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全国卷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素材视点】
①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课堂的时空有限性,对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影响。
②课外大量阅读。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及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可延续性及松散性和不可操控性等弊端。
③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社会生活实践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
【佳作借鉴】
语文素养之花
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一考生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经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
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的积累,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于触碰心灵的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写道:“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川端康成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揭示了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居然孤芳自赏,而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还原链接】聚焦“素养”,暗引“经典”。考生以“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为“语文素养”的叙议铺垫,随之巧妙暗引了体现学生涵养文学积累的多个经典素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时的洒脱,“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meiya《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时的释然。由此,考生“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的深切感悟,在读者眼前如有温度的清泉,自然流淌。
◎素材还原现场二:屈原的《离骚》等给人以文学营养、语文内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即为《离骚》,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极为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无比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如此表达,不仅情感抒写引人共鸣,诗意转折更令人荡气回肠。
【还原链接】强化“素养”,渲染文气。为了印证“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这一实践性结论,作者浓缩了语文阅读体验的美感:“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其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凸显潇洒飘逸的《兰亭集序》等古代经典,正是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一个极佳凭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素材视点】
①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课堂的时空有限性,对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影响。
②课外大量阅读。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及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可延续性及松散性和不可操控性等弊端。
③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社会生活实践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
【佳作借鉴】
语文素养之花
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一考生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经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
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的积累,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于触碰心灵的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写道:“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川端康成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揭示了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居然孤芳自赏,而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还原链接】聚焦“素养”,暗引“经典”。考生以“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为“语文素养”的叙议铺垫,随之巧妙暗引了体现学生涵养文学积累的多个经典素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时的洒脱,“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meiya《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时的释然。由此,考生“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的深切感悟,在读者眼前如有温度的清泉,自然流淌。
◎素材还原现场二:屈原的《离骚》等给人以文学营养、语文内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即为《离骚》,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极为生动地抒写了诗人无比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如此表达,不仅情感抒写引人共鸣,诗意转折更令人荡气回肠。
【还原链接】强化“素养”,渲染文气。为了印证“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这一实践性结论,作者浓缩了语文阅读体验的美感:“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其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凸显潇洒飘逸的《兰亭集序》等古代经典,正是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一个极佳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