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新的教学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目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引导,带动学生深入物理课堂,掌握物理知识,可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全新教学要求,也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的有效增强,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也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所得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中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理念都是教师所惯用的主要教学思想。在这一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比较片面。长期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位置上,导致其思维与兴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提问教学的优势与价值,利用问题对教学结构加以优化,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制度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原则
第一,合理性原则。物理学科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教育学科。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是无数科学家在无数实验中所推理而来的。所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必须要以科学为基础,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客观性[1];第二,引导性原则。在创设课堂问题时,教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什么”将回答问题的主体转化为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詢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如此一来,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启发,违背了提问教学法的初衷。
二、提升物理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问题的目的性
在利用提问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时,教师首要达到的标准是要保证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较高的贴合性,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基础[2]。基于这一前提,教师需要加强问题的目的性。比如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想要借助这些问题引出哪些知识点?想要借助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通过这一方式,全面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引发学生思维发展。
以摩擦力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引入一个小游戏环节,鼓励学生随机拿出一本书放到桌面上。然后随机给予这本书一个初速度,观察书的运动过程、运动特点。大部分学生会说书在朝前运动时速度由快变慢,最终停下。根据学生的这一答案,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觉得这本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简单来说,这个问题的目的性极强,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引出摩擦力这一概念。当学生正确回答出这一答案后,教师则可叙有目的的提出问题“桌面给了书本什么样的摩擦力?在我们两只手相互摩挲时,两者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分别朝向哪个方向?把手放在桌子上摩擦手掌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均是以摩擦力为核心展开的,并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具体的提出目的。分别关联的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方向。通过这些简单小问题的引导,便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奠定学习基础。
(二)加强问题的针对性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采取提问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与逻辑思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问题的启发性,保证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自主理清知识逻辑,找到知识核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加强问题的针对性,采取针对性问题,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关系,把课堂重新交还到学生手中。
在创设针对性问题时,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难度。以梯度性问题,引入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提升学习信心,潜移默化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生动化的教学情景,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例如,抛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抛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分类?将这一问题面向班级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使之通过简单的翻阅笔记就能够找到正确答案,形成较高的学习自信。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要求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引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总结。而对于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询问“平抛运动中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引发平抛运动的条件有哪些?”一类难度更高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畅想,在层层递进的状态下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以针对性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加强问题的生活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这一学科都会产生较高的抵触情绪。在很多学生的印象里,物理都是一门十分高深,并且具有较高专业性的学科,但其实不然。物理世界充满了魅力。同时,物理用与大众的生活之间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看到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生之所以没有发现到这一点,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对该门学科一直持有错误认识,在课堂上都不愿意听从教师的讲解,在生活中自然也不愿意提及物理。另外一部分很大原因就在于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提问方式存在错误,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把物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的想法[3]。对此,教师需要侧重加强课堂提问的生活性,利用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站在生活角度上体会物理知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很多教师会引入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例如飞机投弹。具体来说,这一问题会被细化成:当一个飞机在飞行中投弹时,如果发现地面有目标,那么正下方投射炸弹这个炸弹是否能够精准的击中目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一现象与其自身的生活之间具有极远的距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类似知识,自然也感受不到类似知识的作用。在超出了自己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之后,会产生极高的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学习消极情绪。对此,教师可适当的创新提问的方式。 例如,现有一路段,明确标示出行驶车辆不得超过60lm/h。小明开车行驶在这条路上,突遇一辆卡车。在紧急刹车后,汽车仍旧由于惯性向前行驶了一段距离。交警前来展开检测,测得小明刹车后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8米。现已知该辆汽车与地面之间所形成的动摩擦因数为0.8,那么你是否可以根据这些条件来判断小明是否存在超速行为?
