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格里拉”,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意指“心中的日月”。自从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后,“香格里拉”及其所展示的圣洁、富足、祥和与宁静的境地,日益为世人所向往。今天,作为地处“香格里拉”发源地的迪庆州的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香格里拉”永驻人间,已成为迪庆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才能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几乎是所有不发达地区不同程度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迪庆作为云南省最大的林区,州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靠的是木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木头财政”。随着原始森林遭到大面积的毁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事实说明,靠牺牲生态环境,不可能换来迪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路子走下去,用不了几年,“香格里拉”就会消失。严峻的形势促使我们深思和警醒。州委、州政府在深入研究州情的基础上认识到,尽管迪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但在同时,迪庆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香格里拉”两个世界级品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众多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内涵极为丰富。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藏族为主体的20个民族和睦相处,多种宗教和平共处,文化多样,特色鲜明,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突出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主题,有良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景。诸多现实情况启示我们,尽管落后地区通往现代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是一条根本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固然需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更重要的在于认识自身的特殊情况,切实做到从实际出发来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
确立“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战略
在大力加强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主线,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之中。在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产业建设置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框架内。如在旅游业上,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对森林生态景区限定游客人数,尽量减轻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矿产业建设上,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一律不允许上马;在水电产业上,突出“绿色水电”,注重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在生物产业上,抓好“农业产业园区”、“高山植物园区”、“绿色产业园区”等绿色工程。1998年以来,全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达5.4亿元,全州森林面积以平均每年10余万亩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达65.5%,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由“木头财政”向以生态旅游、生物资源开发等为主的环保型产业发展的转变。迪庆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经济社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2004年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看,全州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固定资产投资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等四个主要经济指标都位居全省第一。与全国其他9个藏族自治州作比较,迪庆州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三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均位居前列。事实证明,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迪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共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对于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来说,关键是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主动、稳妥有效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迪庆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多宗教的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在迪庆影响深、分布广。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迪庆进行分裂和渗透的活动,给迪庆的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才能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使宗教活动依法有序开展。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努力提高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整体素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同时,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和调处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为迪庆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更加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与过去相比,近年来迪庆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一部分群众仍然相当贫困。面对现实困难,我们在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首先,坚持不懈地搞好扶贫济困工作。我们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安居温饱、易地开发扶贫、特困村扶贫项目、农村劳务输出等工程以及20个重点村扶贫项目,抓好扶贫技能培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2004年,全州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8.9万人下降到4.7万人。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不断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初步建成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动态管理中实现了应保尽保。再次,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我们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有效拓宽了就业领域,使全州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作者:卯稳国系中共迪庆州委书记、 齐扎拉系迪庆州人民政府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才能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几乎是所有不发达地区不同程度面临的一大难题。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迪庆作为云南省最大的林区,州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靠的是木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木头财政”。随着原始森林遭到大面积的毁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事实说明,靠牺牲生态环境,不可能换来迪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路子走下去,用不了几年,“香格里拉”就会消失。严峻的形势促使我们深思和警醒。州委、州政府在深入研究州情的基础上认识到,尽管迪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但在同时,迪庆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香格里拉”两个世界级品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众多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内涵极为丰富。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藏族为主体的20个民族和睦相处,多种宗教和平共处,文化多样,特色鲜明,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突出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主题,有良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前景。诸多现实情况启示我们,尽管落后地区通往现代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是一条根本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固然需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更重要的在于认识自身的特殊情况,切实做到从实际出发来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
确立“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战略
在大力加强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主线,贯穿于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之中。在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产业建设置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框架内。如在旅游业上,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对森林生态景区限定游客人数,尽量减轻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矿产业建设上,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一律不允许上马;在水电产业上,突出“绿色水电”,注重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在生物产业上,抓好“农业产业园区”、“高山植物园区”、“绿色产业园区”等绿色工程。1998年以来,全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达5.4亿元,全州森林面积以平均每年10余万亩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达65.5%,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由“木头财政”向以生态旅游、生物资源开发等为主的环保型产业发展的转变。迪庆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经济社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从2004年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看,全州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固定资产投资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等四个主要经济指标都位居全省第一。与全国其他9个藏族自治州作比较,迪庆州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三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均位居前列。事实证明,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迪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共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对于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来说,关键是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主动、稳妥有效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迪庆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多宗教的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在迪庆影响深、分布广。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迪庆进行分裂和渗透的活动,给迪庆的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才能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使宗教活动依法有序开展。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团结引导宗教界人士,努力提高宗教界上层人士的整体素质,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和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同时,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和调处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为迪庆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更加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与过去相比,近年来迪庆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一部分群众仍然相当贫困。面对现实困难,我们在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首先,坚持不懈地搞好扶贫济困工作。我们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安居温饱、易地开发扶贫、特困村扶贫项目、农村劳务输出等工程以及20个重点村扶贫项目,抓好扶贫技能培训,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2004年,全州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8.9万人下降到4.7万人。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不断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初步建成了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动态管理中实现了应保尽保。再次,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我们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有效拓宽了就业领域,使全州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作者:卯稳国系中共迪庆州委书记、 齐扎拉系迪庆州人民政府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