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房屋短租市场显然并不对Airbnb的共享先锋身份“感冒”,这是所有如Uber一样的外来新概念公司都面临的问题:一面是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一面是与全球战略布局的落差。
即将迎来自己十岁生日的美国共享经济代表企业Airbnb,正尝试着用另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掘金中国市场,以避免重蹈其在共享经济领域的前辈Uber的覆辙——当然,Uber的离开究竟是战略性的套现回防还是铩羽而归,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创立于2008年的Airbnb目前估值大约310亿美元,已经成为仅次于打车软件Uber的最具价值创业公司。这两家世界级的共享经济先锋面临整合相似的挑战,比如监管、安全,以及用户隐私等多方面的问题。Airbnb旨在通过营造一个在线的社区市场,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或手机软件发布自己的闲置房源,灵活设定可供租用的时间和租金,同时可以搜索和预订世界各地的其他房源。
而就在3月中旬,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在Airbnb的新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中,认购了大约10%的股份——如此一来,Airbnb对中国市场的野心,彰显无遗。
在过往五年,Airbnb的中国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2012年Airbnb在香港设立第一个办公室,却被当地政府指责其抬高房价不得不败走新加坡;直到2015年8月,Airbnb才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内地——这些年来,Airbnb虽然坐拥全球强大的拥趸基础和用户资源并且已经开拓了191个国家、近34000个城市和约200万套房子,可是,中国房客似乎并不买账。
中国的房屋短租市场显然并不对Airbnb的共享先锋身份“感冒”,这是所有如Uber一样的外来新概念公司都面临的问题:一面是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一面是与全球战略布局的落差,这本经并不好念。
前车之鉴:Uber式退出会重演么?
中国市场对于Airbnb这样的企业而言,是一块能够即时创造价值也能随时颠覆价值的地方。Airbnb在未进入国内之前,短租市场就早已有本土竞争对手对这一领域虎视眈眈,如果你不“入乡随俗”就会被更接地气的本土竞争者抢去商机。
在2011年到2012年间,途家、游天下、小猪短租等就先后进入短租市场。而在这些公司当中,小猪短租平台已经在国内覆盖200多个城市,房源数量也将达10万套,途家也已覆盖中国内地大部分城市,甚至还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等地设有房源。而Airbnb的房源数量相比前几家,短时间内根本无望形成同等规模的覆盖率——这就意味着,Airbnb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竞争。
而这种差距,显然不是因为其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开山鼻祖就能够弥补的,Uber中国被本土企业滴滴收购,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Uber的“败北之旅”无疑也为Airbnb敲响了警钟。虽然Airbnb没能像Uber一样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和本土竞争对手展开让全国人民“震惊”和“喜闻乐见”的烧钱大战。但其负面新闻的报道屡见不鲜,被国内竞争对手推动的“唯利是图”式运营,打破了共享经济分享闲置资源的初衷,很多和这个行业毫不相关的人加入了房东的行列,甚至有的人成为了职业房东,就如同Uber的职业司机一样。而Airbnb的专职房东们也是奔着提高个人收入的目的成为了短租房的房东,并非只是将自己闲置的房产出租。
Airbnb的房屋租赁模式和国内传统的房屋中介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传统中介会让买卖双方进行看房面谈,提升安全感,并且提供契约保证。而这些对于Airbnb来讲,其表现手段就是更为苍白的房屋PS照片和不够靠谱的文字描述。
安全因素也是Airbnb短租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与国外相比,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除非是亲戚好友,一般不太会接受陌生人居住在自己家里,因为这涉及安全、隐私等问题。而承租人同样地出于安全、隐私等方面考虑,对寄居民宿也会有几分担心。在国内目前征信体系不完善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安全感极低,去陌生人家里住上一晚,确实像一场冒险——而这些问题,与Uber中国被收购之前所面临的,何其相似。