相比于飞机投弹来说,这一类型的问题显然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理解。即便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通过物理知识去判断问题,但是却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自己的选择,无形中降低了学习难度。在这一前提下,教师继续引入专业的物理知识,便易于学生接受,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问题的关联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体系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是以一个完整知识题系的形式呈现的。例如静电场、静电场中的能量;电路及其应用与电能守恒定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问题的关联性,借助問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可以利用以学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知识切利能力,进一步打造高效率课堂。
例如,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可以切入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为学生展示单摆以及弹簧振子等器材,并利用这些器材为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变化过程。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过程,判断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其整体的动能与势能是否存在某种变化。借助这一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好教学铺垫。之后,教师可创建任务导学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形式,分析这些任务中所提及的物品做什么样的运动,在其运动过程中呈现了哪些物理概念,逐步引导学生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定义。在教学氛围达到高潮后,教师可以引入之前所讲解过的一些知识。例如物体自由落体以及斜面小车滑动。根据这些实验中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推理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关联性引导的状态下,帮助学生自行掌握能量守恒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要点,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也有助于其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及讨论能力的全面发展[4]。
(五)优化物理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引出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有效地评价,学生可以对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所积累的知识加以总结,夯实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提问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有意识的开展这一环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在提问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课堂参与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会产生更多地生成性资源、生成性问题,所积累的学习知识点会更多更加复杂。如若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以及评价,学生很容易会形成吃力状态,甚至会在课后把知识点抛到九霄云外,影响自己的学习价值。
除了要带领学生展开总结回顾外,教师在这一环节还需要对学生形成评价。但值得注意,教师所实施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换言之,教师不能只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者通过考核测验的方式以成绩评判学生的努力。这种过于片面过于单一的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做法是,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问题分析状态、进步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自我查漏补缺,不断优化,不断进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形成启发,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加强提问的实效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有效性。一方面,要创设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加深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创建生活性、关联性较强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到课堂评价这一环节,利用评价,总结上述所提及的各种问题,辅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瀚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实效性的几点做法[J].新智慧,2019(13):94.
[2]蒋斌亮.试析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44-45.
[3]赵立辉.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J].学周刊,2018(34):50-51.
[4]贾志平.关于高中物理新老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中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理念都是教师所惯用的主要教学思想。在这一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比较片面。长期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位置上,导致其思维与兴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提问教学的优势与价值,利用问题对教学结构加以优化,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制度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原则
第一,合理性原则。物理学科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教育学科。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是无数科学家在无数实验中所推理而来的。所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必须要以科学为基础,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客观性[1];第二,引导性原则。在创设课堂问题时,教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什么”将回答问题的主体转化为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詢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如此一来,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启发,违背了提问教学法的初衷。
二、提升物理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问题的目的性
在利用提问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时,教师首要达到的标准是要保证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较高的贴合性,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基础[2]。基于这一前提,教师需要加强问题的目的性。比如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想要借助这些问题引出哪些知识点?想要借助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通过这一方式,全面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引发学生思维发展。
以摩擦力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引入一个小游戏环节,鼓励学生随机拿出一本书放到桌面上。然后随机给予这本书一个初速度,观察书的运动过程、运动特点。大部分学生会说书在朝前运动时速度由快变慢,最终停下。根据学生的这一答案,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觉得这本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简单来说,这个问题的目的性极强,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引出摩擦力这一概念。当学生正确回答出这一答案后,教师则可叙有目的的提出问题“桌面给了书本什么样的摩擦力?在我们两只手相互摩挲时,两者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分别朝向哪个方向?把手放在桌子上摩擦手掌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均是以摩擦力为核心展开的,并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具体的提出目的。分别关联的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方向。通过这些简单小问题的引导,便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奠定学习基础。
(二)加强问题的针对性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采取提问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与逻辑思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问题的启发性,保证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自主理清知识逻辑,找到知识核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加强问题的针对性,采取针对性问题,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关系,把课堂重新交还到学生手中。
