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wu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挑战。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向高校提出了“切实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基本任务,并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更精准,其中强调要创新推进网络育人。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已达700多万,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近四分之一。因此,民办高校立足实际,探索创新网络育人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现状
  (一)网络育人的平台吸引力不强
  在现阶段的民办高校网络育人中,部分民办高校还停留在线下教育和网站等传统网络平台教育上,并没有将新兴的易于青年学生乐于接收的“三微一端”等具有交互性的移动平台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而在已开通的民办高校中,不少学校“重开设、轻运营”的现象:从运营理念上看,仍存在着“新甁装旧酒”的思维,把官方微信号办成校园网的翻版,这种单向宣传理念与强调平等互动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思维有较大差距;从运营内容上看,仍处在发通知和新闻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接地气的受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导致育人效果不佳;从技术服务上看,缺少对新媒体平台多元强大功能的主动发掘和运用,在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中未能将诸如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引入,面临网络平台吸引力不强、未形成育人合力的困境。
  (二)网络育人的经费保障和人员投入明显不足
  民办高校网络育人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力度不够,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在网络育人阵地建设上,对网络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缺少必要经费支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多方面设备和技术的需求难以满足,尤其是没有专门成立网络育人领导组织和工作部门,对网络育人专门人才引进和配备不到位,仅由学工系统工作人员或二级学院辅导员兼任,而兼职人员对网络育人方法和重点内容把握不到位,网络舆情和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够强。部分民办高校对于网络教育艺术的掌握水平不足,难以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过程中灵活有效开展网络育人工作。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在日常网络育人中,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网络教育环境的识别能力不足和对网络舆论引导方法不对,不仅不能充分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开展育人工作,还引发意想不到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三)网络育人的环境不够理想
  民办高校在制定网络育人策略的过程中,面临网络自身环境难以净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法制环境不够健全。当前,网络法制建设虽有明显进步,但依然跟不上当前网络发展速度,现有法律资源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工作需要,也缺乏与打击网络犯罪等活动衔接,网络教育环境亟待优化,民办高校学生网络受骗时间频频发生,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二是网络道德环境较差。虽然已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进行有效优化,并提升了网络技术水平,但网络道德环境中的负面因素难以有效排除,包括因未能清晰认识网络虚拟环境特征,特别是不了解网络环境中需要为言论承担较大责任的现状,导致很多监管网络言论的工作适应不了网络教育环境构建要求,以及一些民办高校本身不重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存在忽视网络伦理道德的现象,影响了民办高校网络育人育德的实效性。三是网络政治环境比较复杂。在新媒体时代,探究意识强烈的青年大学生善于敏锐地捕捉网络最新信息,每天用于上网时间较长,网络已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加上社会和高校网络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错误思想言论在网上“兴风作浪”,使网络政治环境变得复杂,这对不良信息缺乏辨别和抵抗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受到严重影响。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络育人实现路径
  (一)注重用户体验,建设好网络育人平台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看,建设好网络育人平台,主要是要从四方面着手。一个是要把学校各类网站、“两微一端”、辅导员博客、学生自媒体等网络平台资源集中起来,成立新媒体联盟,形成校级网络媒体矩阵,制作推送、发布各具特色的全媒体作品,不断传播先进思想和“正能量”,形成网络育人合力。第二个是充分依托校内师生团队,自主开发校园移动交互平台,深度融合“易班”、课程系统、查询系统、校园卡、图书系统等于一体,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生活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第三个是要打造一批由师生共同负责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精品项目,打造精品网络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领学生。第四个是树立全新运营理念,要让官微、官博和官方抖音活起来、火起来、暖起来,灵活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微言微语”,洞悉大学生的“微变化”,形成良性互动,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话语体系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三)加大保障投入,建强网络育人工作队伍
  网络育人最终要靠师生共同体来完成,因此,需要民办高校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定力强、网络业务精、稳定性强的网络育人队伍。为此,民办高校要重点把握4个方面:其一是明确管理责任。要形成一支分级负责、分工明确、反应迅速的网络管理队伍。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各二级单位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网络文化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网络思政工作由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网络技术安全由网络中心负责,选拔具有代表性的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专家、骨干教师、骨干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等组成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并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政治意识和网络管理工作技能。其二是制定考核奖惩制度。学校要在政策上向网络育人队伍倾斜,把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作为科研奖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目标任务考核依据,并把网络育人成效纳入对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及辅导员个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强化制度保障。同时,在校级表彰评选中增设网络育人专项,将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列入学生组织评先评优,激发网络育人工作人员持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是评定专业职务。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在职称评定上侧重业绩成果导向,凡网络育人工作人员均可享有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等的专业职务评定机会,且发表网络文章可成为其参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高级职称的加分项。其四是拓展发展空间。在教师层面,要出台“网络名师培育计划”“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和“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申报计划”等,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优秀的网络文化项目、网络平台、网络名师和研究课题,拓展学校网络育人教职工队伍发展空间;在学生层面,要出台“网络文明骨干志愿者培育计划”,选树一批“网络文化标兵”“网络达人”,并将学生参加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情况及评价结果纳入学分制管理和综合测评管理,从整体上激发大家的网络育人工作热情,站在全校一盘棋的高度,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增强针对性,提升网络育人环境纯洁度
