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绘画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人物写实手法比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艺术以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艺术以油画为代表,二者根植于几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其绘画材料、题材、技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差异比较是备受人们热议的话题。宋代,统治者把绘画艺术的地位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专门设置翰林书画院;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家将创作从刻板的神性转向善美的人性,在画作中倾注人的美好情感。这两个历史时期并不在一个时间点,却是这两个画种发展的巅峰时期,故有一定的对比性。二者对写实手法的表达各有千秋,本文分析了宋代人物画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发展巅峰时期经典作品的写实手法,进一步探讨中西绘画中对自然事物模仿与再现处理手法的异同。結果发现,二者皆注重人物神态、性格和细节的描写,但构图设色又有不同。
  一、人物都追求形似与神似
  中国宋代人物画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对于造型的追求大同小异,前者以细致、精美为主,后者以科学、理性为主。这两个时期画家倍出,其绘画手法高超。其间创作的人物画不仅仅勾勒人物的形体特征,更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在谢赫《画品》“六法”中,“气韵生动”排在第一位,意在要求画家作画时首先表现绘画对象的精神状态;法国学者夏尔·巴托也指出,“艺术模仿自然,但不过是模仿自然的普遍美的方面”。宋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于人物的刻画既要象形也要象神。
  在中国流传下来的宋代人物画画作中,画面中的人物皆富有情感,神态生动。例如,传为李公麟绘制的《维摩演教图》中,维摩诘高深机智;王居正绘制的《纺车图》中,农村妇女朴实快乐;马远绘制的《踏歌图》中,乡民庆祝丰收的喜悦与劳作一年终于可以休息的愉快。无论这些画作经历多少年岁,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些人物依旧在向观者传达那时那景他们的精神状态与思想感情。而在另一个时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竭力地赋予画面人物情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妇人神秘的微笑带给人一种温柔、慈祥的感觉。
  虽然中西方在作画中都力求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对象的外貌特征和精神面貌,但是中西方的传统观念不同,作画工具和理念也不同,所呈现的画面效果天差地别。宋代人物画注重对象线条轮廓的勾绘,人物的立体感不强,空间关系变化也不明显;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则非常注重在光影下呈现出人物的立体感,通过层层叠叠的色彩,将人物在光影下的明暗关系精准刻画,增加画面人物的真实感。
  二、都注重细节刻画,但侧重点不一
  细节刻画的精细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画面的写实度,要绘出一个精致动人的画面人物,对于细节的刻画是少不了的。中国宋代人物画细节刻画精细,且不说那根根分明的毛发,就连衣服上细微的装饰纹样也随着衣服走向细致描绘,例如,《维摩演教图》中,文殊菩萨的衣服、坐台和头饰等细节都惟妙惟肖。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很重视细节描绘,并结合色彩来表现对象的质感,比如《蒙娜丽莎》中,那位夫人胸前衣服的装饰纹路也被画家精心描绘在画面上。
  虽然这两个时期的画家都十分重视细节刻画,但是中西方的侧重点不一样。中国绘画大多追求意境的表达,情感到了,画作便基本成功了,细节有所保留,有所简化。例如,《听琴图》中,人物的细节刻画得相当精彩,但是画面背后是大片留白,不添一笔,带给观者一种广阔无垠的空间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细节则刻画得面面俱到,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物品都生动画出,比如荷尔拜因的《乔治·基茨像》,画面中,乔治·基茨的形象呼之欲出,更令人惊叹的是,人物背景物品的细节清晰明确,剪刀、花瓶、笔记本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中国宋代人物画的写实技法并不亚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但宋代画家在处理人物画时并不会将所见之物一一刻画在画面中,而是对生活场景有所取舍,留下最能突出主题、表达情感的部分加以处理和刻画。例如,李嵩《货郎图》中,货郎挑着的扁担上细碎的小玩意儿清晰可见,细看之下可以分辨出每一样物品,而画面对于背景的表达略为简单,既没有道路,也没有天空白云,但这也并不影响当时热闹氛围的表达。