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虎林株的发现和血清学鉴定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m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近来自WHO引进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参考株和小白鼠免疫血清,以微量IF和IE对1962年从虎林分离的立克次体代表株84号(分离自东方田鼠)作了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表明,此株属于斑点热群中一个具有特殊抗原结构的新血清型,与我国1974年新疆分离的精河株相同,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仅有中等程度的交互反应,而非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本株分离早于精河株,我们暂称之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虎林株(Hulin strain)。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研究了甘露糖和甘露聚糖抑制福氏痢疾杆菌侵袭HeLa细胞及甘露聚糖抑制大肠杆菌粘附HeLa细胞的效应。HeLa细胞用经上述糖处理的福氏痢疾杆菌攻击9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出HeLa细胞受菌侵袭的百分率。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糖均有明显降低痢疾杆菌侵袭力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1%甘露糖和1%甘露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51.26和79.19%。我们在显微镜下也观察到了大肠杆菌明显地粘附在HeLa细胞表面
本文选用TSA-L培养基、450u/ml的青霉素等多种培养基和诱导剂,诱导耻垢分枝杆菌(M. smegmatis)、结核分枝杆菌(H37Ra)形成L型。并采用普通、相差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L型菌落形态、细胞特征以及超微结构。对L型的生活周期作了初步研究。同时比较和改进了染色方法。
期刊
本文凋查71种动物和4种鱼类的163份新鲜粪便,发现20种动物携带类志贺毗邻单胞菌,阳性率为21.47%(35/63)(见表)。全部带菌动物未出现腹泻等肠道疾患。与阳性动物直接技触的6名饲养员2次粪检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可广泛分布于野生动物体内,尤见于哺乳类动物,且排菌期较长。
本文用Darrell和Wahba方法对我国医学细菌保藏中心保存的全部绿脓假单胞菌,进行了绿脓菌素分布调查,从中选出6株菌作为标准指示菌,用该菌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17株绿脓假单胞菌进行了绿脓菌素分型,结果能产生绿脓菌素的有185株,不能产生绿脓菌素的有32株,分型率为85.3%。共分出19个绿脓菌素型别,其中6、8、9型较多,占全部型别的35.5%;10、17型较少,占全部型别的3.6%。试验还
本文介绍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检测霍乱肠毒素,即利用铬-抗体-鞣酸系统,将霍乱抗毒素与绵羊红血球结合后,可与霍乱肠毒素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它比常用的家兔皮肤反应等方法更为敏感。致敏血球冻干后稳定性好,特异性强,使用方便。
本文采用国产肾造影剂——泛影葡胺密度梯度浓缩提纯技术,获得纯立克次体;应用苯酚-氯仿混合溶液提取DNA,得到OD200/OD280比符合要求、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单带的纯DNA,其分子量约为1.0~3.0×107道尔顿;在1SSC溶液中的热变性温度(Tm)为81.2℃±0.2,G+C Mo1%为29.1±0.5。均与文献值相符。
对经过血清学鉴定的二个斑点热立克次体新种—新疆立克次体和黑龙江立克次体各四株的超微结构作了观察,并用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其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宿主细胞核内生长及细胞壁的结构特点均与斑点热立克次体相符合,观察到立克次体表面的菌毛样结构、微荚膜层及一种特殊的呈晶格状排列的纤维粘液层样结构,立克次体的胞浆内也见到一种呈结晶状结构的包涵体。深入研究这些结构及功能对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质有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