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建构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一般被认为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如果超越于一般的思维定式,实际上该门课程更是一门人文精神建设的课程。只有准确认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课程定位;课程性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0-0181-02
  
  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必须首先认识课程的性质,那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或高校两课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课程?笔者以为,高校两课从性质上说既是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又是超越于意识形态之上的人文精神建设课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该课程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指导思想的政治性。“基础”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基础知识,回答学生关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第二,课程设置的目的体現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政治要求。社会主义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础”课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体现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所以从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视角去理解“基础”课,其政治性不言而喻。
  第三,课程的内容体现着教育的政治性。“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即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都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尤其重要的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内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基础”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材始终,突出体现了其政治性。
  二、人文精神建设的主渠道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建设课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第一,“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生发展相关的内容,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首先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发展,重视个体的自我实现,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在个体理想、信念教育基础上,目标是塑造独立自由的个体,这首先突出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课程教材自始至终都以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如对道德的现代性原理阐释,对职业道德、爱情婚姻家庭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都首先肯定了个体“得”的权利等,彰显了现代性的人本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动因,就会转变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认识——帮助学生自我实现,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人文主义精神既体现在对个性自由和权利的肯定,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本课程特别重视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
  人文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自近代文明诞生以来,世界各种文明形态中都不乏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尤其进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已经说明今天人类的危机已经不是物质上的危机,不是经济上的短缺,现代性的危机主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危机,由这种危机带来的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就是人类在感受着物质丰富的同时存在着普遍的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压抑、彷徨、茫然……这种精神上的危机并不是仅仅存在于西方,在东方文化系统中也同样存在,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经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是社会精神状况的衰落。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物质解放在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过程中只具有手段意义,因此,在人类每一个发展阶段上,我们都不应忘记和放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和呵护,就当下来说,学校教育更应当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领和培育。从基础课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是涉及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问题。
  第三,人文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人道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基础课既是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我人生价值,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在方法论意义上帮学生指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因此,它关键的地方在于不仅在于让人成为人,而是如何成为人。在如何成为人的问题上它给出了为人之道,本课程的“道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如何获得“人道”、体现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重视人文精神建设
  从上述课程性质来看,两课不仅仅不是边缘学科,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专业课更重要的课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从理论上说,精神对物质具有重要性作用。尽管从发生学上来说,二元论是站不住的。但是,从现象学的意义上来看,即从存在的两种现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关系来看,单纯地说物质决定意识是没有意义的,实际的情况是,精神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物质的实现。所谓发生学是从物质与精神的产生的先后关系看,物质第一性,意识和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而现象学是研究意识如何对物质的“决定”作用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现象学方法在非发生学的的意义上是值得推广的。现象学说明,人的精神对物质世界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应当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以实现精神变物质,有限到无限。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知识扁平化的现代背景下,一个未来的从业者最需要的可能并不是多么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其身上是否具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其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的背景支持。
  第二,从实践需要上来说,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或者是纯粹的基础理论知识,当代大学生和我们整个时代普遍缺乏的是人文精神。①今天,人类的文明从现代性已经进入后现代性,或者说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认真地反思人类的生活图景的时候不难发现,人类最缺乏的实际上不是物质,最缺乏的而是精神。确切地说,这就是西方现代性的危机。
  尽管中国的现代性比西方来得较晚,但是,人类文明毕竟具有历史的相近性,因此,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并不可能炯异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当人们的思想被在目的合理性意义上得以解放,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政策影响下,个体的目的合理性被富裕了源于现代性人学本体论基础上的道德善价值,尤其是在一方面GDP的高速增长,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之后,人们终于发现经济学帝国所带来的并不是“得乐园”,而是“失乐园”——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现代性所存在的危机已经不是物质上普遍短缺的经济危机,而是以人的精神文化缺失为特征的危机。这种精神危机反映在当代的大学生身上就是普遍的功利主义和浮躁思想,在各种物质享乐诱惑下所形成的对现实的彷徨、迷惑、空虚、无聊、压抑、消极、极端的个性。
  第三,上述两个方面说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加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但是,与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需要相悖,我们今天的大学却恰恰越来越失去了“大学精神”,越来越忽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过度地强调专业技术,轻视人文精神课程建设。尤其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强调专业特色,所谓职业技术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从根本上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主义思想,与教育的最本质要求是相违背的,教育的最本质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就要矫正单纯的技术教育或科学教育,在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两课教学不仅仅要肩负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德育,更应当提升到人文精神建设的高度,从人文精神建设的高度立意才能拓宽教学含量,也才能上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威.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哲学意义[J].学海,2009,(4):180.
  [2]张威.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J].北方论丛,2009,(6):135.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0-108.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8-127.
  [5]张威.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J].社会科学辑刊,2010,(1):42.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意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新形势下,应紧跟时代步伐,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更好地开展下去,使之成为联结“青春梦”与“中国梦”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得以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持点,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视野出发,并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为例,阐述了校园生态文化内涵、意义及价值,结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及时代背景,明确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校园生态文化;制度文化;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赵宗复与阎锡山同是山西人,由于两人的思想信仰与精神追求不同,在教育思想上虽然有着共同点,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其相同点在于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等。其不同点在于阎锡山办学思想具有狭隘性,以个人意愿及利益为前提,为自己培养出后备力量。而赵宗复则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坚持把科学民主和爱国先进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进山中学在当时以民主进步而享有盛名。  关键
期刊
摘 要: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特别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目前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但是在四川革命老区教师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所以力图唤起各界对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视并提出专业化的策略。  关键词: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
期刊
摘 要: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对农业高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创业目标、创业方式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171-02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教
期刊
摘要:《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补偿和社会福利四方面,其中以社会保险为其他三类法律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又因社会医疗保险涉及社保经办机构、参保人和定点医疗机构三方,权利义务关系较为错综复杂,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涉及的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进行研究,有利于《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行政纠纷的解决机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力图从人的“生命本性”的变化去理解人性,通过转换以往认识人的“物种”的思考方式,确立“类”的思维方式,审视人性在教育中的空场及其出现空场的深层原因。期望对教育中人性的复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育;人性;类生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128-03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这是教育的坚定立场,我们的
期刊
摘要:在我国电影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主旋律影片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影片在几代電影人的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题材、风格日益丰富多彩,同作为国庆献礼影片,《开国大典》和《建国大业》是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旋律电影,二者在诸多方面具有可对比性以及理论研究性,从二者的风格对比出发,试图探索我国主旋律影片风格转变的理论原因、特征以及其对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主旋
期刊
摘要:夏衍在《芳草天涯》中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三个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群体。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在分析夏衍对这些生活在不同层次的女性的态度的同时,也探寻出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女性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夏衍; 《芳草天涯》;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0-0107-02    夏衍的《芳草天涯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点是重要的隐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完善的性格、睿智的头脑、宽广的胸怀,对人生、情感和社会拥有透彻的领悟能力,要求教师具有人文情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教书育人的能力,形成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感悟,深厚的知识积累,多年磨砺的教学经验和表达形式。教师的人格和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作用。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人文的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