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好少年:献身革命最风流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om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金寨县是著名的红色之乡,将军之乡。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先后有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征战,金寨县的很多家庭都是“父子同参军、兄妹齐上阵”,有的还是“一家三代都去当红军”,“全族参军”“全民皆兵”的典型俯拾即是。特别是一些英雄少年,他们虽然年轻,但是意志坚定、英勇顽强,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小英雄杜志强视死如归
  杜志强是金寨县桃岭乡人,他父亲杜昌甫是土地革命时期皖西地区二路游击师的创始人之一,因为善于带兵打战,敌人畏之如虎,故有“杜老虎”之称。杜志强在杜昌甫的教育下,13岁时就很懂事了,后来还成长为乡儿童团大队长。他带领儿童团站岗放哨,密切注视地主民团的一举一动,化装侦察敌情,为苏维埃政府送信。
  一次战斗中,双河(与桃岭相邻)民团冯国梁的弟弟冯国柱被杜昌甫的游击队活捉了。冯国梁通过一个叛徒的密报,从杜昌甫的亲戚家抓走了杜志强和他的妈妈冯长茹,妄图以夫妻、父子之情软化杜昌甫。
  杜志强被捕后,敌人对他严刑逼供。但他坚强不屈,拒不说出游击队活动的地方,敌人无计可施。冯国梁对外放出消息:“只要杜昌甫放了我弟弟、不再干共党,我就放了他的妻儿。”为表示“诚意”,他还假惺惺地先放了冯长茹。
  杜昌甫对此毫不动摇,悲愤无比地说:“我要干一辈子共产党,决不中途而废。就算是妻儿死了,那也是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随即将十恶不赦的冯国柱处决了。
  1933年春节期间,冯国梁得知杜昌甫的游击队在大游寨一带活动,便带着民团和国民党十一路军的两个团,偷偷地包围上去。他命令团丁押着杜志强在前面走,一边走、一边叫团丁们喊话:“杜昌甫,快出来吧,再不出来,你老杜家可就绝种了!”
  这一天,天气异常寒冷,下着大雪。杜志强因遭敌人摧残,早已遍体鳞伤,这会儿只穿了一件单衣,打着赤脚走在雪地上。游击队的战士们在山上看得一清二楚,个个义愤填膺,一致要求杜队长下命令“下山救人”。杜志强的小叔杜立光、舅舅冯兵等,更是要求单人去营救。
  杜昌甫稳住大家,满眼含泪地说:“同志们,敌人就是想利用我们一时的感情冲动,盲目下山,好一网打尽啊!如果我们现在下去,毫无疑问是正中奸计。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冷静啊!”
  冯国梁见团丁们喊话不中用,就威逼着杜志强喊话。杜志强虽然年龄小,但早已识破了冯的阴谋诡计,拒不喊话。冯国梁就用枪托打他、用皮鞭抽他……最后,忍无可忍的小志强跑到一个坳口上,面对群山,高亢激昂地喊道:“爸爸!你们要藏好,千万别下山,白狗子想骗你们!”冯国梁气急败坏地抽出刀,一刀将小志强的一只耳朵割了下来。杜志强捂着伤,痛得在雪地上直打滚,冯国梁跟着又给了他一枪……
  女战士余品英宁死不屈
  1932年秋,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主力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国民党匪军30多万乘虚直入,整个苏区一片白色恐怖。豫东南道委指示道委常委兼妇女主席余品英和夏营长带领一部分逃难群众向深山转移。然而,他们来到椿树坳的山岭时,被敌人包围了……当余品英将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盖子揭开,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被从后面窜过来的两个敌人抱住了。
  敌人对余品英、夏学山进行审讯,每次都是严刑逼供。可是,任凭敌人如何凶残,这两个坚强的战士什么也不说。一天,残暴的敌人钳来两个烧红的犁铧尖,对余品英说:“你们共产党爱穿红的,这是给你准备的一双红绣鞋。你要是自首了,就不用穿了;你要是再硬下去,就请你把它穿上!”
