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构筑的艺术世界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是艺术领域内一个古老的话题。西方传统雕塑的传统材料:石头、木料在艺术家们手中的反复演绎,造就了艺术发展史中雕塑作品就应该是“可触、可感”的绝对主流。然而,随着时代思想与环境的变化,加之“少即是多”理念之影响,现当代语境中的雕塑艺术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迫切需要一种“破局”。这个“破局”,更多地体现在对虚无空间感的创造上。轻盈的线条替代了厚重的天然材料,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有着强烈生命力的情感空间。这种生命力,无法触及,却最是打动人心。又或许,材料的运用只是一种选择,一条有关艺术家用何种方式传达话语、释放空间、反思心灵的新路。本文选取了几位当代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试图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独特的雕塑语言——线条来演绎无穷无尽的空间感。
  【关键词】空间; 雕塑; 线条; 磁 ;自由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起公共艺术之雕塑作品,想得更多的似乎是作品体量所传达给大家的震撼力、空间感。这种空间,它不由分说嵌入了另一个空间——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力量太过强大。这样一种嵌入,不容我们思索,就这样落入大家的视野。西方的雕塑艺术传统深厚,对于作品体量感的固执坚守正如希腊人对神的敬重一般,而这一点,似乎已被新的审美标准所替代。在形态与价值上,离我们更近的现当代艺术更像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变革过程。但这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新的美学观、价值观都已构成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也为艺术继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一系列文明阶层自身的的暗区和现代文明病,则在一种颠倒的意义上为艺术的自我否定造就了心灵上的需要。
  艺术,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但无论怎样,它应该是关乎有质量的生存,因此更应该是对心灵的关照。在20世纪如此,当代也甚为如此。而心灵之关照,是需要我们以心观心,将自己放置到这片虚无的空间中去,感知一切可以感知到的力量。
  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线条或者说线条营造的空间感是笔者偏爱的创作手法。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我们就曾得到过中国传统笔墨间线条的流走、穿凿、构建的启示。它们直来直往,可以拉伸出一张繁复的网,曲折迂回,勾画出心结和情愫。有时候,它们柔韧地纠缠,好像势必要达到某种目的,也有时在那互不相容的对抗中两败俱伤。
  笔者对线条的空间情有独钟,也有一部分缘于20世纪拉美女艺术家基果·戈尔德施米特。她的代表作《网》系列,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观看,都是完整的、无穷的,室内的雕塑空间被密如繁星的钢线运用到了极限。如果说空间感是她创作的灵魂,那么线条则是用来构筑灵魂的骨架。也正是这些自由的线条构建出了一种空间自由性,一种时间的漫游感。也道出了她关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主题。美国艺术家肯尼思·斯内尔森的线性作品则充满了刚与柔的均衡。一段段钢管通过柔韧的钢索连接,形成一组轻盈跳跃的音符,在空中散漫、飞舞。传统的“画里”“画外”“架上”“架下”在这里顿时失去了界限。这些钢条、金属线的巧妙结合,往往只有当作者拧完最后一只螺丝钉时,你方能感受到艺术之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07年,笔者用《行走的房子》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作品展,由工地上拆卸下来的钢筋条通过现场用磁铁的快速粘结搭建出来的类似于建筑的式样,笔者想让它保留在一种似拆非倒、欲建又止的未完成状态中,用线形的框架表达出中国当下拆建成瘾的风气。当自己辛辛苦苦把一扎扎锈钢筋条拖到当时的展出场地——劳动路上的某家画廊时,身后传来一个工作人员失望的抱怨:又是一堆废铁。当然我不能瞬间将一堆废铁编织成心中的目标以表明立场,但那种一步步摸索、完善、证明自己的过程,除了作者还有谁能享受到呢?
