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自己独立体系,它承担着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普通地质学教学实践对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强调了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以多媒体形式增大教学信息量,通过室内与野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的时空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教学思想和方法 大地质 地质思维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5-01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地质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通过教学,将逐步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并将成为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随着地质专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找矿地质发展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形成了“大地质大服务”的形势。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地球科学”全部内容,尝试以地球的动力学为纲,有机地将传统地质学中相互孤立而纷杂的内容系统地连结起来。具体讲,在教学环节中,力求在理论部分尽可能实现“新”和“深”的突破,在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大程度地加强和提高学生对地质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与后续课程密切衔接。同时普通地质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
以下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环节,并贯穿教学始终,为后续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地质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地质学。培养学生勇于实践,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3.不失时机地注重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意新方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科学的互相渗透。
4.通过不同环节的教学,在注重学生专业成绩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为高新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在教学环节中,自始至终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学贵恒进”的学习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使应试能力逐步向实践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大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乃至以后的专业道路。因此,这门课必须上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地球科学,立志研究地球科学的兴趣。因此,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1.利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
多媒体表现力丰富,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还可用动画形式演示洋陆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也可截取goole earth遥感图片或直接用软件演示实例并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并加大了教学信息量,解决教学难点并能突出重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大量精美的矿物照片,让学生感叹自然的神奇,利用录像播放野外地质现象,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观察到大量的地质现象,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领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授课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堂语言和文字理论教学的不足。
2.室内教学和野外教学相结合
在室内学习相关知识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桂林地区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的自然优势,可以观察石灰岩的沉积构造和化石,以及临近地区出露有大量地质现象,尤其是碳酸盐岩形成的溶芽、溶洞、钟乳石、石笋等喀斯特地貌特征;通过不同高度的溶洞,揭示地壳抬升的地质背景;还可以带学生沿漓江观察河流的搬运、沉积等外动力作用,如此等等,尽可能地多安排野外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身观察、体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不但可以让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激发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操。
3.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唯物辨证的地质思维方式
地质思维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思维能力,辨证的地质思维是地质思维的重要方面,其本质是对地质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自然科学,对地球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地壳的运动等等的认识过程,无不体现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强调“地质思维的时空观”,才能真正的理解认识地质现象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比如“将今论古”原理、“类比法”原理均体现着认识世界辨证的地质思维时空观,还可用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是因为碳原子的结构不同,如果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生,这样可以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物辩证思想的观点:“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也不只是浪漫故事,其中蕴含着地质演化的复杂过程。内动力作用地壳抬升与外动力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地貌上的“大地回春与准平原化”的现象、“背斜为谷,向斜为山”也均体现了唯物辩证统一的观点,体现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因此,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可以快速培养初学者的空间思维、时间与空间相对应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和洞察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作用过程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250
[2]魏刚锋,许安东,杜福元,屈茂稳,高凤亮.西安周边地区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3-78
[3]许洪才,谷永昌,姚宝刚,赵永利.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学报.1995,18(6):618-622
作者简介:
刘战庆(1975-),男,博士,从事区域地质研究与教学工作。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教学思想和方法 大地质 地质思维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5-01
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地质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通过教学,将逐步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并将成为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随着地质专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找矿地质发展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形成了“大地质大服务”的形势。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地球科学”全部内容,尝试以地球的动力学为纲,有机地将传统地质学中相互孤立而纷杂的内容系统地连结起来。具体讲,在教学环节中,力求在理论部分尽可能实现“新”和“深”的突破,在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大程度地加强和提高学生对地质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与后续课程密切衔接。同时普通地质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
以下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环节,并贯穿教学始终,为后续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地质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地质学。培养学生勇于实践,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3.不失时机地注重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意新方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科学的互相渗透。
4.通过不同环节的教学,在注重学生专业成绩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为高新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在教学环节中,自始至终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学贵恒进”的学习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素质教育,使应试能力逐步向实践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大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乃至以后的专业道路。因此,这门课必须上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地球科学,立志研究地球科学的兴趣。因此,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1.利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
多媒体表现力丰富,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还可用动画形式演示洋陆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也可截取goole earth遥感图片或直接用软件演示实例并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并加大了教学信息量,解决教学难点并能突出重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大量精美的矿物照片,让学生感叹自然的神奇,利用录像播放野外地质现象,使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观察到大量的地质现象,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领略大自然神奇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授课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突出特色和重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弥补课堂语言和文字理论教学的不足。
2.室内教学和野外教学相结合
在室内学习相关知识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桂林地区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的自然优势,可以观察石灰岩的沉积构造和化石,以及临近地区出露有大量地质现象,尤其是碳酸盐岩形成的溶芽、溶洞、钟乳石、石笋等喀斯特地貌特征;通过不同高度的溶洞,揭示地壳抬升的地质背景;还可以带学生沿漓江观察河流的搬运、沉积等外动力作用,如此等等,尽可能地多安排野外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身观察、体会,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不但可以让同学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激发并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操。
3.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唯物辨证的地质思维方式
地质思维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思维能力,辨证的地质思维是地质思维的重要方面,其本质是对地质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自然科学,对地球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地壳的运动等等的认识过程,无不体现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强调“地质思维的时空观”,才能真正的理解认识地质现象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比如“将今论古”原理、“类比法”原理均体现着认识世界辨证的地质思维时空观,还可用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截然不同的矿物,是因为碳原子的结构不同,如果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生,这样可以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唯物辩证思想的观点:“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并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也不只是浪漫故事,其中蕴含着地质演化的复杂过程。内动力作用地壳抬升与外动力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地貌上的“大地回春与准平原化”的现象、“背斜为谷,向斜为山”也均体现了唯物辩证统一的观点,体现了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因此,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可以快速培养初学者的空间思维、时间与空间相对应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和洞察地质现象背后的地质作用过程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250
[2]魏刚锋,许安东,杜福元,屈茂稳,高凤亮.西安周边地区地球科学野外实习指导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3-78
[3]许洪才,谷永昌,姚宝刚,赵永利.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学报.1995,18(6):618-622
作者简介:
刘战庆(1975-),男,博士,从事区域地质研究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