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三农’工作多是基于项目思维、碎片化的,农业综合体首先要体系思考问题,把项目思维转变为体系思维。”
“综合体是创新平台”
《决策》:您是最早将综合体概念引入农业领域的人,且有很深的研究。您认为农业领域的综合体内涵是什么?
陈剑平:中国的“三农”问题归纳起来有六大问题:政府要粮食,农民要效益,消费者要放心,环境要绿色,农村要美丽,竞争力要强劲。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交织,怎么解决?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提出,旨在系统解决这六大问题。
综合体是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创新载体和综合解决方案。它包括多元产业融合的生产、创新创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培育、科技的支撑与引领、食物和生态质量安全的管控、互联网 流通、公共服务、多重组合的投融资、政策制度创新等8个系统集成。
农业综合体要确立要素集成新理念,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多功能发展;创新综合体商业化运营新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探索综合体科技创新路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综合体利益共享机制,引领小农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决策》:综合体最大的特点是综合,如何理解“综合”的含义?
陈剑平:“综合”即农业多元产业融合、多功能拓展。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的现代农业理念,从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与融合、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综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来建设农业综合体,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就业空间。
不同的综合体要有不同的特色,彼此之间既是一个独立体,又是综合体,既有造血功能又有输血功能,彼此之间是配套的。不同综合体中,A的主导产业对于B来说是配套产业,于C而言却是衍生产业。这样就能系统适配,拉起整个风景线,而不是一个个孤岛。
长期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多是基于项目思维,各部门各条块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是碎片化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整体绩效不理想。如何系统推进“三农”工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效益水平?现代农业综合体首先就要体系思考问题,把项目思维转变为体系思维。
综合体建设四种路径
《决策》:从实践来看,农业领域的综合体有哪些具体的建设路径?
陈剑平:现代农业综合体有很多种类型、实现路径和模式。与城市综合体不同,城市综合体功能类同,而现代农业综合体体现的是农业多元产业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目前来看,有以下几种路径。
一是“依村一体"。依靠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重点是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是“依园一体”。在原有农业园区基础上提升,通过转型升级农业园区来建设综合体。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等。
三是“依企一体"。把单个或多个企业或合作社作为新型主体,发展综合体。重点是改革土地金融政策,以适应新型主体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扶持新型主体的政策效率;以及营造就业环境,壮大新型主体力量;建立新型主体退出与进入机制。
四是“依业一体"。通过基于某一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重点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和整合。
此外,综合体的建设还需要整合四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政府要通过无形或有形的手来提供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等;二是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对现代农业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提供科技支撑与引领,实现源头保障、过程保护、产品保证等;三是企业。企业是创新主体,要通过生产运营、加工流通、市场营销等,解决市场关、效益关,并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商业化服务。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服务模式,也是不可缺失的;四是农民合作社和职业农民。在企业的组织下,农民合作社和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决策》:综合体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这三方应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陈剑平:我始终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最好的模式是“企业 合作社 农户”,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基本核心细胞。
農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一定要做强,合作社做强了,农民的事情就好办了。目前,虽然农民合作社已经很多,但大多数处于有社无合作的状况,真正经济实力强大的农民合作社很少,所以它的价值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综合体一定要由企业来带动。过去常说科技服务“三农”,科技怎么为千家万户服务?科技必须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所代表的市场需求来布局研发,进而通过企业来辐射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农户进行生产,才能让科技发挥作用,把科技插在企业的翅膀上让它带动农民一起腾飞。
农业综合体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流通体系建设,也需要企业来做。农民和流通环节的投入与效益存在明显的剪刀差,这样谁还愿意做农民?通过企业建设“互联网 流通”系统,使流通环节扁平化,降低流通成本,让农民得益、市民得益。
所以,企业要做的是资源整合、科技服务、产品加工、品牌标准、市场流通,成为价值的提供者、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而自己不必去流转土地搞生产。
“吾心安处是吾乡”
《决策》:您提出基于综合体打造特色农镇。对于特色农镇您有怎样的愿景和规划?