西方人物画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刻画到位,比如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这幅画中的细节刻画堪称经典,无论是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吊灯,还是反射出人物对面空间的铜镜,抑或是映在墙上的琥珀珠子的影子,都带给人们极为真实的视觉冲击感。因此,无论是宋代的人物画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都极其注重细节的刻画,只不过宋代画家对于画面的细节刻画有轻重之分,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力图将画面中的每一个物品都清晰展现在观者眼中。
  三、设色风格截然不同
  中国宋代绘画依旧遵循谢赫“六法”的传统作画标准,这“六法”中,关于色彩的一法是“随类赋彩”,即要按照绘画对象的类别,提炼色彩,再由画家进行升华,而后赋予物象色彩。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被科学和理性影响,莱奥纳多也发出了“绘画也是一门科学”的观点,那么色彩在光线的影响下产生的纯度、明度与色相的变化也应该表现在画布上。因此,宋代人物画设色多是清新淡雅,而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设色厚重丰富。
  除了理念不同,中国宋代绘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工具也不尽相同。中国宋代绘画多作于绢帛、宣纸之上,这类画布与画纸不适合着厚重的颜料,故画家不过用毛笔沾墨,使用平涂法着色,因此人物立体感较弱。例如,南宋钱选的《西湖吟趣图卷》,画面色彩清淡雅致,色彩的纯度与明度并无明显的变化,清冷的用色烘托出画中主人公的悲伤、忧郁。而西方绘画多绘于墙壁或者油画布之上,着色使用明暗法,作画时,色彩可层层覆盖,画面色彩修改度大,绘制出的画面立体并且古典华丽。拉斐尔的《巴尔达萨雷伯爵像》对于色彩的掌控可谓精确纯熟,画家利用色彩明暗微妙的变化,将伯爵身上那天鹅绒的银灰色、外衣和帽子的黑色描绘得质感鲜明而有区别,凸显出画面主人公的睿智与沉稳庄重的性格。
  中国宋代人物画设色清新淡雅,画面还会有留白之处,主次分明,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情感意味;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设色华丽丰富,对整个画面光与影的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虽有主次却又处处精彩,给人一种奢华、绮丽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西方绘画历来被当作写实的典范,但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手法并不亚于西方绘画。中国宋代人物画的写实手法技艺精湛,但不会运用到画布的每一寸,其拘于细节,但不拘于小节。相比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采用的透视法与明暗法,中国宋代人物画的整体写实性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但宋代画家也竭尽全力刻画主体人物,还原了场景人物和细节。除了描绘画面的主体人物,宋代人物画的背景多局部刻画一些草丛、树木等景色,其余空间则进行留白处理;而文艺复习时期的画作不仅对人物尽善尽美地还原,连带人物的背景也都刻画得细致生动,每一寸画布都被颜料所覆盖。宋代人物画与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的写实手法都相当高超,受文化差异影响,两个时期的人物画所呈现的画面风格截然不同。但是,中国宋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画作都相当出彩,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化艺术瑰宝。
  (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廖国沁(1996-),女,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文化艺术管理)。
其他文献
轻推画轴,细数云烟。点点滴滴是他的眉眼如画,丝丝缕缕是他的温文尔雅。四月的芳菲散落在金黄色的硕大日光帷幕中,随轻舞飞扬的柳絮一同在风里漫不经心地飞着、跳着。那个如彩虹般绚丽的男人,再一次勾起了我的感伤。  一直以来,我都不曾觊觎红得发紫的流量明星那清逸俊朗、宛若神祇的脸庞,也不曾为那些静美如斯、冷艳决绝的新晋女艺人所倾倒,更不曾对哪个柳莺般天籁嗓音的歌手暗生情愫,却唯独对他念念不忘。  究其原因,
期刊
我知道你。人们说,你是明星,镁光灯下光彩夺目。人们还说,你是病人,躲在角落疯狂。我不曾目睹你患病期间的痛苦和不得解脱,你是忍受着怎样的绝望在深渊里踽踽独行。拯救的手始终没有从你渴望的上空伴随光辉伸出,拉你一把,带你落地。而你从天使堕落成了恶魔,或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捕捉和你有关的蛛丝马迹,忧心忡忡,并遥遥祝福。我们从来不存在于你的现实,而你早已烙印在我们的灵魂。就是这样微妙的
期刊