  余品英说:“难得你们知道我们共产党的爱好。这鞋,我穿!”说着,她便把鞋子脱下来、毫不畏惧地站在两个烧红的犁铧尖上……顿时,一股人肉的焦糊味直刺人鼻,余品英虽然痛得大汗淋漓,但未叫一声。敌人无可奈何,又对夏营长下毒手。他们将夏营长的四肢绑在被拉弯下来的四棵大毛竹上,然后猛地将竹子松开,夏营长被撕成四块。敌团长指着夏营长的尸体对余品英说:“他是你的镜子,你要是愿意自首,我还可以成全你!”
  余品英悲愤激昂地说:“不要啰嗦!你们任何手段都吓不倒共产党人。我等着你们这一招!”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将余品英残忍杀害……
  年仅22岁的余品英,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小红军胡小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胡小五是金寨县丁家埠列宁小学少年先锋队的大队长。他多次要求参加红军,均因年纪太小,未被批准。
  一天晚上,六区红军独立营在他家住宿,半夜开拔时,胡小五便偷偷地跟着独立营回到了红家大山。
  天亮时,独立营营长方藻生才发现部队后面有一个人跟着。方营长说:“你这个少先队大队长,怎么当起我们的尾巴来了?”
  胡小五说:“我想当红军,你们不准,我只好跟着你们当尾巴了!”
  方营长看得出,胡小五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很机灵,便把他收在营部当通信员。
  红家大山是六区独立营的根据地,东接六安,西连金家寨,南至茶棚岭,北达梅山,方圆100多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
  1934年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后,大别山苏区被10多万敌人分割成无数块,唯有红家大山这一块根据地还比较完整。虽然独立营不断利用熟悉的地形打击敌人,但是由于敌人众多,红军不断地减员,原来的300多人只剩下不足200人了,营政委方藻廷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营长方藻生腰部负了重伤。为了保存力量,方营长命令独立营分成三个战斗分队,分散到敌人后方活动,他和通信员胡小五在南红石岩下面的山洞里养伤。
  红石岩是红家大山面临史河的一座大石岩,由于石岩南北端各有一岩峰,间隔约5里,因而又分为南红石岩和北红石岩。南红石岩下面有一个可容下几十人的天然洞穴,欲进入洞穴,必须从红石岩上到洞口一棵10多米高的古松顶上,再攀援下到树根,才能进入洞内,因而十分隐蔽,敌人多次围剿搜山,均未发现此洞。但由于敌人封锁严密,不但医药难以搞到,吃饭也越来越困难,只能靠胡小五采些野菜野果充饥。更使方营长放心不下的是三个小分队分散活动后,一点消息也没有。
  方营长实在是耐不住了!他写了一封信,要胡小五送给南庄畈交通员王大和,想了解一下独立营分散活动的消息。为了防止敌人搜查,方营长将信放在胡小五袜底下面藏着。可当胡小五下山过门坎山封锁线时,被敌人发现了。狡猾的敌人将胡小五浑身搜遍,也没发现什么疑点,敌人就叫他脱鞋,他也脱了,当要他脱袜子时,胡小五坚决不脱。敌人便将他按倒,硬将袜子脱下,方营长的信被敌人搜去了。
  敌人得到这个情报,惊喜若狂,立即向其上司——二十五路军司令梁冠英报告,梁冠英派特务营营长张天阁率领全营,要胡小五带路,抓捕方营长,进而一举歼灭红军独立营。
  胡小五自知無法逃脱,便机智地带着敌特务营在红家大山转了一整天,连方营长的影子也未见到。敌营长气得暴跳如雷,—个劲地用皮鞭抽打胡小五。胡小五心想:自己牺牲倒无所谓,老是这么带敌人在山上转,红家大山地形被敌人摸清楚了,会影响独立营以后活动。他对张天阁说:“你们别打了,我带你们找方营长!”
  胡小五把敌人带到北红石岩上,手指着前方对张天阁说:“方营长就在那里!”说着猛抓着敌营长腰间的皮带纵身向岩下跳去——我们的少年先锋队大队长、红军独立营通信员胡小五,就这样和敌营长张天阁同归于尽了!
