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 无花香有甜意

来源 :珠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鲜的无花果在超市、菜市场、水果摊都属于不经常露面的水果,但是它却存在许多人的童年回忆里。一包白色塑料袋包装的无花果丝,这种零食的滋味很难形容,酸酸甜甜,细细品味有甘草和柠檬的香味,那干巴巴的细条状,实在叫人无从想象它新鲜时的模样。其实这个陪伴了许多80后的怀旧零食,是用木瓜或者萝卜制成的,但却在味蕾上给许多人留下了无花果的遐想。
  而这遐想,在老广的靓汤里得到了满足。


  樹上结的糖果子
  有时候在干货柜台里能买到淡黄色的整枚无花果干,干果有着惊人的甜度,随着浓汤的沸腾,它独特的甜逐渐被人感知。无花果的甜味,用来提味最好不过。善用无花果煲汤的广东人,在选择食材时尤为看中食疗效果,不时不食也是他们遵循的一条烹饪秘笈。《本草纲目》载:“无花果味甘平,无毒,主开胃、止泄痢、治五痔、咽喉痛”。无花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尤其丰富的钾。重要的药用功效还有健胃清肠,消肿解毒,其中所含的苹果酸、柠檬酸、脂肪酶、蛋白酶、水解酶等,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又因其含有多种脂类,故具有润肠通便的效果;而所含的脂肪酶、水解酶等有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的功能,可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进而起到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因此,无花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花果受欢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00 年的埃及,那时候就已经有无花果树种植的记载了,并把每年最早收获的果实作为祭祀的果品。在古埃及金字塔中,有发现描绘尼罗河沿岸人民用扬水器浇灌无花果的浮雕图案。在埃及本哈尼森古墓中也发掘出一幅埃及人采收无花果的壁画,壁画中显示出古代埃及人训练猴子攀援无花果树采收果实,并将其放入篮中,然后再由人把果实运走的情景。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也有许多关于无花果的趣闻。公元前五世纪,波斯王薛西斯每餐都要吃阿提喀地方出产的无花果,这样就可以时刻提醒他:出产这种美味珍果的地方还没有归他统辖。吕底亚国王克罗斯也很爱吃无花果,因此有人劝说他不要和居鲁士打仗,因为居鲁士统治的地方并不生产无花果。从以上传说可以看出,在很久以前,无花果在地中海沿岸人民的生活中,就占据了重要地位。《圣经》中有多达57次提到无花果,有人考证令亚当和夏娃犯错误的“智慧果”是无花果,而并非苹果。无花果那美丽宽大的叶片,也自然成为《圣经》里描述的人类第一套服装,进而被引申为“遮羞布”。
  公元10 世纪,罗马人把无花果带到了英国,再后来17世纪的时候传到了美国。大约在唐代时期,从波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就盛产无花果。无花果在维吾尔语称“安吉尔”,意思是“树上结的糖包子”,源于无花果果实形状似包子,吃起来甜如蜜糖。
  关于无花果的传说还有很多,其中一个“惊悚”的传言,就是每一个好吃的无花果里都藏着牺牲生命的小蜜蜂。
  不花而实的误解
  无花果这名字听上去既甜蜜又忧伤,新鲜的果子吃起来,可以感觉到细小的种子在舌头上轻轻爆开的感觉。有专家指出,无花果并非没有花,只是非常小而已,因此它隐身于巨大的花托中,不见踪影。而我们吃的无花果,其实不是果,而是肉感肥厚、形如果实的花托。


  无花果隶属于桑科榕属,榕属植物的花都很小,植物学家曾形象地比喻榕属植物的一朵花比书本上的句号还小得多,而且里面的花朵少的二三百朵,多的可达三万多朵。无花果的花朵其实是在内部的子房里,确切地说是在果实的雏形里。无花果长大时,花已经脱落了,所以人们认为它是“不花而实”,因此得名“无花果”。但花朵虽小,却一样有花的生物结构,一样有花粉、胚胎,一样会开花、结果实。既然是开花植物要结果就需要授粉,但无花果因为没有美丽香甜的花朵,不能引诱蜜蜂和其他昆虫来为它传粉。给无花果授粉的是一种叫“榕小蜂”的小蜜蜂。无花果的整体性状似烧瓶状的,在底部会有一个小孔。2-5毫米大小的榕小蜂就通过底部的小孔,爬进无花果内部给花进行授粉。无花果以独特的植物特性迫使绝大部分的榕小蜂为它服务——只传粉不产卵。这就意味这着每年春季有80%以上本该产卵的榕小蜂争先恐后地去“自杀”式钻入榕果雌花序,只传粉不产卵,对榕小蜂群来说似乎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其实也不然,由于它的传粉,无花果树上结出了大量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长成开花的大树,若干年后的后代就能从它们的自我牺牲行为中获益,榕小蜂的后代就会找更多的栖息与繁育场所。死在无花果内部的榕小蜂,会被无花果分泌的蛋白酶分解掉,并被植物吸收。


