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拿到士尔先生的《两界书》,眼前一亮。真是一部奇书,不像小说,不像哲学,也不像神话,通篇在讲故事,很好读。在阅读艰深的学术著作,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翻看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读完后,又觉得意味深长,平易之中直指文明的幽深之处。
翻看这本书,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谁是士尔先生?有哪“两界”?
先说第一个问题。书中交代:第一,士尔先生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外出考察时曾失踪多日,梦游奇境。以此为引导,苦心经营十载,成就此书。由此而言,士尔先生是本书的叙述者,是士尔先生在说在写,我们要以此作为理解此书的基础。第二,书中第十一章又讲道:“帝山东南八百里,依山临海,居一凡常人家,男名士,女名尔。”书中又讲道:“士半百之年,一日耕于田间,暴雨突降,天光四起。士感皮肉尽裂,脑髓暴涨,天光穿身。眼前万物不见,唯见数码轮显,细观万数,盖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基,演绎变幻。”这里所讲的数字,就指“一本、二维、三生、四象、五行、六说”,是天光开眼所见之物。我们又由此而确定,士尔是书中的人物,是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笔下的士与尔两个人物。士尔所代表的深意还不仅如此。如书中所说,士与尔是凡常人家的夫妇,合而生三娃。六数指“万古而来,大千世界,实乃无生有一,一分二维,二合生三,三衍万物,万物四象,根于五行,行于六说,六说合正,成七归一”。
合“一、二、三”的道理,是指一方面,有生于无,有一分殊而为二,合二而三生,三生万物。另一方面,三果生于元树,三者为多,三者也为异。不会尽辛,也不会尽甘。文明进程之伟大,人生命运之复杂,尽在于此。因此,士与尔是“二”,由此生“三”。
这样一来,我们有了三个“士尔”: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他笔下的士与尔这两个人物,以及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一、二、三”的世界大道。
由此再说“两界”。书中说到“天界地界”“时界空界”“物界意界”等诸种划分,但最根本的“两界”,还是生与梦的两界,是人眼与天眼所见之两界。庄生梦蝶,庄生是一界,蝶是另一界。故事虽奇幻而荒诞,但庄子书中所强调的在两界游走,从而获得对人生的透彻了解,仍有意义。真与美,是两界。循真求美,常常求之不得;以美启真,则可真美俱在。这就是书中所说的,要开“天眼”,以天眼看人世,看出深层的意味。
有了前面“一、二、三”道理,还要接着讲“四、五、六”的道理。“四”是“四象”,东南西北有四方,春夏秋冬有四时,文明正是在空间和时间之中展开。“五”指五行,世间一切事物中,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五行不是指五种元素组合成世界,而是代表一种化生的方式,以此方式,世界万物相感相生。五行感应而生万物,内有五官、五脏、外有五色、五味。五行相继又使时代有着循环性,通过循环,历史得到了螺旋性上升。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在脱去了种种神秘主义的解释以后,可以从中显示出中国智慧。五行使这部融汇古今中西的书汇聚到中国文化的根脉来,成为一种以我为主的文明要素的大融合。
从传统再出发,作者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对“六说”的总结,由此,“故事”最终走向“道理”,“文学”也由此走向“哲学”。“六说”以“六先论道”的形式出现,分别为“道先”“约先”“仁先”“法先”“空先”“异先”,分别为不同文明的结晶。他们之间相互论辩,说明成人、成善的道理。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传统,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中,也各自成理。但是,不同的文化要对话,不同的思想要碰撞,不同的道理放在一道,会升华出大道理。“六说”要归一。本书就体现出在历史发展之中,文明通过对话,使小道理融合成大道理的过程。
这是一部融合了哲学、神话和文学的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许多宗教和神话的故事,但却洗掉了一些宗教的陈旧的痕迹,保留了传说所具有的亲近和亲切的内容。一些故事,读来似曾相识,又经过了改造。荒诞的部分去掉了,烦琐的叙事去掉了,留下了简洁的故事,以及融合在故事之中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从天地诞生,到造人,到洪水所起的惩恶存善的作用,再到生命、族群分化、教义形成、争战,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作者深入这些元典之中,不仅了解它们,而且深入其中,把握其精神,再从中走出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元典,将其中的故事进行重新编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人类都面临一些共同的话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死、活、群、爱、恨、情、仇,如何展现?如何处理?这些话题最能引起共鸣。选出这些话题作为主线,故事就有人读,讲的道理就有人听。
