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是贝多芬重要的创作领域之一。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第十七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中年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声两个方面来分析《暴风雨》第一乐章。
【关键词】暴风雨;曲式结构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尊称为《新约圣经》。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第十四首《月光》奏鸣曲、第十五首《田园》奏鸣曲、第十七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黎明》奏鸣曲、第二十三首《热情》奏鸣曲,第二十八首《离别》奏鸣曲是众多钢琴专业者及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一、创作背景
《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处于贝多芬中年成熟时期。这一时期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他甚至写下了遗言,表达了自己正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力进行高强度的工作。《暴风雨》是贝多芬复杂心理变化的写照,其性质是热情、紧迫、狂暴的。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题。
二、曲式分析
《暴风雨》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d小调,4/4拍,分为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呈式部(1—92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连接。主部主题(1—20小节)分为第一乐句(1—6小节)和第二乐句(7—20小节)。第一乐句中有largo(广板)、allegro(快板)和adagio(柔板)三种速度。第一小节是d小调属和弦的琶音,弱且缓慢。第二小节在自由延长后情绪变的激动起来,右手三组下行级进营造出了紧张的情绪。力度由p渐强至sf后减弱到p并在d小调属和弦上结束。第二乐句延用了第一乐句的乐思,继续营造紧张不安的情绪。力度经历了pp-p-crescsf,速度由广板迅速变为快板。贝多芬在短短的二十小节内运用了不同速度和力度,表达了他内心中不安的情绪。连接部(21—40小节)大量使用f,sf和ff,情绪坚定果断。左手为主旋律,右手的伴奏为三连音的连续跑动。左手以四小节为一组向上级进,低音的沉着坚定与高音的连续跑动交织在一起,三十一小节转为a小调和三十八小节的减七和弦的使用把贝多芬内心不安的情绪再次渲染出去,增加了戏剧性的效果。副部主题(41—55小节),a小调。右手为两音连奏加跳音为主。此部分可分為三小句,以si,sol,do,la,fa,re作为小句子的开头,描绘出了一副暴风雨来临时人们着急,互相追赶的情景。力度一次次在变强,仿佛不安的感觉呼之欲出。结束部(55—87小节)分为Ⅰ(55—63小节)、Ⅱ(63—74小节)、Ⅲ(75—87小节)三部分。结束部Ⅰ以和弦、双音为主。力度是sf-p的强烈对比。结束部Ⅱ主旋律出现在低音部,右手的双音弹跳有力的同时注意切分节奏中第二拍的重音效果。这部分的强音在左右手中轮流出现,像在对话似的。对话结尾处(68小节)情绪达到了顶点ff后略微缓和了下。结束部Ⅲ75小节开始于终止四六和弦,织体的变化透露出“温柔”的一面。结束部每个主题内容不同,表现的情绪也是截然不同的。连接(87—92小节)八度音的出现起着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展开部(93—142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此部分从广板开始后迅速进入充满动力的快板,将呈式部的材料发展壮大。分为引入部分、中心部分和再现准备。引入部分(93—98小节)是三串长琶音用pp的力度描绘出一种安静的画面。在ff力度下进入快板的中心部分(99—121小节),三连音的震音节奏预示着狂风暴雨的来临。左手的低音承载着主旋律的重任,像是天空中出现的一道道闪电将情绪推向高潮。再现准备(121—142小节)将此种情绪延续下去,122—132小节每小节第三拍出现的sf像是作曲家沉重心情的最后宣泄,133—142小节的和弦和双手齐奏则是宣泄后慢慢平复的心情。展开部中延用了呈式部的乐思,展现了温柔和狂暴两种相反的情绪,非常的戏剧化。
再现部(143—228小节)是展开部戏剧化发展的结果。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补充五个部分。主部主题是富有表情的宣叙调,d小调。143小节是很弱的广板速度,之后慢慢演变为148小节的快板并渐强的力度。之后友再次回到广板并很弱的力度(153小节)。此部分出现的复附点节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情绪在平静和激动中转换,像是在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似的。连接部(159—171小节)可分为三小句,每一句以和弦跳奏开始,并伴随着三连音跑动。每一句话的力度在变化,由p-f-sf,声音变得厚重起来。像是暴风雨再次袭来的紧张气氛。右手的琶音跑动要灵敏,在均匀的同时注意渐强的力度。副部主题(171—185小节),d小调,同呈式部的副部主题旋律类似,都是两音连奏加跳音的模式。力度由呈式部的f-sf变为再现部的p-f,力度的不同形成了与呈式部的强烈对比。结束部(185—217小节)分为三部分,同呈式部的结束部分类似,情绪是在爆发后慢慢平静的状态。最后217—228小节是补充部分,d小调的主和弦多次出现,力度由pp-f,每一次出现就像巩固调性似的,描绘出暴风雨后安静的场景,斗争形象消失了。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利用了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区把“暴风雨”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内容独特新颖,平静与激动的碰撞所带来的戏剧使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完美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3]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
