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现实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et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后现代主义作家眼中的现实不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实体,而是被人们同化思维的常识凝固成静态化的概念符号。从表现手法来看,语言主体的消解、开放式结构和“分裂整合”的艺术手法成为后现代文学的新特质。本文旨在揭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现实观”下,通过时空抒写呈现出消解了意义的确定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的“现实”。
  关键词: 虚幻 现实 分裂整合 叙事情景 时空抒写
  人类的文学永远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思潮、生活方式。阅读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小说中各式各样的写作模式下,作家要呈现出不一样的现实,多种叙事策略的运用使得文学拉近了与生活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是疏远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源自作者对现实概念的认识和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现实观。
  一﹑文学现实主义时期的现实观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在法国兴起,是席卷了欧洲和美洲的文化思潮和新的文学传统。它强调文学的“文化逼真性”和“现实的真实感”。检验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正如热奈特指出的“文化逼真”在十八九世纪早期被作为检验小说叙事真实性的标准[1]。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呢?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认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的现实。现实主义的基本特质体现在对现实的忠实呈现;它不改变生活,而把生活以文学形式复制和再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的艺术模仿论就应运而生了。它强调艺术要客观地模仿现实。然而,现实到底是什么呢?是人类肉眼看到的自然和社会现实吗?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用艺术形式和现实主义手法客观呈现社会本质、人性本真,艺术作品只是现实本质的一面镜子,作品中呈现的社会、人物的现实被读者误认为真正的现实,艺术和现实没有了明显的界限,这样的文化成规造成了似真性幻觉,而十八九世纪的文化成规的特点就是消除虚构作品中的编码痕迹,强化现实主义的自然性,而“我们对于现实主义的自然性的印象,部分是下述事实的结果:我们从开始阅读起就已经习惯它了”[2]。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下,文学创作手法应运而生。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冷静地观察和评判社会,尤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诟病和矛盾。他们如实地向读者呈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与其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关系揭示造成现实的种种根源。现实主义作品具备线性叙事特点,表现为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吻合且同步,旨在表现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客观现实,从而揭示确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关注客观的表象世界,还关注故事人物的内心和潜藏在现实表象下的深层原因。
  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现实观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后现代主义认为,在今天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和突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呈现世界,主张多元创新地认识世界。它强调无政府主义的、集体的、无个性的经验。拼贴、多样化、不可表述和宣泄狂欢的激情是它关注的中心。最重要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合二为一及自我和他类的融合。一句话,人文价值的丧失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三﹑后现代主义小说呈现“现实”的艺术手法
  巴塞尔姆认为,拼贴方法是二十世纪文学手段的中心原则。他在戏拟小说《白雪公主》中就使用了大量片段进行拼贴,除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外,他还“拼凑”了心理分析、早餐指南、新闻标题甚至毛泽东语录等零散的片段为一休,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文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氛围,让读者从中体会许多“无法言说的意旨”。正如莱辛在《金色笔记》的前言中所说的:“我的主要目标是创作一部能够不言自明的作品,一个无言的声明:通过它创作形式来说话。”[3]的确,莱辛几乎每一部书都在用形式述说着她所要表达的主题,尤其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
  在《金色笔记》中,莱辛通过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策略解构具有作家身份的安娜的自身生活和心理发展历程,莱辛采用了多重叙事情境,打破了传统按安娜生活事件的顺序进行叙事的叙事成规。也就是“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通过逆时序的多重叙事情境策略的应用展现安娜作为作家、作为女性、作为母亲多重身份下的多重意识。
  “叙事情境”是由斯坦泽尔提出的一个叙事学概念,他将叙事情境分为三种:第一人称型叙事情境、作者型叙事情境及故事人物型叙事情境。多重叙事情境之间的界限是存在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是开放和互相关联的[4]。在小说《金色笔记》中,第一人称型叙事情境存在于《黑色笔记》、《红色笔记》和小说最后部分——金色笔记中,叙事者是安娜,具有明确的身份,叙事角度是内视角。而作为框架小说的《自由女性》,采用的则是作者型叙事情境,叙事者是莱辛,莱辛在小说文本中是隐形的,且不具有任何明确的身份。读者最值得关注的是莱辛在《黄色笔记》中采用的人物型叙事情境。《黄色笔记》是一部小说中的小说,叙事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安娜,它同时称为“第三者的影子”。安娜通过在此小说中创作出一个和自己姓名相似、际遇相近的主人公——艾拉,表现自我内心的发展历程。