其他文献
初夏时节,笔者在茅山革命老区溧阳市上兴镇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秋葵产业园看到,大片秋葵长势喜人,绿叶相接,朵朵黄花点缀其中,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秋葵产业园的主人戴金娣是溧阳市“秋葵引种第一人”,除了将秋葵鲜荚作菜用,她还陆续开发了黄秋葵花茶、黄秋葵籽油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将基地选择在这里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无公害绿色种植。”  黄秋葵原产地在南非,又名補肾草、洋辣椒、羊角豆,它是古老的雌雄
期刊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在淮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新四军军部为歼灭拒绝向抗日武装投降的日伪军,决定以第三师主力从淮南回师苏北,攻击淮阴、淮安城,发起两淮战役。  据此,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作出部署,先以第十旅会同苏北地方武装攻取淮阴,然后以第七、第八旅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取淮安。  1945年9月6日,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及地方武装向淮阴城发起总攻,仅用90分钟即全歼守敌,计
期刊
1939年7月上旬,在青浦观音堂地区,“江抗”部队与顾复生同志率领的青浦抗日游击队会合了。顾复生同志星夜从十几里路外赶来,与吴焜、何克希同志会了面。  这时候,日军正在扫荡,六团打了一个伏击战,缴获了一艘汽艇,击毙了十来个日本兵。这可激怒了日军,立即分兵四路向观音堂地区进行报复“扫荡”,六团又继续奋起迎战。在战斗中,谁知遭到了伪化顽军许雷生部的阻击,吴焜带着一个特务连,自己抱着机关枪开路,一家伙冲
期刊
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1946年6月21日),原名罗德富,云南彝良人。他15岁从军,1923年被任命为孙中山的警卫连长。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他率部担任诱敌任务,屡立战功,被周恩来誉为“战略奇兵”。  1939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五支队被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任副师长、师长兼淮
期刊
城市:武汉市  时间:2014年7月9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李培林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的王珊告诉说,已联系好了李培林,上午10時直接去他家里采访。李培林住在省财政厅干部宿舍楼,老人当过财政厅的副厅长。  李培林,湖北黄陂县人。全面抗战爆发那年,他10岁。1945年,刚刚过完春节,已经成人的李培林,说服父母,相约几个同学去了大悟山。大悟山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当时是鄂豫边区
期刊
编者按 不久前,晨报小记者由大记者带队,在秦淮区月牙湖花园采访了开国中将梁从学之子梁渤海。一个放牛娃,如何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战争年代9次负伤,身上有13处战伤,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人物简介 梁从学(1903-1973)安徽六安人,1929年参加苏维埃农民协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任红八十二师师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
期刊
威风凛凛的大炮,在小米加步枪的艰苦抗战时期,可谓是指战员们梦寐以求的重型火器。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曾经有过一门威震敌胆的大炮,说起它的故事,还真是传奇中的传奇。  那一年,十六旅四十八团驻在苏浙皖交界的仰峰堪、温塘村一带山地里,每天都在进行四大技术——投弹、刺杀、格斗、射击训练,战士们憋着一股劲,要把杀敌本领练得好上加好,准备去狠狠打击小鬼子。当时,《游击队之歌》刚刚传唱,“没有枪,没有炮,自有那
期刊
抗日自卫团上升为新四军  管文蔚是1926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1937年5月才从国民党的监狱中被保释出来。他回到家乡丹阳倪山村不久,淞沪会战已经失败,国民党军队纷纷西撤,日军飞机已轰炸丹阳。1937年11月,管氏三兄弟以“组织群众,发展武装,抗日自卫,保卫家乡”为号召,拉起了倪山抗日自卫团。自卫团员除家乡人以外,也陆续收留了一些国民党军溃退过境的官兵,如彭桂卿、周贵云、焦勇、梅生发、方钧等。193
期刊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海强国的根基在于国家和民族的海洋意识。无论世界上的海洋强国,还是中国近代的弱海弱国,国家和民族的海洋意识都是导致强弱甚至成败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的中国,虽然最早走向海洋,但并不具备海洋民族应有的海洋意识。中华民族一直以大陆农业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缺乏向海洋拓展索取的需要和动力。以农为本、安土乐业培育了悠久的农耕文明、黄土文化,也使得重陆轻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国防
期刊
当前,文化建设受到党中央及全社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强国被上升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省、南通市陆续出台关于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的文件,强调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