  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网络环境特点和内涵特征,并要以提升网络环境纯洁度这一重要因素为前提,制订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工作方案。网络法制环境建设的基础在于不断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把握和尊重网络空间特点,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校,要在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宣传教育,传递网络责任,提升网络育人工作人员和教育对象的网络法律意识,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对有害信息的抵御能力,进而促进网络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要通过明确责任、积极引导、奖惩分明引导师生,保持网络道德环境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中,“明确责任”是指明确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在网络道德环境上的职责和任务,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敢于在网上亮明觀点,主动发出正面声音。“积极引导”包括倡导文明和理性上网,不断强化大学生责任感和自律性;同步开展线上指导和线下教育,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道德品质相统一,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奖惩分明”主要是指建立网络道德奖惩制度,对在网络环境建设中有贡献度的学生给予奖励,反之则进行处分,通过用行政手段“惩恶扬善”,使文明和理性上网行为在校园蔚然成风。在网络政治环境建设中,民办高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严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一是要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宣传,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壮大主流舆论声势,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强化思想引领。二是要守好主阵地,强化教材、课堂、讲坛管理,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三是要打赢主战场,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创新方法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要关心学生切身利益,让学生有更多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多为学生办实事和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做好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亚青,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60-62.
  [2]王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时代论坛,2021(1):140-141.
  [3]徐世甫.网络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0-52.
  [4]李晓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现实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4):118-123.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其他文献
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切需要超越专业个人主义的藩篱,共同体理论的兴起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教师实践共同体不同于传统的学校科层组织,其典型的特征是强调“共同愿景”“深度合作”“知识共享”与“民主对话”。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机制涉及组织维度、教师维度和研究维度。从组织维度看,需要转变校长的领导角色,变革学校单一的组织模式;从教师维度看,需要唤醒教师的领导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从研究维度看,需要超越传统的技术理性主义的行动研究观,重建合作式、对话式的教师行动研究。
技能成就出彩人生,技能服务美好生活rn职业教育活动周于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不断创新.活动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显著,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长入
期刊
一、研究综述  1.问题提出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埃里克森的人际关系理论,18~25岁阶段的大学生若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亲密感,就能成功避免孤独感。据调查大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宿舍度过,故而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需要直接面临的重要人际关系。[1]然而近年来,大学宿舍看似因生活小事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却总在频频发生,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成为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方案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2020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连续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3]
在职业礼仪与沟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从细节着手”,将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传统美德、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战略等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礼仪与沟通课程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意识和思想素质,并促进教师的自身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  一、职业礼仪与沟通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学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学生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统一。实现课程思政,可从以下路径实施。  培植育德能力,修煉品德修养。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会
“教育学是人学”意指教育学是育人、成人之学。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人类学、人文科学等,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研究。教育是指向人的整全价值的社会活动,体现了人的哲学。教育之学经历了神学、传统形而上学、实证主义科学等阶段,在人文科学、精神科学等意义上体现了更新的“人的存在论”,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人文性。教育人学是为了实现人的发现和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复归人性,张扬人的主体性和创新力而进行的“人的存在论”研究。它以人性论为基础,具有历史性、理想性、整体性和学科互涉性等特性。
上古时期,“祝融”实有两族,一是炎帝臣子祝融,一是颛顼、帝喾臣子祝融。两祝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记忆的逐渐模糊,更由于五帝三王时期部族融合的社会原因,被混同成为一个氏族。后代学者对此了解不足,缺乏祝融曾有两族的认识,在研究中触及祝融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感到矛盾、困惑而无从解释。还原两族祝融存在的事实并探寻其混同的过程,可以解除这一困境,让有关祝融的上古历史问题得到更加合理、畅达的解释。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医卫行业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为了迎合求职就业的紧迫性和个人发展需求,更倾向于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培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和其他专业,也更要求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进步。结合此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不够全面到位的现象,而随着新时代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需要提升责任
现代学徒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目前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比较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它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解决企业人才不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应用中,现代学徒制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方面仍存在成本和标准等多项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办法,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岗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