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一年级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旨在发现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成因,思考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留守学生的健康、和谐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活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管。这些孩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 “留守学生”。由于远离亲情关怀,缺乏家庭温暖,这些留守学生的人格塑造、个性培养、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都将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专家忧虑,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群体的生活、教育问题,留守学生将成为被贻误的一代。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基本来自周边农村,因为经济欠发达,不少学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学生跟随父母一方或者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笔者通过调查,我校中专一年级共有学生1059人,其中留守学生541人,留守学生的比例高达51%。
这么多的留守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怎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我校留守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旨在为了解我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教育对策提供有效资料。
二、 调查的目的
(一) 了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际情况。
1. 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占总数的比例。
2. 心理问题的种类。
(二)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求恰当的教育方法。
三、 调查及研究方法的设计
1. 调查对象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一年级留守学生541名,其中男生286名,女生255名。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卷设计从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心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这六个方面展开调查,发放问卷541份,回收问卷541份,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98.34 %。
四、 调查结果
(一) 学习心理方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智力正常,能够适应学习生活。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学生中,63%的人不喜欢上学,68%的人对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只有26%的人对自己学业成绩感到满意。
(二) 人际关系心理方面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具备健康心理的中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能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交往。根据调查,同家庭成员关系非常好的比例为64%,69%的学生对老师感到满意,师生关系良好,同学关系良好的占71%。
(三) 自我心理方面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现自我和控制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能镇定对待,保持乐观心态。据统计,36%的留守学生自信心不强,38%的学生意志力不强。
(四) 情绪情感方面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调查中发现,47%的留守学生情绪不够稳定,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 社会适应性方面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能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调查发现,87%的留守学生社会适应性良好。
(六) 行為习惯方面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调查的留守学生中,67%的学生存在学习习惯问题,41%的学生存在生活习惯问题。
五、 调查结果分析
(一) 我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留守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意志薄弱,情绪不够稳定。尤其是行为习惯问题比较严重。
(二) 在留守学生中,男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明显高于女生,其余项目差别不大。
(三) 造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及学生自身原因。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乏力是其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六、 对策和建议
(一) 重塑家庭教育环境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品质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都会在小孩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学校可通过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帮助留守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但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关心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重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引导他们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和孩子交流互动,弥补留守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心理缺憾,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一般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监护人大多年龄较大,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既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对孩子只重视“养”而不重视“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造成他们自私、任性,学业成绩不良,行为道德缺失等问题。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定期给监护人上课,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监护人的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管教孩子。 (二) 拓展学校教育功能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学校教育必须拓展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具体来说,学校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关心“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1.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可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每个教师负责帮扶2~3名留守学生,不但要负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还要跟踪了解他们在校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平时可通过电话与留守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2. 班主任是留守学生在校的第一监护人,和留守学生接触较多,平时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心,要经常在班级开展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通过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让留守学生的心灵不再孤单。各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关注留守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心理健康教师要密切注意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加强和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发挥班级心理联络员的作用,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通过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让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
(三) 构建社会教育体系
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学生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在双休日和假期,学生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全社会都要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做到齐抓共管,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乡镇以及村委会更应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体系。通过在村(社区)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在双休日和假期向留守学生开放,减少留守学生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营造留守孩子的温馨家园,真正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文武.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2]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60-65.
[4]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活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管。这些孩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 “留守学生”。由于远离亲情关怀,缺乏家庭温暖,这些留守学生的人格塑造、个性培养、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都将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专家忧虑,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群体的生活、教育问题,留守学生将成为被贻误的一代。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基本来自周边农村,因为经济欠发达,不少学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学生跟随父母一方或者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笔者通过调查,我校中专一年级共有学生1059人,其中留守学生541人,留守学生的比例高达51%。
这么多的留守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怎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我校留守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旨在为了解我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教育对策提供有效资料。
二、 调查的目的
(一) 了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际情况。
1. 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占总数的比例。
2. 心理问题的种类。
(二)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求恰当的教育方法。
三、 调查及研究方法的设计
1. 调查对象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一年级留守学生541名,其中男生286名,女生255名。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卷设计从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心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这六个方面展开调查,发放问卷541份,回收问卷541份,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98.34 %。
四、 调查结果
(一) 学习心理方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智力正常,能够适应学习生活。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学生中,63%的人不喜欢上学,68%的人对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只有26%的人对自己学业成绩感到满意。
(二) 人际关系心理方面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具备健康心理的中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能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交往。根据调查,同家庭成员关系非常好的比例为64%,69%的学生对老师感到满意,师生关系良好,同学关系良好的占71%。
(三) 自我心理方面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现自我和控制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能镇定对待,保持乐观心态。据统计,36%的留守学生自信心不强,38%的学生意志力不强。
(四) 情绪情感方面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调查中发现,47%的留守学生情绪不够稳定,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 社会适应性方面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能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调查发现,87%的留守学生社会适应性良好。
(六) 行為习惯方面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调查的留守学生中,67%的学生存在学习习惯问题,41%的学生存在生活习惯问题。
五、 调查结果分析
(一) 我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留守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意志薄弱,情绪不够稳定。尤其是行为习惯问题比较严重。
(二) 在留守学生中,男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明显高于女生,其余项目差别不大。
(三) 造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及学生自身原因。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乏力是其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六、 对策和建议
(一) 重塑家庭教育环境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品质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都会在小孩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学校可通过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帮助留守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但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关心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重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引导他们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和孩子交流互动,弥补留守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心理缺憾,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一般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监护人大多年龄较大,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既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对孩子只重视“养”而不重视“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造成他们自私、任性,学业成绩不良,行为道德缺失等问题。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定期给监护人上课,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监护人的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管教孩子。 (二) 拓展学校教育功能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学校教育必须拓展其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给予功能性补偿。具体来说,学校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关心“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1.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可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每个教师负责帮扶2~3名留守学生,不但要负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还要跟踪了解他们在校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平时可通过电话与留守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2. 班主任是留守学生在校的第一监护人,和留守学生接触较多,平时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心,要经常在班级开展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通过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让留守学生的心灵不再孤单。各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关注留守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心理健康教师要密切注意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加强和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发挥班级心理联络员的作用,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通过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让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
(三) 构建社会教育体系
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学生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在双休日和假期,学生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全社会都要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做到齐抓共管,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乡镇以及村委会更应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体系。通过在村(社区)建立“留守学生之家”、“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在双休日和假期向留守学生开放,减少留守学生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营造留守孩子的温馨家园,真正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文武.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2]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60-65.
[4]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