  或许也因此,无花果的魅力还是胜在神秘感。现在已经很难通过时令水果来感受季节流转,想品尝一些什么当季的味道时,无花果会是那个让人慢慢喜爱的水果。无花果每年上市的季节也只有夏末秋初这么一小段时间。新鲜的无花果容易坏掉,即使在冰箱里放着也只能放一周,不好保存,所以市面上多数是晒好的无花果干。无论是甜咸,无花果的烹饪搭配都能出彩,味觉能在它的甜意里不断地探索。
其他文献
一  有位企业家朋友曾经问我:“我们每一个人和国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经济学上是存在共识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与国家的唯一关系是税收关系。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劳动缴纳税收,而国家因此承担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条件下,对于纳税人来说,应该理性认知、认同和自觉遵守税法,这也叫做纳税人意识。那对于国家来说,究竟是应该多征税还是应该少征税呢?  有个概念叫做
期刊
世界越来越小,了解世界成为了每个人的必修课,这其中也包括孩子。暑期欢乐游,去哪儿玩是一个问题,游玩需要准备什么行李也是一个问题。家庭出游无论是选择户外海岛、度假休闲还是城市观光,行程准备总是琐碎又费神。出门前要准备很多,舟车劳顿中要应对得更多,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猝不及防的事儿需要你去面对。  计划行程根据年龄、爱好各有不同  许多家长分享,在旅行出发前,他们会跟孩子一起做旅游攻略,让孩子知道
期刊
提到斗门,不自觉就会想到一望无垠的乡野风光、满眼的绿意和郁郁葱葱的水松林,这个自带休闲气质的区域,拥有传统岭南水乡的柔情,但又在此基础上多了一丝历史古朴的味道。  如今在斗门,有很多乡建、艺术、建筑设计师,把“住进世外桃源”变成了现实,旅途里住进一些和自然相融的民宿,它们会成为夏季里一个清幽的美梦,淹没燥热,送一片林荫风凉。夕阳西下,薄雾缥缈的山谷渐渐消失在视野当中。枕着星辰睡去,在明媚中醒来,听
期刊
广美青年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展虚拟现场  “之所以策劃这个展览,我的目的在于尽早把虚拟现场的维度透过这五位优秀的年青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引向围观的人群,虚拟现场把我们带到了前所未见的维度,虚拟与现实交集的后果远远超越人类有限的想象力。而当代艺术眼看就成为传统之际,下一波虚拟革命是不是能够把当代艺术送进历史博物馆在我看来指日可待。”7月7日下午在圣缘博艺艺术馆内,著名艺术家何建成策展的广州美术学院优秀青
期刊
何沁燕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年轻时她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凭借着自己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闯出大山,将生活和工作都扎根在陌生的都市中。但童年记忆里的清风溪水,一碧连天的林海永远都是她心中最深的依恋。工作之余,何沁燕喜欢回老家度假,对她而言那些山间的风雨,满山林海和流动的云是让她放慢脚步,享受快乐的最好环境。  何沁燕的老家距离市区近2小时车程,山路蜿蜒,一路上少不了颠簸,“孩子还小的时候一起回老家会麻
期刊
從出远门到跟团游  作为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妈妈,李海梅拥有双份甜蜜的负担。两个孩子出生时间只间隔三分钟,在一岁多前,弟弟比哥哥更为活跃,每次他们出去散步时,弟弟总要抢到婴儿车的前座。但是在兄弟俩先后学会走路后,有一次他们为了一个玩具发生争执,身体素质较好的哥哥“打”赢了弟弟,在此之后哥哥变得更加自信,而弟弟则慢慢变得沉静细心。  两个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是在一岁半时,他们与妈妈、小姨、外公、外婆一同前往
期刊
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在天文学上是告别春天,夏天开始的象征。立夏之后,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绵绵的春雨变成雷雨,农作物进入肆意生长的时期。《莲生八戕》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光景进入了农历四月,此时槐香暗渡,青梅待采,绿帷柳浪中虫声日盛。不能躲到阴凉中度夏,但是可以尝“三新”以消夏。  我国民间一直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在立夏之日品尝时鲜。立夏时夏收作物的收成光景基本定
期刊
四岁开启的旅行生涯  陈小蘑的父母热爱旅行,受他們的影响,她从小就对旅行充满兴趣。陈小蘑的“旅行生涯”始于四岁,目的地是峨眉山和乐山。她的母亲是一位老师,母女俩从小“同步”的寒暑假时间为亲子出游攻克下最大的难题。四岁之后,她每年都会和母亲一起外出旅行,五岁去了北京,六岁去了江浙,七八岁时去了云南和福建……年纪尚小时,她便已经和父母一起周游全国,这种每年至少一次的旅行安排直到她上了高中才因为学业不得
期刊
1919年12月15日出版的《中华新报》中有一篇杨匏安当时连载写的文章刊登在其中。时隔近百年的2018年4月,在杨匏安故乡的珠海博物馆,这份报纸与杨匏安的另外两本作品一起在《文化的维度付洪波藏书 席湖藏书票艺术》二人展中展出。杨匏安的另外两本作品,1929年初版的《西洋史要》和1964年油印的《中华新报选辑》早在2017年,付洪波就已捐赠给珠海博物馆。  “像杨匏安的作品,如果在市场上流通,它就只
期刊
宫崎骏,不少人将他看作日本的符号或代名词。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知名度不亚于迪士尼。今年年初,有媒体放出宫崎骏的新短篇动画《虫虫的故事》将在吉卜力工作室上映的消息。这让不少粉丝热血沸腾,甚至专程赶赴日本,只为第一时间看到他的作品。  这已经是宫崎骏七次宣布退隐后,再一次不忍寂寞地带着新作品反悔复出。不变的套路,粉丝们早已习以为常。他们把此形容为:“让宫崎骏放下画笔就和戒毒一样困难。”然而,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