峰回路转:资本式本土化试水
在烧掉数十亿美元之后,Uber退出了中国市场。惨痛教训让它明白,在中国扩张业务的风险颇大,绝非仅靠一份精心布置的商业计划就能抵御。同Uber急功近利想要迅速开拓中国市场的做法不同,Airbnb似乎采用的是一種更为稳妥的推进策略。比如,在中国招募CEO。而更早之前,还同阿里巴巴与腾讯达成了合作关系,租客如今可以通过支付宝支付费用,并使自己的服务出现在中国最大的通讯应用微信中。2017年又同包括上海、重庆、深圳在内的著名旅游、科技中心城市达成了合作关系,上述各方都宣布将在共同探索共享经济模式、发展当地旅游业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展开合作。
除了这些常规的本土化尝试,资本无疑是Airbnb所依仗的又一重要武器。2015年进入中国之前,Airbnb就选择引入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两家风投机构以减少本土市场的防备心,而在最新一轮的战略融资中,又出现了中投的影子。在另一方面,Airbnb也在努力尝试以资本并购的方式介入中国市场,不久前就曾经有消息传出其或将收购中国第二大民宿短租服务提供商小猪短租。
显然,Airbnb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是温和的本土化渐进,一边是强硬的资本开路,其对于中国市场,表现出了比前辈Uber更为坚决的野心。
人性化:美式文化的中国“爆点”
除了坐上共享经济的快车,Airbnb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商业创意的人性化与归属感,短租市场的吸引点就是时刻都像在“家”。而Airbnb正合口味地强调有别于满足居住需求的酒店,希望让用户在旅途中体验“家”的感觉。而在运营方式上,Airbnb则打破原有市场模式,真正要打造的是一个“线上+线下”社区,让房主与租客在互动交流中生成亲切感。
据市场观察人士分析,在Airbnb上出租的房屋普遍都很有“设计感”,能有效反映出主人的审美爱好,而不是强调富丽堂皇,以此来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租客——这正是基于美式文化而产生的,但对于中国市场效果如何,是否能够引爆消费者热情,仍有待观察。
其实从目前来看,这种基于高质量社交关系的传播,无疑将成为Airbnb最有利的竞争武器。在 Airbnb 倡导的文化中,亲和、友好、本地化、朋友都是其很看重的特质,而社交需求,却在中国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这也许就是Airbnb敢于在Uber铩羽之后仍以资本手段狂攻中国市场的原因,一旦点燃中国市场这个“爆点”,其市值的空间将更加巨大。
即将迎来自己十岁生日的美国共享经济代表企业Airbnb,正尝试着用另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掘金中国市场,以避免重蹈其在共享经济领域的前辈Uber的覆辙——当然,Uber的离开究竟是战略性的套现回防还是铩羽而归,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创立于2008年的Airbnb目前估值大约310亿美元,已经成为仅次于打车软件Uber的最具价值创业公司。这两家世界级的共享经济先锋面临整合相似的挑战,比如监管、安全,以及用户隐私等多方面的问题。Airbnb旨在通过营造一个在线的社区市场,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或手机软件发布自己的闲置房源,灵活设定可供租用的时间和租金,同时可以搜索和预订世界各地的其他房源。
而就在3月中旬,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在Airbnb的新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中,认购了大约10%的股份——如此一来,Airbnb对中国市场的野心,彰显无遗。
在过往五年,Airbnb的中国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2012年Airbnb在香港设立第一个办公室,却被当地政府指责其抬高房价不得不败走新加坡;直到2015年8月,Airbnb才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内地——这些年来,Airbnb虽然坐拥全球强大的拥趸基础和用户资源并且已经开拓了191个国家、近34000个城市和约200万套房子,可是,中国房客似乎并不买账。
中国的房屋短租市场显然并不对Airbnb的共享先锋身份“感冒”,这是所有如Uber一样的外来新概念公司都面临的问题:一面是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一面是与全球战略布局的落差,这本经并不好念。
前车之鉴:Uber式退出会重演么?