人的天性,就是爱读故事,听故事的。这本书讲的是一些老故事,但故事要新编,老故事可以有新讲法,讲出新内容。对于熟悉这些故事的人,可以看出悠远的历史的影子,似真亦幻,沉郁而厚重。对于还不熟悉这些故事的人,可以成为进一步阅读元典的导引,奇特而有趣。
关于讲故事,作者确定了“四原则”,它们分别是:一、讲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二、有对话意识,注重与读者的情感交流;三、化东西方的原典素材,形成故事情节;四、以文明演进为主题。
基于这“四原则”,形成了本书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讲,就是:第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神话和历史、哲学与宗教、文学和学术结合在一起,从讲故事出发,从故事的选择和叙事方式中,见出思想成果;第二,尽量选用一些重要的宗教、神话,以及经典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中的、人们所熟悉的故事,重新叙述,挖掘各种文明中最深层,最能打动人的内容,又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三,展现出人文的情怀。这些情怀,原本就存在于许多元典之中,但元典也要淘洗,留下来的是精华,读元典也需要有现代立场,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元典;第四,很好地处理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包容进了世界各文明的内容,又渗透中国的精神。从世界看中国,又从中国看世界。努力讲沟通,讲理解,既讲文化的“和而不同”,也讲文化间的“见贤思齐”,更讲中国文化所要提倡的“文化自信”。
最后,我们可再次回到“两界”的话题上来。有肉眼,也有天眼,由此有“两界”。人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人要生活在日常的世界中,也要有梦。天眼给人以另一个维度,这本书也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不与“人眼”所看到的世界绝缘。“天眼”所见会提升“人眼”的能力,“梦想”会使人深化对现实的认识,星会照亮地上的路。
这是一本奇书,也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推荐读一读这本书,在阅读艰涩的哲学著作,高度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读一读这本书,能使人放松,也能给人启示。在我们困于一些疑难的学术问题之时,這本书也会使人豁然开朗,悟出很多道理来。
翻看这本书,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谁是士尔先生?有哪“两界”?
先说第一个问题。书中交代:第一,士尔先生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外出考察时曾失踪多日,梦游奇境。以此为引导,苦心经营十载,成就此书。由此而言,士尔先生是本书的叙述者,是士尔先生在说在写,我们要以此作为理解此书的基础。第二,书中第十一章又讲道:“帝山东南八百里,依山临海,居一凡常人家,男名士,女名尔。”书中又讲道:“士半百之年,一日耕于田间,暴雨突降,天光四起。士感皮肉尽裂,脑髓暴涨,天光穿身。眼前万物不见,唯见数码轮显,细观万数,盖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基,演绎变幻。”这里所讲的数字,就指“一本、二维、三生、四象、五行、六说”,是天光开眼所见之物。我们又由此而确定,士尔是书中的人物,是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笔下的士与尔两个人物。士尔所代表的深意还不仅如此。如书中所说,士与尔是凡常人家的夫妇,合而生三娃。六数指“万古而来,大千世界,实乃无生有一,一分二维,二合生三,三衍万物,万物四象,根于五行,行于六说,六说合正,成七归一”。
合“一、二、三”的道理,是指一方面,有生于无,有一分殊而为二,合二而三生,三生万物。另一方面,三果生于元树,三者为多,三者也为异。不会尽辛,也不会尽甘。文明进程之伟大,人生命运之复杂,尽在于此。因此,士与尔是“二”,由此生“三”。
这样一来,我们有了三个“士尔”: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他笔下的士与尔这两个人物,以及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一、二、三”的世界大道。
由此再说“两界”。书中说到“天界地界”“时界空界”“物界意界”等诸种划分,但最根本的“两界”,还是生与梦的两界,是人眼与天眼所见之两界。庄生梦蝶,庄生是一界,蝶是另一界。故事虽奇幻而荒诞,但庄子书中所强调的在两界游走,从而获得对人生的透彻了解,仍有意义。真与美,是两界。循真求美,常常求之不得;以美启真,则可真美俱在。这就是书中所说的,要开“天眼”,以天眼看人世,看出深层的意味。
