而会学”。
反思三:探究教学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
探究式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飞翔,最终完成学习呢?起初我认为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学生的探究就水到渠成了,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致使整个探究呈“放养式”的无序状态,最终变成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的45分钟很快耗尽,末了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效果自然不理想,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授课时,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特别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等效替代法”做了讲解,同学们豁然开朗,然后提出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
反思四:探究教学重探究结果,更要注重探究过程
我在组织《密度》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的规律,但是,有三个小组由于选择的物体不是很规则,测出的体积数据误差很大,几乎无规律可循,根本画不出正比例函数图像,让他们继续探究则影响我的课堂进度,于是我说:“你们几个组的同学就记住其它小组的结论吧,反正我们要的就是结论”,这三个小组的同学发出了“唉”无奈的声音。
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由于这些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及任务,出现理念上的偏差,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甚至出现错误,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如果是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去纠正,则课后的补救是必要的。
回顾我的物理探究教学,也曾怀疑、彷徨过,开始模仿、探索,然后渐渐适应,到把握探究教学的实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深知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