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表达构式“X自由”的构式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来源 :对外汉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自由”是一种新兴的意愿表达构式.文章分析了“X自由”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生成机制以及适切语境.意愿表达构式“X自由”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使(V)X自由”.“自由”发生了“形容词使动”的功能漂移;X具有受事性、不易得性、典型性以及主观上[贬义]的感情色彩.在“X自由”的产生及扩展过程中构式压制及结构类化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其适切语境可概括为“在物品涨价或者目前无法达到背景下的积极意愿表达的语境”.
其他文献
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浪潮中,耶稣会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作出的诸多贡献,与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本文在相关史料基础上回顾了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传教士汉语学习的历史背景,对入华耶稣会传教团制定的教育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了其教学模式对当今国际汉语教学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研究采用教学计算的方法,基于规范化听力教学实录样本数据库,从概念出发,通过辨识、汇总和计算,进而对听力教学构件、结构和过程的实践做系统描写和特征分析.主要结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由顶层、中观层、微观层构件形成的构件系统;二是构建出了顶层三大环节之下中观层和微观层内部结构和过程的应用模型;三是构建出了顶层三大环节之间中观层以及微观层的结构和过程应用模型;四是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来自教学实践的新发现.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汉语听力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听力教学研究,也为听力教学慕课或微课教学单元设
“进行”的语法化在意义上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在句法上表现为功能扩大.它兼具主格动词、通格动词和施格动词三种属性,作为施格、通格动词时,其通语要求由事件名词充当.“进行”能构成多种句式.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分析表明,二语学习者“进行”构成的句式的习得情况不太乐观,突出表现为输出不足,偏误较多.偏误类型主要表现为“进行”冗余使用、和其他动词的误代使用以及和非事件名词的错误搭配.
本文依据基于用法的语言习得理论,从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入手,以语料库的统计为依据,将动词句法框架知识分为框架构造规则、以动词为视角框架知识、动词对框架及框架对动词的选择性知识等三个角度和句法、语义两个层面.文章认为动词框架知识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就是构造由这三个角度和两个层面知识构建的动词框架知识体系,并依据这样的知识体系进行动词认知加工.
本文把现代汉语中的“敢”字句分为三类:“敢”字句1是复句形式,表达威胁语义,属“指令+承诺”混合言语行为;“敢”字句2属反问句,“敢”字句3是“敢”字句2的省略形式,两者均表达警告语义,属指令性言语行为.三种“敢”字句都具有语境依赖性,常用于互动、表冲突的语境.威胁和警告有本质不同,但也有交叉,应该是一个连续统.
韵律边界感知能力跟二语理解和产出能力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基于联合竞争模型,通过考察不同声学线索组合模式对初、中和高级汉语水平韩语母语者汉语韵律边界感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韩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汉语韵律边界的加工速度表现相似,但是二者的加工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学习阶段不同,不同声学线索组合模式的加工策略不同;受线索数量多少和线索类型的制约,边界感知强度高低跟加工速度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二语韵律边界感知机制提供心理认知加工证据,也可为二语韵律教学提供指导建议.
“大、小”修饰名词性成分形成的结构比较复杂,有的还是短语,有的正处于短语与词的过渡阶段,而有的则已经固化成词或惯用语.本文以“大/小+N双”结构为考察对象,探讨该结构的整合度高低.本文鉴别“大/小+N双”结构整合度高低有两条标准:一是意义标准,主要看该结构中整合元素“大/小”和“N双”是本义参与整合还是非本义参与整合;二是结构标准,主要看该结构中是否可以插入“的”以及该结构能否变换为“大/小N双是N双”.本文根据以上标准把“大/小+N双”结构分为低中高三个层级,并尝试对造成这种整合度高低存在的原因做出合理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探究近20年国内汉语学习策略研究发展的整体态势.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重视语言水平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其二,要重视学习策略对学习者心理因素和学习效果的中介作用.其三,要结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进行专项学习策略的交叉研究.最后,在分析汉语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学界对“V在”的研究往往是基于位移和处置的角度,集中于“V在”“V到”的辨析和“把OV在L”类构式(处置位移)的考察之上.本文基于空间量动静分类、注意窗和卫星框架语言的理论视角,分析“在”“到”的差异实质:“到”和“向/往”已发展为位移终点标记,而“V在”表位移终点或结果位置只是句法语义特征而非“在”的固有功能.本文重点考察非处置、非位移类的“V单在”(如“赢在”“输在”“宅在”等),并纳入“VC→VPrep→V在”的动补式三级框架,以厘清“V在”的个性及词汇化程度:尽管在语音上发生了重新分析,但句法上仍
本文主要研究人称代词句末重复句的话语功能.人称代词句末重复句可分为重申类和情态类两种.前者仅陈述命题内容,具有重述申明作用,使用频率低;后者在传递命题内容的同时,还表达了言者对命题的态度,主要可以分为评判表态类、申辩说明类和指令提醒类三种不同类型的话语功能,使用频率高,且多用于不如意的场合,言者通过否定评判、反驳申辩、提出指令等方式,表达反对和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