有了前面“一、二、三”道理,还要接着讲“四、五、六”的道理。“四”是“四象”,东南西北有四方,春夏秋冬有四时,文明正是在空间和时间之中展开。“五”指五行,世间一切事物中,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五行不是指五种元素组合成世界,而是代表一种化生的方式,以此方式,世界万物相感相生。五行感应而生万物,内有五官、五脏、外有五色、五味。五行相继又使时代有着循环性,通过循环,历史得到了螺旋性上升。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在脱去了种种神秘主义的解释以后,可以从中显示出中国智慧。五行使这部融汇古今中西的书汇聚到中国文化的根脉来,成为一种以我为主的文明要素的大融合。
从传统再出发,作者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对“六说”的总结,由此,“故事”最终走向“道理”,“文学”也由此走向“哲学”。“六说”以“六先论道”的形式出现,分别为“道先”“约先”“仁先”“法先”“空先”“异先”,分别为不同文明的结晶。他们之间相互论辩,说明成人、成善的道理。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传统,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中,也各自成理。但是,不同的文化要对话,不同的思想要碰撞,不同的道理放在一道,会升华出大道理。“六说”要归一。本书就体现出在历史发展之中,文明通过对话,使小道理融合成大道理的过程。
这是一部融合了哲学、神话和文学的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许多宗教和神话的故事,但却洗掉了一些宗教的陈旧的痕迹,保留了传说所具有的亲近和亲切的内容。一些故事,读来似曾相识,又经过了改造。荒诞的部分去掉了,烦琐的叙事去掉了,留下了简洁的故事,以及融合在故事之中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从天地诞生,到造人,到洪水所起的惩恶存善的作用,再到生命、族群分化、教义形成、争战,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作者深入这些元典之中,不仅了解它们,而且深入其中,把握其精神,再从中走出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元典,将其中的故事进行重新编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人类都面临一些共同的话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死、活、群、爱、恨、情、仇,如何展现?如何处理?这些话题最能引起共鸣。选出这些话题作为主线,故事就有人读,讲的道理就有人听。
人的天性,就是爱读故事,听故事的。这本书讲的是一些老故事,但故事要新编,老故事可以有新讲法,讲出新内容。对于熟悉这些故事的人,可以看出悠远的历史的影子,似真亦幻,沉郁而厚重。对于还不熟悉这些故事的人,可以成为进一步阅读元典的导引,奇特而有趣。
关于讲故事,作者确定了“四原则”,它们分别是:一、讲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二、有对话意识,注重与读者的情感交流;三、化东西方的原典素材,形成故事情节;四、以文明演进为主题。
基于这“四原则”,形成了本书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讲,就是:第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神话和历史、哲学与宗教、文学和学术结合在一起,从讲故事出发,从故事的选择和叙事方式中,见出思想成果;第二,尽量选用一些重要的宗教、神话,以及经典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中的、人们所熟悉的故事,重新叙述,挖掘各种文明中最深层,最能打动人的内容,又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三,展现出人文的情怀。这些情怀,原本就存在于许多元典之中,但元典也要淘洗,留下来的是精华,读元典也需要有现代立场,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元典;第四,很好地处理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包容进了世界各文明的内容,又渗透中国的精神。从世界看中国,又从中国看世界。努力讲沟通,讲理解,既讲文化的“和而不同”,也讲文化间的“见贤思齐”,更讲中国文化所要提倡的“文化自信”。
最后,我们可再次回到“两界”的话题上来。有肉眼,也有天眼,由此有“两界”。人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人要生活在日常的世界中,也要有梦。天眼给人以另一个维度,这本书也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不与“人眼”所看到的世界绝缘。“天眼”所见会提升“人眼”的能力,“梦想”会使人深化对现实的认识,星会照亮地上的路。
这是一本奇书,也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推荐读一读这本书,在阅读艰涩的哲学著作,高度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读一读这本书,能使人放松,也能给人启示。在我们困于一些疑难的学术问题之时,這本书也会使人豁然开朗,悟出很多道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