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智慧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早春,去白洋淀采访。我们坐了一艘窄窄的渔船去淀中,摇船的夏大爷,向我们讲述这一大片水域的故事——他说,我们来的时间不对,这个时节,并不是白洋淀最美的时候。
  “你们应该在七八月间来。那时候,芦苇荡子里,四面都是盛开的荷花!”我可以想象到大片红莲盛放的情景了。夏大爷说,这淀里全部是红莲。花刚开时,花瓣是玫瑰红的,渐渐地,花瓣变成粉红,再渐渐变成白色。白洋淀里有这么多的荷花,并非人工种植,而是莲蓬成熟后,莲子无人采收,自动掉落到水中的淤泥里。等到水位下降,淤泥就露出来。天气一暖和,太阳照射到淤泥上,那些经过湖水长时间浸泡的莲子外壳早已软化,莲子便会迅速地发芽,只要几天时间就纷纷冒出叶来。
  “如果时机不对,莲子可以在水里泡上十年二十年,那也没有关系。只要时机对了,它们就都会发芽。”
  之前我听说过,沉睡千年的莲子也可以复活。这确有其事。杭州前几年有媒体报道,一位姓李的美术学院教授,一次意外的机缘,得到几枚从山东济宁府出土的莲子。考古学家一看,说那莲子与边上的其他遗迹一样,都是宋朝留下来的东西。于是,李教授对其中的三枚莲子进行悉心培育,蓮子居然复活了,五月便生出嫩绿的茎叶来。到了七月,又开出莲花。
  种子确实是富有智慧的。它们会在合适的时候隐藏自己,并在正确的时候释放强劲的生命力。对于种子来说,每一趟生命旅程都是一次历险,而且,机会只有一次。
  科学家们也做过一个稻谷种子的发芽实验。两把稻谷,一个是籼稻,一个是粳稻。给两种水稻种子一点点水,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给水的量逐次递减,他们发现,跟粳稻比起来,籼稻只要一点水就能够发芽,而粳稻却不能。这是什么原因?科学家做了很多分析。一开始他们认为,籼稻更能抵抗不良环境。只要给一点阳光就灿烂,这是多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啊。
  但是后来发现,不对呀——情况刚好相反:籼稻一旦发芽,生长就无法停止,如果遇到恶劣环境就会死亡;而粳稻更聪明,如果条件不充分具备,它就不轻易发芽。事实上,粳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看上去不那么有气魄,但它更能抵抗恶劣的环境,通过忍耐,生存下来。
  科学家把这两种水稻,用汽车进行比喻。籼稻就像是一辆赛车,粳稻更像是拖拉机。赛车需要技术高超的人开,这样才能开得快,并且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如果技术烂的人来开,开不好还容易翻车。而拖拉机的性能虽然不好,但是在什么烂路上都能持续前进。
  说到底,这是一场生命力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事关生死存亡,岂能等闲视之?在千万年的历险之后,种子才积累下它的生存智慧。面对一粒种子,我们是不是会在心中升起一丝敬畏?
