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飘过的南腔北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3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住在伏牛山腹地,山不算太高,却是连绵不断。开门见山,抬头见山,真正的与山低头不见抬头见。大概十来岁时,我第一次去山上放羊,面对着空旷寂静的山野,心里生出一种恐惧,生怕山上会突然冲下来只野狼或妖怪啥的把我和羊全都吃掉。不过,这个坏念头也就一瞬,因为四面的山头飘过来一嗓嗓的唱戏声,声声直入云霄,与鸟雀和鸣着,又冲入我的耳朵,立刻就云淡风清了。
  仔细听,是有人在唱豫剧《花木兰》里的選段,唱得很是投入,他肯定不知道,山上山下除了有野花野草野树野果野河在听,小鸟小虫小鱼在听,还有我这个听众呢!就连我放的那几只羊,也不再跑来跑去,开始乖乖地吃草,吃得淡定悠闲,有滋有味,其中两只还卧了下来,一边吃草,一边咩咩叫着像在回应呢。我也找个干净的大石头坐下来歇歇,掏出了小人书。
  山上唱戏的人,分明是把这大自然当成了他自由发挥的大舞台,根本不用管什么西皮流水二八板了,也不管唱的好不好,有没有人鼓掌叫好。不用涂一脸油彩,伸出兰花指,披一身戏袍,只要那么独自往山顶一站,天地之大,一开嗓,万物都能当做听众呢。
  我家人都爱听戏,我的记性也算不错,一些经典的戏曲选段,我也记住不少。我可以听出来,山上唱戏人一个人就唱了好几个角儿呢!
  过一会儿再听,唱的是黄梅戏里的董永,和花鼓戏里的刘海,一会儿又开始唱京剧里的包拯和苏三,接着又反串豫剧里的穆桂英挂帅去了。又过了半个时辰,应该是到了山顶,山顶有尺把宽的踩出的小路,可以坐下来休息,这时唱戏的人,一定是看到了云朵在对面山顶缭绕,估计心底也忽然就涌起了柔情,不由就唱起了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着唱着或许是词忘了吧,接着就又唱成了“天波府走出来我这保国臣”。爱戏,唱戏,几乎什么剧种都会唱两句。
  唱戏的人不用说,自是那些当时和我父亲差不多年纪的采药人、砍柴人,他们穿着布衣布鞋,灵活地从这座山头翻到那座山头,身手敏捷,被称为“山不怕”。他们常在山间出没,山被他们稳稳地踩在脚下。靠着山吃山,山是赖以生存的宝藏。只要勤快肯干,满山的野生草药,血参、柴胡、鸡头根、马蹬草,茯苓、桔梗、葛根等,挖了就能到三十里之外的镇子上卖掉,换些吃的喝的用的。山上还有数不清的野菜,蕨菜,葛兰叶、小蒜等;野果子更不用说,野葡萄、五味子、猕猴桃等,都采了摘了捎回家去。山上的枯树枯枝都是烧饭烧火的柴,挖的药材越多,柴捆整得越粗,回家路上戏唱得越欢快响亮,老远都听得到。
  一声声熟悉的戏曲经典选段从山头飘来,哗啦啦摇动着树叶,滑过露珠,然后好像落进了山下的溪水。他们唱戏,一是表达心情,二是排解孤寂,三是找到同伴。在山上挖药材其实也是很枯燥的,如果这边山头唱唱戏,对面山上也有人听到了,也会唱两句,然后大声交流着收获和运气好坏。
  山里的人接触外面的世界少,心里的故事却多。我的一个堂叔,不光会唱数不清的经典戏曲选段,还会自编自唱。花鸟虫鱼,家长里短都被编进了戏里,他更是远近闻名的采药人。那一年他跟着人潮去了广州,进了工厂,住进了集体宿舍,半月不到便回来了。因为某个夜晚,他忍不住爬到工厂楼顶大声唱戏,被保安骂了。从此,堂叔一辈子再没出过远门,也未娶,仿佛一直都在山上挖药,唱戏。听说,他还用卖药材的钱,悄无声息地资助了一个孩子上学,让我一下子肃然起敬。我很少见到过他,偶尔一回见了,就开玩笑说,叔,给大家唱唱小仓娃吧,他仍如以前一样,摸摸头,嘿嘿一笑,说唱的老难听,不唱吧。
  在山中唱戏的人,其实大多是不在人多时候唱的。他们在山上时,无拘无束,敞开嗓子,或躺或坐或站,唱的东一句西一句,根本不怕不怕唱成南腔或北调,酣畅淋漓,不需要掌声和赞美,又有群山回唱,天地广阔,他们唱出的只是自己。
其他文献
王金平,法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协副主席。河北大学作家班毕业,曾在《文艺报》《中国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近千篇。作品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主题教学》(八年级下)等多种选本,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等。已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5部。  我在河堤上丢石子,细密的波纹一圈圈荡开来。我看到了父亲的船队,帆布在风里鼓荡。大人们裸露着黑得发油的身子,一个个垂着脑
期刊
一  一条河,到底要去哪里?  它随遇而安,或许会经过高原,或许会经过平原,它在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安静下来!我经常看见,一条河,常年不停歇地向同一个方向流去,它是要去开拓一片土地,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园?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条河,会穿越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孤立的,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许多河流相连,他们汇聚成更大的一条,然后流向大海。  大,成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词。  细微