【关键词】暴风雨;曲式结构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尊称为《新约圣经》。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第十四首《月光》奏鸣曲、第十五首《田园》奏鸣曲、第十七首《暴风雨》奏鸣曲、第二十一首《黎明》奏鸣曲、第二十三首《热情》奏鸣曲,第二十八首《离别》奏鸣曲是众多钢琴专业者及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作品。
一、创作背景
《暴风雨》完成于1802年,处于贝多芬中年成熟时期。这一时期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他甚至写下了遗言,表达了自己正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依然以坚强的意志力进行高强度的工作。《暴风雨》是贝多芬复杂心理变化的写照,其性质是热情、紧迫、狂暴的。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题。
二、曲式分析
《暴风雨》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d小调,4/4拍,分为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呈式部(1—92小节):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连接。主部主题(1—20小节)分为第一乐句(1—6小节)和第二乐句(7—20小节)。第一乐句中有largo(广板)、allegro(快板)和adagio(柔板)三种速度。第一小节是d小调属和弦的琶音,弱且缓慢。第二小节在自由延长后情绪变的激动起来,右手三组下行级进营造出了紧张的情绪。力度由p渐强至sf后减弱到p并在d小调属和弦上结束。第二乐句延用了第一乐句的乐思,继续营造紧张不安的情绪。力度经历了pp-p-crescsf,速度由广板迅速变为快板。贝多芬在短短的二十小节内运用了不同速度和力度,表达了他内心中不安的情绪。连接部(21—40小节)大量使用f,sf和ff,情绪坚定果断。左手为主旋律,右手的伴奏为三连音的连续跑动。左手以四小节为一组向上级进,低音的沉着坚定与高音的连续跑动交织在一起,三十一小节转为a小调和三十八小节的减七和弦的使用把贝多芬内心不安的情绪再次渲染出去,增加了戏剧性的效果。副部主题(41—55小节),a小调。右手为两音连奏加跳音为主。此部分可分為三小句,以si,sol,do,la,fa,re作为小句子的开头,描绘出了一副暴风雨来临时人们着急,互相追赶的情景。力度一次次在变强,仿佛不安的感觉呼之欲出。结束部(55—87小节)分为Ⅰ(55—63小节)、Ⅱ(63—74小节)、Ⅲ(75—87小节)三部分。结束部Ⅰ以和弦、双音为主。力度是sf-p的强烈对比。结束部Ⅱ主旋律出现在低音部,右手的双音弹跳有力的同时注意切分节奏中第二拍的重音效果。这部分的强音在左右手中轮流出现,像在对话似的。对话结尾处(68小节)情绪达到了顶点ff后略微缓和了下。结束部Ⅲ75小节开始于终止四六和弦,织体的变化透露出“温柔”的一面。结束部每个主题内容不同,表现的情绪也是截然不同的。连接(87—92小节)八度音的出现起着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展开部(93—142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此部分从广板开始后迅速进入充满动力的快板,将呈式部的材料发展壮大。分为引入部分、中心部分和再现准备。引入部分(93—98小节)是三串长琶音用pp的力度描绘出一种安静的画面。在ff力度下进入快板的中心部分(99—121小节),三连音的震音节奏预示着狂风暴雨的来临。左手的低音承载着主旋律的重任,像是天空中出现的一道道闪电将情绪推向高潮。再现准备(121—142小节)将此种情绪延续下去,122—132小节每小节第三拍出现的sf像是作曲家沉重心情的最后宣泄,133—142小节的和弦和双手齐奏则是宣泄后慢慢平复的心情。展开部中延用了呈式部的乐思,展现了温柔和狂暴两种相反的情绪,非常的戏剧化。
再现部(143—228小节)是展开部戏剧化发展的结果。分为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和补充五个部分。主部主题是富有表情的宣叙调,d小调。143小节是很弱的广板速度,之后慢慢演变为148小节的快板并渐强的力度。之后友再次回到广板并很弱的力度(153小节)。此部分出现的复附点节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情绪在平静和激动中转换,像是在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似的。连接部(159—171小节)可分为三小句,每一句以和弦跳奏开始,并伴随着三连音跑动。每一句话的力度在变化,由p-f-sf,声音变得厚重起来。像是暴风雨再次袭来的紧张气氛。右手的琶音跑动要灵敏,在均匀的同时注意渐强的力度。副部主题(171—185小节),d小调,同呈式部的副部主题旋律类似,都是两音连奏加跳音的模式。力度由呈式部的f-sf变为再现部的p-f,力度的不同形成了与呈式部的强烈对比。结束部(185—217小节)分为三部分,同呈式部的结束部分类似,情绪是在爆发后慢慢平静的状态。最后217—228小节是补充部分,d小调的主和弦多次出现,力度由pp-f,每一次出现就像巩固调性似的,描绘出暴风雨后安静的场景,斗争形象消失了。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利用了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区把“暴风雨”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内容独特新颖,平静与激动的碰撞所带来的戏剧使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完美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3]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