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可谓是“县域兴,则国家兴”,县域经济对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向小康社会大迈步。
关键词: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 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经济一词,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推进,县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支柱。坚持科学发展观,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途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人口占全省经济的80%,而经济总量仅占20%,可见县域经济是黑龙江省最具潜力的经济,也是经济最薄弱、最落后的环节。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县域竞争力,才能带动全省经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黑龙江省共有68个县市,全省县域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0%。人口为2014.5万,占全国人口的53%。2007年,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9.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7.6%。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15元,首次破万元。有27个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占全省68个县(市、区)的39.7%。其中,共有7个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绥芬河(80906元)、双城(21157元)、东宁(21147元)、阿城(20930元)、肇东(20920元)、呼兰(20824元)、嘉萌(19232元)。2007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5.6%。有6个县(市、区)超过7亿元,分别是绥芬河10亿元、肇东8亿元、阿城7.8亿元、呼兰7.5亿元、肇源7.2亿元、安达7亿元。县域税收收入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呼兰、绥芬河、阿城、肇东、肇源、安达、肇州等7个县(市、区)税收收入达2亿元以上。2007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23位,比2006年下降了一位。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黑龙江省首次占有一席(肇东,排名99位)。肇东市也是全国连续八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的县(市)。黑龙江省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中占三席,分别是杜尔伯特县、林甸县、肇州县。2007年,十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4亿元。其中,5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肇东194.2亿元、双城171.4亿元、呼兰129.6亿元、阿城122.2亿元、尚志110.2亿元)。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的比重达40.3%,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07.1亿元,高出全省县均平均水平1.7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865元,比全省平均多1355元。十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1万元。2007年,十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其中有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拜泉32.9亿元、望奎21.3亿元、克东16.5亿元、兰西16.1亿元、绥棱14.0亿元、青冈13.7亿元、明水13.2亿元、桦州11.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74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绥滨、克东、拜泉、桦州4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元。2007年,全省县域完成工业增加值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2007年,全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22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有39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占全省68个县(市、区)的57.4%。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2元,比上年增长14.9%。2007年黑、辽、吉、蒙以及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所示。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
(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近年來,黑龙江省政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垦区、森林、油田、矿区的各自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了特色发展道路。
(二)招商引资规模扩大
2007年.黑龙江省县域实际招商引资项目2166个。全省县域实际到位的招商引资金额为46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县均引资6.9亿元。
(三)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陆续提高,社会事业和谐发展。2007年全省县域城镇化达到29.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6亿元。科教文卫支出128.7亿元。全省县域经济环境保护支出3亿元等。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各县(市、区)虽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优势主导产业中没有较为强大的龙头企业支撑,无法带动主导产业的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全省7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只有3亿元,占全国重点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一半还不到。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经济相对落后
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显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与制度性和体制障碍的严重制约。民营经济与其他省市相比还很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规模还很小,民营企业中工业企业较少,无法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三)县域地区人力资源匮乏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要想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黑龙江省现在而言,人才严重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县域地区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减弱,从而使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使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结果更不利于人才的吸引,由此在县域地区经济与人才流失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县域工业产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才能全面推进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2006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工业仅占25.1%,工业化仍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弱势,这主要是因为省内并没有较大型的工业企业,现存的工业企业仍是传统的工业项目,许多工业企业出现负增长。
(五)县域财政支出不尽合理
县域资金短缺,一方面财政用于支持县域地区发展的生产投入能力不足,多数乡村债务繁重;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困难,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受信贷规模限制。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政策扶持,加大政策的扶持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走主导稳基之路
各县应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全县经济。根据各县特色确立各县的立县企业,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立县企业。特别是工业强县更应大力推动工业化企业发展,有工业才能增收。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特色兴县之路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放宽、放活。放宽市场、鼓励创办实业、支持民营企业改制。继续推广招商引资项目,使民营企业在一个有力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壮大。
(三)引进人才培养机制,走机制治县之路
认识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人才资源意识,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给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
(四)加大新兴工业化,走工业强县之路
壮大龙头企业,增大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特别是俄罗斯)贸易;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向小而强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
(五)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走资金保县之路
县域资金是保障县域经济稳固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完善财政转移的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加快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