期刊
去年在纽约驻校,中间专去一趟爱荷华。三月的季节,中西部地区尚在冬天漫长的拖尾中,风从爱荷华河面吹来,十分料峭。可是,眼前的图画却亮丽得很,总是下午三四点光景,五月花公寓的窗口看出去,一艘划艇穿过逆光,摇桨少年们的剪影镀着一道金边,那就是我的爱荷华的景象,永远不曾消失。对岸是起伏的草地、树林,延伸过去,是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天是没有边际的广大,一直连到地平线。再远去,就看到了密西西比河,岸边的植被将河
期刊
影片《一九四二》真实再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灾难,从灾民、政府、军队、传教士、美国记者等多个角度、多条线索展现出战争与饥荒夹击下的社会众生相。影片主要通过东家老范与瞎鹿两个家庭的逃难史展现灾民在身体与精神上所遭受的双重折磨,揭示出饥荒对原有社会秩序、伦理价值等的冲击,在对人性的展现中完成历史反思的任务。通过故事的讲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历史,看清身后的来路,并以此观照未来。  一、灾难下的民间社会
期刊
李晁,1986年10月生于湖南,现居贵阳。2007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小说处女作,在《上海文学》《山花》《小说界》《大家》《芙蓉》《百花洲》《青年文学》等刊发表长中短篇60万字,曾获第三届《上海文学》新人奖、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中篇小说提名奖,首届贵州省专业文艺奖、首届《创作与评论》年度小说奖等。  是什么时候关注起摄影?又是什么契机想自己动手?是为哪一张照片哪一个摄影师所吸引所震撼?这些都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黄河南岸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那里散落着一片片闪烁着童趣的难忘时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我的少年时期。那时的黄河滚滚滔滔,夏季每逢雷雨天气,整个村庄就仿佛一个婴儿在一口深井边踢腾,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房檐上的雨水像天大的水缸倾倒了似的,不停地泻下来。院中的积水通过墙下的水道排水,如同用胳膊粗的针管往火柴般细的针尖里急剧地推压,父亲冒着雨,用铁锹在排水孔出不停地扒拉开淤泥,为积水打开通
期刊
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虽说一个日子滑落,许多崭新光亮的日子会再升起。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或喜,或悲,然而有家在肩,心中才有一份难得的欣然。站在寂静的大地,与月亮形成钝角,家就落在那条线的终点上。这时,故乡的树木、河流就会顺着醒着的炊烟,曲曲折折地爬上月亮,记忆便会无声跌落下来。  随着最后一只候鸟振翅向北,冬已绝尘而去。恍惚中,哗啦一下子,季节的闸门空然洞开,春潮就这
期刊
《高考1977》是上影集团拍摄的建国六十周年国庆献礼片,因触动一代人的历史记忆而成为关注度很高的影片,但不同的受众有着极具差异性的体验。亲历者们会泪流满面,而缺乏情感认同的观者会认为情节过于简单。重新打开这部电影,可以发现在主旋律历史影片中,关于重大历史题材,多是英雄故事,而这部影片却鲜有英雄,更多从凡人的角度剖开历史的侧面。  一、集体之下  恢复高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77年12月,关闭
期刊
在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美丽单纯、勤劳善良且自尊自重,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失身而终身背负着不贞洁的名誉,身有重负而一步步走向毁灭。本文从罪感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原因,其间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苔丝的罪感与命运的关系。一是由狭隘的世俗观、虚伪的道德观、失重的人生观共同形成的社会舆论使苔丝生活在敌对的生存环境之中,苔丝被习俗认定为有罪;二是从道德宗教化、法律阶层化两个方面探讨了扭曲的社会伦理
期刊
厦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绿。  一下飞机,细雨迎面而来,而雨雾中满眼的绿色,顷刻荡涤了心中雨天带来的不快。  厦门是个岛城,城市面积不大,因居于亚热带雨林气候带,雨水充足,植被繁茂,处处绿树掩映花红。  北方正值冬季,而站在厦门的街头,仿佛来到了春天。  路边站着的,不仅有芭蕉树榕树,也有北方树种。去土楼时,山坡上居然看到了柿子树。绿叶已然落尽,柿子高高挂在枝头。阳光明亮,柿子更像一盏盏亮起的红灯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