在创设针对性问题时,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难度。以梯度性问题,引入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提升学习信心,潜移默化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生动化的教学情景,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例如,抛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抛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分类?将这一问题面向班级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使之通过简单的翻阅笔记就能够找到正确答案,形成较高的学习自信。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要求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引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总结。而对于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询问“平抛运动中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引发平抛运动的条件有哪些?”一类难度更高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畅想,在层层递进的状态下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以针对性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加强问题的生活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这一学科都会产生较高的抵触情绪。在很多学生的印象里,物理都是一门十分高深,并且具有较高专业性的学科,但其实不然。物理世界充满了魅力。同时,物理用与大众的生活之间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看到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生之所以没有发现到这一点,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对该门学科一直持有错误认识,在课堂上都不愿意听从教师的讲解,在生活中自然也不愿意提及物理。另外一部分很大原因就在于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提问方式存在错误,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把物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的想法[3]。对此,教师需要侧重加强课堂提问的生活性,利用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站在生活角度上体会物理知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很多教师会引入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例如飞机投弹。具体来说,这一问题会被细化成:当一个飞机在飞行中投弹时,如果发现地面有目标,那么正下方投射炸弹这个炸弹是否能够精准的击中目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一现象与其自身的生活之间具有极远的距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类似知识,自然也感受不到类似知识的作用。在超出了自己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之后,会产生极高的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学习消极情绪。对此,教师可适当的创新提问的方式。 例如,现有一路段,明确标示出行驶车辆不得超过60lm/h。小明开车行驶在这条路上,突遇一辆卡车。在紧急刹车后,汽车仍旧由于惯性向前行驶了一段距离。交警前来展开检测,测得小明刹车后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8米。现已知该辆汽车与地面之间所形成的动摩擦因数为0.8,那么你是否可以根据这些条件来判断小明是否存在超速行为?
相比于飞机投弹来说,这一类型的问题显然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理解。即便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通过物理知识去判断问题,但是却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自己的选择,无形中降低了学习难度。在这一前提下,教师继续引入专业的物理知识,便易于学生接受,也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问题的关联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体系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是以一个完整知识题系的形式呈现的。例如静电场、静电场中的能量;电路及其应用与电能守恒定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问题的关联性,借助問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可以利用以学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知识切利能力,进一步打造高效率课堂。
例如,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可以切入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为学生展示单摆以及弹簧振子等器材,并利用这些器材为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变化过程。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过程,判断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其整体的动能与势能是否存在某种变化。借助这一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好教学铺垫。之后,教师可创建任务导学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形式,分析这些任务中所提及的物品做什么样的运动,在其运动过程中呈现了哪些物理概念,逐步引导学生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定义。在教学氛围达到高潮后,教师可以引入之前所讲解过的一些知识。例如物体自由落体以及斜面小车滑动。根据这些实验中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推理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关联性引导的状态下,帮助学生自行掌握能量守恒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要点,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也有助于其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及讨论能力的全面发展[4]。
(五)优化物理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引出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有效地评价,学生可以对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所积累的知识加以总结,夯实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提问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有意识的开展这一环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在提问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课堂参与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会产生更多地生成性资源、生成性问题,所积累的学习知识点会更多更加复杂。如若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以及评价,学生很容易会形成吃力状态,甚至会在课后把知识点抛到九霄云外,影响自己的学习价值。
除了要带领学生展开总结回顾外,教师在这一环节还需要对学生形成评价。但值得注意,教师所实施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换言之,教师不能只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者通过考核测验的方式以成绩评判学生的努力。这种过于片面过于单一的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做法是,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问题分析状态、进步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自我查漏补缺,不断优化,不断进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形成启发,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加强提问的实效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有效性。一方面,要创设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加深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创建生活性、关联性较强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到课堂评价这一环节,利用评价,总结上述所提及的各种问题,辅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张瀚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实效性的几点做法[J].新智慧,2019(13):94.
[2]蒋斌亮.试析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44-45.
[3]赵立辉.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J].学周刊,2018(34):50-51.
[4]贾志平.关于高中物理新老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