(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走协调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唇齿相依。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积极出台各类扶助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各级政府应为优化经济发展、营造优惠环境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积极推行“扩权强县”、“省直管县”政策,提高县域经济的自身发展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县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黑龙江省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黑龙江经济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 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经济一词,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推进,县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支柱。坚持科学发展观,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途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人口占全省经济的80%,而经济总量仅占20%,可见县域经济是黑龙江省最具潜力的经济,也是经济最薄弱、最落后的环节。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县域竞争力,才能带动全省经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黑龙江省共有68个县市,全省县域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0%。人口为2014.5万,占全国人口的53%。2007年,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9.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7.6%。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15元,首次破万元。有27个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占全省68个县(市、区)的39.7%。其中,共有7个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绥芬河(80906元)、双城(21157元)、东宁(21147元)、阿城(20930元)、肇东(20920元)、呼兰(20824元)、嘉萌(19232元)。2007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5.6%。有6个县(市、区)超过7亿元,分别是绥芬河10亿元、肇东8亿元、阿城7.8亿元、呼兰7.5亿元、肇源7.2亿元、安达7亿元。县域税收收入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呼兰、绥芬河、阿城、肇东、肇源、安达、肇州等7个县(市、区)税收收入达2亿元以上。2007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23位,比2006年下降了一位。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黑龙江省首次占有一席(肇东,排名99位)。肇东市也是全国连续八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的县(市)。黑龙江省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中占三席,分别是杜尔伯特县、林甸县、肇州县。2007年,十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4亿元。其中,5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肇东194.2亿元、双城171.4亿元、呼兰129.6亿元、阿城122.2亿元、尚志110.2亿元)。十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县域的比重达40.3%,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07.1亿元,高出全省县均平均水平1.7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865元,比全省平均多1355元。十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超过1万元。2007年,十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其中有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拜泉32.9亿元、望奎21.3亿元、克东16.5亿元、兰西16.1亿元、绥棱14.0亿元、青冈13.7亿元、明水13.2亿元、桦州11.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74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绥滨、克东、拜泉、桦州4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元。2007年,全省县域完成工业增加值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2007年,全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22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有39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占全省68个县(市、区)的57.4%。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2元,比上年增长14.9%。2007年黑、辽、吉、蒙以及全国主要经济指标如表1所示。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
(一)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近年來,黑龙江省政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垦区、森林、油田、矿区的各自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了特色发展道路。
(二)招商引资规模扩大
2007年.黑龙江省县域实际招商引资项目2166个。全省县域实际到位的招商引资金额为466.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县均引资6.9亿元。
(三)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陆续提高,社会事业和谐发展。2007年全省县域城镇化达到29.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6亿元。科教文卫支出128.7亿元。全省县域经济环境保护支出3亿元等。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
(一)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各县(市、区)虽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优势主导产业中没有较为强大的龙头企业支撑,无法带动主导产业的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全省7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只有3亿元,占全国重点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一半还不到。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经济相对落后
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显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与制度性和体制障碍的严重制约。民营经济与其他省市相比还很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规模还很小,民营企业中工业企业较少,无法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三)县域地区人力资源匮乏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要想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黑龙江省现在而言,人才严重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县域地区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减弱,从而使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使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结果更不利于人才的吸引,由此在县域地区经济与人才流失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县域工业产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才能全面推进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2006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工业仅占25.1%,工业化仍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弱势,这主要是因为省内并没有较大型的工业企业,现存的工业企业仍是传统的工业项目,许多工业企业出现负增长。
(五)县域财政支出不尽合理
县域资金短缺,一方面财政用于支持县域地区发展的生产投入能力不足,多数乡村债务繁重;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困难,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受信贷规模限制。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政策扶持,加大政策的扶持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走主导稳基之路
各县应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全县经济。根据各县特色确立各县的立县企业,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立县企业。特别是工业强县更应大力推动工业化企业发展,有工业才能增收。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特色兴县之路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放宽、放活。放宽市场、鼓励创办实业、支持民营企业改制。继续推广招商引资项目,使民营企业在一个有力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壮大。
(三)引进人才培养机制,走机制治县之路
认识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人才资源意识,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给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
(四)加大新兴工业化,走工业强县之路
壮大龙头企业,增大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特别是俄罗斯)贸易;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向小而强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中。
(五)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走资金保县之路
县域资金是保障县域经济稳固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完善财政转移的体制,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加快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
(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走协调发展之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唇齿相依。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积极出台各类扶助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各级政府应为优化经济发展、营造优惠环境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积极推行“扩权强县”、“省直管县”政策,提高县域经济的自身发展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县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黑龙江省应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黑龙江经济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