  莱辛不仅采用不同叙事情景展现主人公的多重意识,还在多重叙事情景下,实现不同时空转换,从而表现出她的后现代主义现实观:一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虚幻和现实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现实就是虚幻,虚幻就是现实,一切都是难以控制、虚无缥缈的,深陷其中的主人公难以把握虚无的现实和命运。首先,小说包括五部分。第一是框架小说《自由女性》,然后四本笔记穿插在此框架小说中,四本笔记通过不同颜色区分开来,用以象征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方面,给予读者一种由不同色彩而分割的不同空间感,不同色彩的空间含有不同的意蕴。叙事从外化和程式化的经历描写的久远记忆与事件的历史性回放,从公开的政治经历记录到完全私人性的日记,这一叙事过程是使读者自由驰骋在主人公安娜不同社会活动空间的过程,同时使得这种不同空间更迭和主人公个人情感的距离拉伸延展,使得读者和主人公共同在客观和主观的钟摆上来回往复[5]。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强烈感到故事物理空间的更迭感,使读者心理空间逐步为适应其更迭而做出不断调试。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意义的清晰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为其认识论和本体论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把现实放进了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压缩、空间膨胀、螺旋上升的全新时空体平面。使得读者随着主人公的意识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实现了现实和虚幻世界中的人性统一,实现了对后现代意义下的“现实”的时空抒写。
  参考文献:
  [1]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Doris Lessing, “Preface,” in The Go ldenNotebook, Frogmoer:P anther,1973:14.
  [4]F.K.Stanzel.Narrative Situations in the Novel.[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1.
  [5]Lessing,Doris.Introduction to the Golden Notebook. New York: Toront Bantam Books,1981.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颜色》是艾丽丝·沃克的一部优秀的反映黑人妇女主义的代表作。作者从女性角度出发,充分描述和展示了美国黑人妇女所受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及其悲惨的生活现状,并通过西丽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从苦难和阴影中挣脱出来的美国黑人女性,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的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黑人女性只有自尊、自强、自立才能走向人生的辉煌。  关键词: 《紫颜色》 妇女主
Q:我的一位朋友因与领导关系不合,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但尚未来得及办理完相关工作的交接手续,就忙着找工作了,他在离职的时候要求公司支付当月工资,公司以尚未办理完交接为由,拒绝支付当月工资,请问公司的理由是否有法律依据?  广州 Jason  A:《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你朋友递交了辞职信后,未过30天就忙着找工作,这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单位
“学讲方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小组合作为主体,要求学生真真正正学进去,明明白白讲出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扮演讲解、分析、质疑、解惑的角色,教师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转变为课堂评论员、前台总导演的角色。该种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评为主体的固有模式,是一种立足学生学情的教学改革新举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说该方案既有对传统模式的挑战,又有对全新课改方案的探索。下
摘 要: 以Forceville为领军人物的学者将隐喻研究上升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本文旨在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上,对英文公益广告《牛奶罐的爱情》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模态的协同作用进行认知构建的分析。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公益广告 认知构建  一、多模态隐喻纵观  概念隐喻被提出后,以Forceville为首的学者们将图像隐喻的研究拓展到电影、电视广告、漫画等领域,2009年出版了《多模态
摘 要: 《静夜思》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本文以求通过文学翻译理论,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入手分析各个译本和译者风格,试图得出中国翻译家多采用直译,外国翻译家多采用意译这样的翻译现象。  关键词: 《静夜思》 归化 异化 译者风格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被寄予思乡之情,在我国代代流传。作为中华诗作的名篇,它除了表现了中国文字词句的优美外,还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诗词中
1  飞机的好处就是速度快,快得连艳遇都来不及发生了。十个小时后,周实的祖母和父母亲终于接到了牵挂已久的海外游子。司机老王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相机将团圆的一家摄入镜头,时光就此定格,周实的海归旅程正式开始了。  乘车奔驰在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周实心中洋溢着海外归来学子的兴奋和期盼,满脑子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周爸爸咳嗽了一声,习惯性地清清嗓子:“你好歹也是国外回来的,穿衣服总要有个样子。关于你工作的事
生物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合格公民和劳动者有极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生物课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尤其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很少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偏深,不符合农村中学教学的需要。沿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甚至给学生画重点,总结提炼课本的要点,以应付各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