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科,前后知识之间环环相扣,且和生活紧密相连,拥有很强的挑战性、探索性和思辨性。因而,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知识由外到内地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新经验和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下的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学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蝴蝶能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能不能在数学课堂上跳出优美的华尔兹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蝴蝶是学生喜爱的动物,由此,我们尝试将蝴蝶“飞”到课堂中,作为教学的素材并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让学生跟着蝴蝶开启有意义、有意思的数学学习之旅。
一、設计沟通任务“观”蝶,引入“物体的对称”
课始,教师邀请学生欣赏“蝴蝶华尔兹”的视频,边欣赏边介绍科学家们在蝴蝶身上获得的启示,发明了卫星恒温系统和军事迷彩服,解决了航天及军事上的两大难题。随后,教师出示蝴蝶的左半边,让学生找一找蝴蝶的右半边,学生从给出的三张图片(1选项:大小不同,2选项:形状不同,3选项:完全相同)中进行选择,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抛出沟通任务:美丽的蝴蝶出现在数学课堂是巧合吗?它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有关系吗?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说说你的发现。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蝴蝶是对称物体”。
在这里,作为学生喜欢玩的动物蝴蝶给了学生赏心悦目的美妙感受,美轮美奂的视频、神奇伟大的发明、奇思妙想的猜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为学生积极思考蝴蝶与数学的联系推了一支“强心针”。
二、设计质疑任务“议”蝶,感知“图形的对称”
在知道“蝴蝶是对称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受蝴蝶的启发,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哪些物体也具有相同的特征?”教师相机出示蝴蝶、天坛祈年殿、飞机三个物体,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理解对称物体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呈现沿着物体的边画出的图形,判断得出这些图形也是对称的。教师继而抛出质疑任务:大家公认蝴蝶图是对称图形,那蝴蝶图会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所理解的轴对称是什么意思?轴的位置在哪?在热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模糊的认识和初步的猜想。
在这里,作为学生喜欢玩的动物蝴蝶给了学生思辨的对象,从扇动翅膀的蝴蝶到纸上的蝴蝶平面图,从三维立体的对称物体过渡到二维平面的轴对称图形,引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在辨析中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设计探究任务“折”蝶,初识“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对折蝴蝶,继而引出探究任务:对折后发现了什么?请看一看,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在操作中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两边,理解“对折”“完全重合”的真正含义,建立“完全重合”是指“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形状、大小、颜色等完全相同”的概念。接着通过对折飞机图等其他图形,发现“折痕所在的位置”就可以看作是“轴的位置”,理解“轴”将这一类图形分成了对称的两部分,对称的两部分沿“轴”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最后水到渠成地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四、设计思辨任务 “析”蝶,深识“轴对称图形”
学生掌握了对折是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方法后,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方格图上的蝴蝶图,引导学生思考“不用对折的方法,怎样判断?”让学生学会借助方格来直观判断。接着,抛出思辨任务:红红给这个蝴蝶的翅膀画上了美丽的图案,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因给两个翅膀画上的图案不对称,学生产生了分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帮助学生理清疑惑,学会从外部轮廓和内部构图中深刻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认识也从肤浅走向了深刻。接着出示蝴蝶拼音的大写字母“HU DIE”让学生判断,在学生发现五个字母都是轴对称图形后反问:你能说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大写字母吗?从正例和反例两个方面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思辨任务的设置和出现的时机往往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其有劲、有料、有疑的任务特征,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思维体验。
五、设计操作任务“剪”蝶,创造“轴对称图形”
教师首先出示一些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的剪纸作品,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带着操作任务自学数学书上的剪法示例:用彩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还想创作一个怎样的轴对称图形?小组讨论创作方法及相关注意点。然后由学生指导老师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大蝴蝶,归纳出创作的基本步骤。最后在学生迫不及待中,让他们创作一个与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一番操作后,学生脑洞大开的作品贴在了老师剪的蝴蝶的翅膀上,既美化了环境,又将轴对称图形“美”的种子播在了学生的心田。
六、设计开放任务“赏”蝶,欣赏“轴对称图形”
课堂小结时,让学生体会“跟着蝴蝶做着任务”玩转“轴对称图形”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在“赏蝶”视频中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在更为开放、多元的世界里领略对称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一种大美。课始的“观蝶”任务和课末的“赏蝶”任务前后呼应,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生活、艺术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数学。随后,教师依旧以蝴蝶做文章,进行“科学小知识”拓展,介绍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引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和动力,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任务驱动下的数学课堂样态也如良性的“蝴蝶效应”那般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一次任务的完成,如同蝴蝶扇动一次翅膀,对学生的积极学习场的建设、深度学习的质量、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