谨以此文献给张国荣先生,感谢他在四十六年的人生中为世界奉献的精彩,感谢他带给我们和教给我们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一切。  ——题记  我只是与你遥遥相望,但你的一个背影、一抹浅笑总是从记忆根部能让我泛出一眼雾水的线索。我如此爱你,轰轰烈烈,犹如流淌在肌肤里的象征旺盛生命的顽强热血。我不知你的去向,而你也不知我的来路。偏用冷暖、悲喜,一切相悖的理论诞生出一场离奇的追寻。你的脚步,浪迹在天涯和海角;我的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便开始探索新的可能。其中,与西洋管乐的结合可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在碰撞、激荡中形成璀璨的火花,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与人文色彩,还在管乐的润色中形成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二者的结合在当代和未来的创作中应秉承内外兼修的传统,彰显少数民族音乐的个性美,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西洋管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沿
期刊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的满巴拉僧庙是一处藏传佛教圣地及藏蒙醫学文化的殿堂,虽然在历史上惨遭破坏,但近些年政府和周围企业积极参与满巴拉僧庙维修工程,满巴拉僧庙逐渐恢复昔日的美好。本文研究了满巴拉僧庙每月初一的例行法会祈福诵经仪式及其音乐实况记录,并对部分音响进行音乐分析,进而探讨其具体的社会功能和存在价值。  满巴拉僧庙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主要用于培养蒙医,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的
期刊
一切艺术活动都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歌唱艺术也是如此,在歌唱艺术表演中,心理活动贯穿始终,而且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伴随声乐演唱行为的全部认知心理过程包括简单的声乐感知、复杂高级的声乐思维,它们皆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是通过大脑的活动产生的。演唱时要注重内在精神,而不是单单沉迷于技术的炫耀。如果一味重技巧、轻感受,重
期刊
演唱者的形象与气质是影响声乐演唱表现效果的重要因素。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者是人,欣赏对象也是人,演唱者要塑造最佳的形象与气质,将声乐演唱水平发挥到极致。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会通过视觉形象和感觉气质来更好地诠释歌曲。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部分原因正是演唱者的形象与气质不俗。生活中,有些人乐观开朗,有些人沉闷内向,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形象和气质类型不同,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
期刊
陕北音乐是中国西北音乐的典型代表,而黄土高原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地貌之一。陜北音乐充满空旷高远而又哀伤凄凉的旋律,蕴含了压抑与豪放间的矛盾、隐晦与大胆间的背谬、苦难与幸福间的纠缠、命运与抗争间的两难。正是因为这种矛盾,陕北音乐独具特色。  陕北音乐依附于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陕北独特的地理人文对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人民的特殊生活方式使陕北民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
期刊
韵律是在一定时间、节奏下重复类似的动作所产生的规律,在大提琴的演奏中,所有技巧从物理外在角度来看都是肌肉运动。本文通过《斐雅尔 大提琴每日练习》来研究其中左手换把技巧的动作韵律,了解大提琴基础训练中的动作韵律,使大提琴基本练习动作更加放松与自然,从而更加完美地演绎音乐内容。  韵律在我国多指诗歌中的声韵与节律,但也指在一定节奏下重复类似动作所产生的规律。日常生活、工作乃至呼吸都有专属的特殊韵律。从
期刊
道教是原始多神教,与傩戏、萨满教的共性都是多神信仰。自古以来,音乐都是作为沟通人神的手段,长期存在于历史长河中,道教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道教文化元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浅谈道教音乐中蕴含的中国民族审美精神。  一、道教与傩戏、萨满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究其渊源,其融汇了上古巫术、秦汉神仙方术及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汉族所固有的宗教,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被誉为“中国文化之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