中国市场对于Airbnb这样的企业而言,是一块能够即时创造价值也能随时颠覆价值的地方。Airbnb在未进入国内之前,短租市场就早已有本土竞争对手对这一领域虎视眈眈,如果你不“入乡随俗”就会被更接地气的本土竞争者抢去商机。
在2011年到2012年间,途家、游天下、小猪短租等就先后进入短租市场。而在这些公司当中,小猪短租平台已经在国内覆盖200多个城市,房源数量也将达10万套,途家也已覆盖中国内地大部分城市,甚至还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等地设有房源。而Airbnb的房源数量相比前几家,短时间内根本无望形成同等规模的覆盖率——这就意味着,Airbnb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竞争。
而这种差距,显然不是因为其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开山鼻祖就能够弥补的,Uber中国被本土企业滴滴收购,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Uber的“败北之旅”无疑也为Airbnb敲响了警钟。虽然Airbnb没能像Uber一样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和本土竞争对手展开让全国人民“震惊”和“喜闻乐见”的烧钱大战。但其负面新闻的报道屡见不鲜,被国内竞争对手推动的“唯利是图”式运营,打破了共享经济分享闲置资源的初衷,很多和这个行业毫不相关的人加入了房东的行列,甚至有的人成为了职业房东,就如同Uber的职业司机一样。而Airbnb的专职房东们也是奔着提高个人收入的目的成为了短租房的房东,并非只是将自己闲置的房产出租。
Airbnb的房屋租赁模式和国内传统的房屋中介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传统中介会让买卖双方进行看房面谈,提升安全感,并且提供契约保证。而这些对于Airbnb来讲,其表现手段就是更为苍白的房屋PS照片和不够靠谱的文字描述。
安全因素也是Airbnb短租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与国外相比,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除非是亲戚好友,一般不太会接受陌生人居住在自己家里,因为这涉及安全、隐私等问题。而承租人同样地出于安全、隐私等方面考虑,对寄居民宿也会有几分担心。在国内目前征信体系不完善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安全感极低,去陌生人家里住上一晚,确实像一场冒险——而这些问题,与Uber中国被收购之前所面临的,何其相似。
峰回路转:资本式本土化试水
在烧掉数十亿美元之后,Uber退出了中国市场。惨痛教训让它明白,在中国扩张业务的风险颇大,绝非仅靠一份精心布置的商业计划就能抵御。同Uber急功近利想要迅速开拓中国市场的做法不同,Airbnb似乎采用的是一種更为稳妥的推进策略。比如,在中国招募CEO。而更早之前,还同阿里巴巴与腾讯达成了合作关系,租客如今可以通过支付宝支付费用,并使自己的服务出现在中国最大的通讯应用微信中。2017年又同包括上海、重庆、深圳在内的著名旅游、科技中心城市达成了合作关系,上述各方都宣布将在共同探索共享经济模式、发展当地旅游业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展开合作。
除了这些常规的本土化尝试,资本无疑是Airbnb所依仗的又一重要武器。2015年进入中国之前,Airbnb就选择引入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两家风投机构以减少本土市场的防备心,而在最新一轮的战略融资中,又出现了中投的影子。在另一方面,Airbnb也在努力尝试以资本并购的方式介入中国市场,不久前就曾经有消息传出其或将收购中国第二大民宿短租服务提供商小猪短租。
显然,Airbnb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是温和的本土化渐进,一边是强硬的资本开路,其对于中国市场,表现出了比前辈Uber更为坚决的野心。
人性化:美式文化的中国“爆点”
除了坐上共享经济的快车,Airbnb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商业创意的人性化与归属感,短租市场的吸引点就是时刻都像在“家”。而Airbnb正合口味地强调有别于满足居住需求的酒店,希望让用户在旅途中体验“家”的感觉。而在运营方式上,Airbnb则打破原有市场模式,真正要打造的是一个“线上+线下”社区,让房主与租客在互动交流中生成亲切感。
据市场观察人士分析,在Airbnb上出租的房屋普遍都很有“设计感”,能有效反映出主人的审美爱好,而不是强调富丽堂皇,以此来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租客——这正是基于美式文化而产生的,但对于中国市场效果如何,是否能够引爆消费者热情,仍有待观察。
其实从目前来看,这种基于高质量社交关系的传播,无疑将成为Airbnb最有利的竞争武器。在 Airbnb 倡导的文化中,亲和、友好、本地化、朋友都是其很看重的特质,而社交需求,却在中国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这也许就是Airbnb敢于在Uber铩羽之后仍以资本手段狂攻中国市场的原因,一旦点燃中国市场这个“爆点”,其市值的空间将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