蝴蝶能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能不能在数学课堂上跳出优美的华尔兹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蝴蝶是学生喜爱的动物,由此,我们尝试将蝴蝶“飞”到课堂中,作为教学的素材并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让学生跟着蝴蝶开启有意义、有意思的数学学习之旅。
一、設计沟通任务“观”蝶,引入“物体的对称”
课始,教师邀请学生欣赏“蝴蝶华尔兹”的视频,边欣赏边介绍科学家们在蝴蝶身上获得的启示,发明了卫星恒温系统和军事迷彩服,解决了航天及军事上的两大难题。随后,教师出示蝴蝶的左半边,让学生找一找蝴蝶的右半边,学生从给出的三张图片(1选项:大小不同,2选项:形状不同,3选项:完全相同)中进行选择,并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抛出沟通任务:美丽的蝴蝶出现在数学课堂是巧合吗?它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有关系吗?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说说你的发现。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蝴蝶是对称物体”。
在这里,作为学生喜欢玩的动物蝴蝶给了学生赏心悦目的美妙感受,美轮美奂的视频、神奇伟大的发明、奇思妙想的猜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为学生积极思考蝴蝶与数学的联系推了一支“强心针”。
二、设计质疑任务“议”蝶,感知“图形的对称”
在知道“蝴蝶是对称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受蝴蝶的启发,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哪些物体也具有相同的特征?”教师相机出示蝴蝶、天坛祈年殿、飞机三个物体,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理解对称物体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呈现沿着物体的边画出的图形,判断得出这些图形也是对称的。教师继而抛出质疑任务:大家公认蝴蝶图是对称图形,那蝴蝶图会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所理解的轴对称是什么意思?轴的位置在哪?在热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模糊的认识和初步的猜想。
在这里,作为学生喜欢玩的动物蝴蝶给了学生思辨的对象,从扇动翅膀的蝴蝶到纸上的蝴蝶平面图,从三维立体的对称物体过渡到二维平面的轴对称图形,引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在辨析中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设计探究任务“折”蝶,初识“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对折蝴蝶,继而引出探究任务:对折后发现了什么?请看一看,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在操作中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两边,理解“对折”“完全重合”的真正含义,建立“完全重合”是指“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形状、大小、颜色等完全相同”的概念。接着通过对折飞机图等其他图形,发现“折痕所在的位置”就可以看作是“轴的位置”,理解“轴”将这一类图形分成了对称的两部分,对称的两部分沿“轴”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最后水到渠成地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四、设计思辨任务 “析”蝶,深识“轴对称图形”
学生掌握了对折是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方法后,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方格图上的蝴蝶图,引导学生思考“不用对折的方法,怎样判断?”让学生学会借助方格来直观判断。接着,抛出思辨任务:红红给这个蝴蝶的翅膀画上了美丽的图案,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因给两个翅膀画上的图案不对称,学生产生了分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帮助学生理清疑惑,学会从外部轮廓和内部构图中深刻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认识也从肤浅走向了深刻。接着出示蝴蝶拼音的大写字母“HU DIE”让学生判断,在学生发现五个字母都是轴对称图形后反问:你能说出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大写字母吗?从正例和反例两个方面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思辨任务的设置和出现的时机往往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其有劲、有料、有疑的任务特征,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思维体验。
五、设计操作任务“剪”蝶,创造“轴对称图形”
教师首先出示一些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的剪纸作品,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带着操作任务自学数学书上的剪法示例:用彩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还想创作一个怎样的轴对称图形?小组讨论创作方法及相关注意点。然后由学生指导老师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大蝴蝶,归纳出创作的基本步骤。最后在学生迫不及待中,让他们创作一个与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一番操作后,学生脑洞大开的作品贴在了老师剪的蝴蝶的翅膀上,既美化了环境,又将轴对称图形“美”的种子播在了学生的心田。
六、设计开放任务“赏”蝶,欣赏“轴对称图形”
课堂小结时,让学生体会“跟着蝴蝶做着任务”玩转“轴对称图形”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在“赏蝶”视频中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在更为开放、多元的世界里领略对称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一种大美。课始的“观蝶”任务和课末的“赏蝶”任务前后呼应,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生活、艺术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数学。随后,教师依旧以蝴蝶做文章,进行“科学小知识”拓展,介绍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引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和动力,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任务驱动下的数学课堂样态也如良性的“蝴蝶效应”那般悄然发生着变化,每一次任务的完成,如同蝴蝶扇动一次翅膀,对学生的积极学习场的建设、深度学习的质量、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