陈剑平:通过农业综合体把产业发展起来,农民可以致富了。但这还不够,农民致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包括两个方面,有好的房子和好的生活。
过去30年,不少地方的农民一代人造了3次房子,拆了又造,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我们能不能3代人造一次房子?“一百年造一次房子”,一步到位,一百年不落后。
农民为什么向往城市生活,一是就业,二是城市文明。综合体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农民不用去城市打工。如果把城市文明移植到农村,让城市的阳光雨露撒到农村里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农民就能过上城市人一样幸福的生活。再加上农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城市文明跟农村文明融合打造成新的农村,农村就会变成城市人向往的地方。
特色农镇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的房子和好的生活。综合体是解决产业的问题,解决一个村、一个农业园区发展的问题,而特色农镇概念更大。我心目中的理想农镇是一二三产融合发达的地方,是环境友好美丽的地方,是人与人和谐微笑的地方,是有归属感安心的地方, “吾心安处是吾乡”。
在我们的支持参与下,浙江蓝城集团正在全国各地建设十几个特色农镇。蓝城集团希望用10年时间建100个特色农镇,用这100个辐射带动全国一万个小镇,探索解决2亿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机问题。
《决策》:在综合体的建设实践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陈剑平:首先是理念上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的理念和认知还有偏差。
第二是规划问题。既有的很多规划是城市规划,并没有真正涉及到城乡一体化。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建设土地指标。现在建设土地指标很紧张,土地指标到现在为止是最大的问题。在政策层面,农业综合体也不能享受像工业园区一样的优惠政策。
还有一个融资难问题。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投向农业,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农业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贷款量很小;农业有很多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因素多,再加上效益不高。金融机构想进入农业,也怕进入农业。国家有很多支农资金,但在资金的使用上如何发挥更大的绩效,也是个大问题。如何通过政府支农资金来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另外,农业从业者专业技能水平比较低。现在,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都是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差,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70后不愿做农民,80后不会做农民,90后不谈做农民。为什么?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认识问题,认为农民就是穷、脏、累,从事农业不是一个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效益确实不够高,农民缺乏获得感,没有成就感,认为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综合体是创新平台”
《决策》:您是最早将综合体概念引入农业领域的人,且有很深的研究。您认为农业领域的综合体内涵是什么?
陈剑平:中国的“三农”问题归纳起来有六大问题:政府要粮食,农民要效益,消费者要放心,环境要绿色,农村要美丽,竞争力要强劲。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交织,怎么解决?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提出,旨在系统解决这六大问题。
综合体是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创新载体和综合解决方案。它包括多元产业融合的生产、创新创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培育、科技的支撑与引领、食物和生态质量安全的管控、互联网 流通、公共服务、多重组合的投融资、政策制度创新等8个系统集成。
农业综合体要确立要素集成新理念,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多功能发展;创新综合体商业化运营新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探索综合体科技创新路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综合体利益共享机制,引领小农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决策》:综合体最大的特点是综合,如何理解“综合”的含义?
陈剑平:“综合”即农业多元产业融合、多功能拓展。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的现代农业理念,从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与融合、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综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来建设农业综合体,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就业空间。
不同的综合体要有不同的特色,彼此之间既是一个独立体,又是综合体,既有造血功能又有输血功能,彼此之间是配套的。不同综合体中,A的主导产业对于B来说是配套产业,于C而言却是衍生产业。这样就能系统适配,拉起整个风景线,而不是一个个孤岛。
长期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多是基于项目思维,各部门各条块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是碎片化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整体绩效不理想。如何系统推进“三农”工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效益水平?现代农业综合体首先就要体系思考问题,把项目思维转变为体系思维。
综合体建设四种路径
《决策》:从实践来看,农业领域的综合体有哪些具体的建设路径?