   (林冬冬摘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其他文献
报废的手机、iPad、相机等电子产品,你会怎么处理?大部分的人可能卖给废品站。如果你对陪伴多年的旧物怀有感情,那么它们有一个更好的去处。陈兴一是一位旧物标本师,开了一个“寻乐造物”的淘宝店,每天都忙于“解剖”顾客寄来的废旧电子产品,将一个个冰冷的零部件重新排列组合,装裱成精致的艺术摆件,让旧物以艺术品的形式继续陪伴在客户身边。  陈兴一从小就喜欢捣弄各种电子产品。中专毕业后,他曾开了家奶茶店,但因
期刊
当夏天的太阳开始尽职尽责地炙烤大地的时候,家乡的麦子成熟了。  看到收割机在别人家的麦地里威风凛凛,我喜出望外——不单可以解决我们家劳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终于可以不用在骄阳下挥汗如雨了。我赶紧把这人类的伟大发明出现的消息告诉爷爷,却被他狠狠地浇了一盆凉水。  “别看我上了年纪,但解决那一两亩麦子还不算什么,”爷爷说,“想当年,家里种五六亩的时候,还不是我和你伯、你爸拉扯到家的。”  那个周末,天气晴
期刊
天地如纸,人生如笔墨,不管是谁,都要在这纸上留下或重或轻的一笔。  我从小就与墨有渊源。听父母说,我刚出生的时候,浓密的胎发就显得与众不同,于是便用我这胎发做了两支毛笔,至今还收藏着。  长大一些,我就喜欢往爷爷的房间跑。爷爷年事已高,但十分喜欢写字,因此他的书房里总是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每次我一进房间,爷爷都笑眯眯地对我说:“来,帮爷爷研墨。”说着,便把一块不大不小的墨锭交到我的手里。那时我还小,
期刊
如果问我,当一个老师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会是:感受到学生对这个世界有全新的感知方式。  记得初一下学期的一个冬天,我让学生们做语言表达练习:描述一个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会议标志。但很可惜,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标志的右下角有一个印章的图案。我说:“同学们,如果你们仔细一点儿发现了这个印章,你们就能联想到这个会标还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说完,我就看见学生立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期刊
小时候,听大人讲,乡下田里的所有庄稼和植物,在生长的日子里,一定会经历一个叫作拔节的环节,有些庄稼和植物拔节时还会发出声响。  我走到它们身边,特地弯膝蹲地、屏住呼吸、耳朵竖起,听了一分钟,两分钟……始终没有听见什么拔节的声音。我对母亲说,这个拔节声,可能是大家想出来的。  母亲一脸不满,埋怨我对万物不敬。她坚定地认为拔节声肯定存在。  清晨,东方的地平线微红浮现,我就去了菜园,想摘几只落苏。菜园
期刊
大部分人在步入社会以后,应该很少有机会去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向量内积或是微分吧。可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学习数学纳入义务教育的一环,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习数学是一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一元二次方程或向量都只是用来锻炼逻辑思维的工具而已。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不分文理,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这个早已迈入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想要达到不说话就“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几乎是一种幻想。当
期刊
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谴责小说《老残游记》记载了一副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据记载,位于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东侧,有座“古水仙祠”,上面的这副对联不仅将济南大明湖的景色描摹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对联本身也非常有艺术特色。  这副联语使用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集句,即从古人诗词文章中剪辑匹配出上下两句,既能合时应景,又自有渊源,不仅能反映出集者的文心巧慧,同时也能体现其淹通书史
期刊
“你还有其他研究计划的选题吗?”我的硕士导师用犀利的目光看向我,浓重的威尔士口音里带着淡淡的疑惑。  我很坚定:“没有了。中国大陆的明星与粉丝公益文化,是我最想做的研究。”  “如果这就是你想做的,那我支持你。”导师的肯定让我长舒一口气。  20歲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种狂热的追星行为。直到20岁那年,我稀里糊涂地喜欢上了三个初中小男生。  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是寝室老大带我“入坑”的,她拉着
期刊
逛书店,注意上一个人。他古怪的行为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围着书架转一圈,再转一圈,终于停下来,仰起头,目光定格在架上的一本书。他又开始来回转动起脖子,目光在挑书的顾客身上游移。忽而触着我的目光,迟疑一下就移开了,继续左顾右盼。  他想做什么?这样想着,脑海里浮出两个字:偷书。但我不觉得他是坏人。不经意又碰着他的目光,我用笑容示意他,需要我帮忙吗?他仿佛听见我的心声似的,朝我笑一下,说,麻烦你帮我
期刊
迪托马索是澳大利亚有名的跑酷运动员,他参加过很多跑酷比赛,难度系数都非常高,看起来既惊险又刺激。  在迪托马索发布的一些跑酷视频中,人们看到了他的高水准——再艰难复杂的路程他都能够跑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尤其是其中一个镜头,迪托马索要挑战蹦到河中央的一个水泥柱子上。那是一根很细的圆形柱子,圆形的面积仅仅够两只脚站上去。只见迪托马索在河岸快速助跑之后,腾空而起翻了个跟头,落地时刚好稳稳地站在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