陈剑平:现代农业综合体有很多种类型、实现路径和模式。与城市综合体不同,城市综合体功能类同,而现代农业综合体体现的是农业多元产业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目前来看,有以下几种路径。
一是“依村一体"。依靠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重点是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二是“依园一体”。在原有农业园区基础上提升,通过转型升级农业园区来建设综合体。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等。
三是“依企一体"。把单个或多个企业或合作社作为新型主体,发展综合体。重点是改革土地金融政策,以适应新型主体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扶持新型主体的政策效率;以及营造就业环境,壮大新型主体力量;建立新型主体退出与进入机制。
四是“依业一体"。通过基于某一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重点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和整合。
此外,综合体的建设还需要整合四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政府要通过无形或有形的手来提供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等;二是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对现代农业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提供科技支撑与引领,实现源头保障、过程保护、产品保证等;三是企业。企业是创新主体,要通过生产运营、加工流通、市场营销等,解决市场关、效益关,并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专业化、商业化服务。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服务模式,也是不可缺失的;四是农民合作社和职业农民。在企业的组织下,农民合作社和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决策》:综合体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这三方应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陈剑平:我始终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最好的模式是“企业 合作社 农户”,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基本核心细胞。
農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一定要做强,合作社做强了,农民的事情就好办了。目前,虽然农民合作社已经很多,但大多数处于有社无合作的状况,真正经济实力强大的农民合作社很少,所以它的价值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综合体一定要由企业来带动。过去常说科技服务“三农”,科技怎么为千家万户服务?科技必须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所代表的市场需求来布局研发,进而通过企业来辐射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农户进行生产,才能让科技发挥作用,把科技插在企业的翅膀上让它带动农民一起腾飞。
农业综合体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流通体系建设,也需要企业来做。农民和流通环节的投入与效益存在明显的剪刀差,这样谁还愿意做农民?通过企业建设“互联网 流通”系统,使流通环节扁平化,降低流通成本,让农民得益、市民得益。
所以,企业要做的是资源整合、科技服务、产品加工、品牌标准、市场流通,成为价值的提供者、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而自己不必去流转土地搞生产。
“吾心安处是吾乡”
《决策》:您提出基于综合体打造特色农镇。对于特色农镇您有怎样的愿景和规划?
陈剑平:通过农业综合体把产业发展起来,农民可以致富了。但这还不够,农民致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包括两个方面,有好的房子和好的生活。
过去30年,不少地方的农民一代人造了3次房子,拆了又造,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我们能不能3代人造一次房子?“一百年造一次房子”,一步到位,一百年不落后。
农民为什么向往城市生活,一是就业,二是城市文明。综合体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农民不用去城市打工。如果把城市文明移植到农村,让城市的阳光雨露撒到农村里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农民就能过上城市人一样幸福的生活。再加上农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城市文明跟农村文明融合打造成新的农村,农村就会变成城市人向往的地方。
特色农镇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的房子和好的生活。综合体是解决产业的问题,解决一个村、一个农业园区发展的问题,而特色农镇概念更大。我心目中的理想农镇是一二三产融合发达的地方,是环境友好美丽的地方,是人与人和谐微笑的地方,是有归属感安心的地方, “吾心安处是吾乡”。
在我们的支持参与下,浙江蓝城集团正在全国各地建设十几个特色农镇。蓝城集团希望用10年时间建100个特色农镇,用这100个辐射带动全国一万个小镇,探索解决2亿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机问题。
《决策》:在综合体的建设实践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陈剑平:首先是理念上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的理念和认知还有偏差。
第二是规划问题。既有的很多规划是城市规划,并没有真正涉及到城乡一体化。
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建设土地指标。现在建设土地指标很紧张,土地指标到现在为止是最大的问题。在政策层面,农业综合体也不能享受像工业园区一样的优惠政策。
还有一个融资难问题。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投向农业,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农业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贷款量很小;农业有很多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因素多,再加上效益不高。金融机构想进入农业,也怕进入农业。国家有很多支农资金,但在资金的使用上如何发挥更大的绩效,也是个大问题。如何通过政府支农资金来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另外,农业从业者专业技能水平比较低。现在,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都是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差,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70后不愿做农民,80后不会做农民,90后不谈做农民。为什么?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认识问题,认为农民就是穷、脏、累,从事农业不是一个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效益确实不够高,农民缺乏获得感,没有成就感,认为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很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