  此外,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蜘蛛》堪称她成功作品的典范。它是通过骨节分明的大蜘蛛对空间自私的占领来表达母爱的。布尔乔亚的蜘蛛并不“可爱”,它们携带着母性的基因,丑陋但充满温情,长长的“手臂”,极具侵略性,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无形的世界——没有边界,却宛若母亲的胸怀,让你心安。这样的一种侵略性,这样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细小生物躯干肢体,正是建立在线性物体对空间的占有之上的。
  而当代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升华》,也呈现出了激荡人心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被闪光的灵感眷顾过的伟大创造。2007年这件装置作品在常青画廊展出,作者设计了一条螺旋形的幽暗通道,观众在长长的黑暗甬道里摸索、踽踽前行,当你正在疑疑惑惑中混沌度日时,一道光明突然降临,如同世外桃源,路的尽头一缕孤烟从地下升腾,被锅炉吸入天顶,这神秘感来得如此真实,是他在处理空间的明暗、虚实中带给你一种窒息的冲击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利用声音识别技术,与混合了油质的磁流体联系起来,被投影仪放大的磁流体影像会追随参与者声音的强弱起伏而形成变幻万千的形态语言,这是在用科技拓宽个人的思维维度的基础上,以其无限可能与神奇魅力来吸引观众增加与作品的互动感、参与感的。
  笔者个人创作中,磁和水是两种特殊的材质。水是极具生命力的,人类把外星球中是否具备水源视作将来能否适宜人居住的重要标准。它的注入,代表一种活力,能增强作品的动感,空间亦得以流转。磁,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材料。它的特性独一无二:南极和北极,不是相斥就是相吸。但如同风能、电力一样,它需要利用某种手段的转化才能被人理解。在磁铁和水的介入下,笔者的作品形成了一股若即若离的张力,遁于无形,却是聚集一切的源泉,通过观众的参与表现出独特的水墨线条,在线条的运动中显露出空间层次的秩序,书写出每个人不同的心路、笔迹。线条,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它们造就了一个真实与虚空相衍相生的空间。
  事实上,在雕塑领域,“空间”这样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它曾经是一个特定而具体的有限概念。现代的艺术家,在瓦解“空间”的古典内涵的基础上却并没有建立起任何一个标准的关于现代的空间概念。它们更能激起人们对于其自由度的追求。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没有哪个艺术家能从一条矿脉中开采出超过限额的矿石,一旦他达到那个极限,这条矿脉就只能留待别人来开采了,尽管它的藏量依然奇迹般的同之前一样丰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它的资源永远是取不尽、用不竭的,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发扬自己的个性、使之带上自我独特的沟痕和烙印,而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一种智慧。
  天才是极为罕见的,尽管这个词在现当代越用越泛滥。如果你有机会读到布尔乔亚20世纪50年代的日记,就会发现里面全是自我怀疑和愤懑,她甚至消极地把大部分日子都花在了床上度过。而野口勇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曾有众多的项目因不被看好而遭冷落和淘汰,有的设计还被人讥讽为“养兔场般拥挤杂乱”。考尔德在他经典的动感雕塑即将呼之欲出之际,也因把持不了那摇摆不定的创作方向而一遍遍地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天才的影子,但对于艺术质朴而执着的追求,是他们的共通点。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虔诚,艺术的道路上才因此留有他们的足印。尽管时光已消逝了近百年,但从他们身上,笔者依然能获得一种冲动和力量,带着这样的决心投身于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费恩伯格.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M]. 王春辰 丁亚雷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吕品昌.国外现代雕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3]王中. 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常说“风景如画”“美如画”。那么“如画”一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运用于哪些方面?它与风景画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论述“如画”一词的发展演变,其中“如画”和风景画的关系为本文论述重点。“如画”一词对应的是"picturesque'’,它直接触及到西方美术史,具体说是西方风景画史。  [关键词]如画;风景画;文学涵义;美学涵义;趣味标准  一、“如画”一词的来源  从词源学
期刊
如果今天不在这里,今晚凉灯的月夜肯定很美,莹火虫在飞舞,蛙虫在叫喊,玉米在结苞,稻子盛开着沁白色的小花,山路旁的小草尖凝结着晶莹的水珠,路边上虫子的叫声在远近处稀稀拉拉地响,凉灯晚上有些凉,村子里的每条路我都熟悉。因为失恋心情低落,2003年底我就来到这儿,15岁读沈从文的文章,当时读不懂,知道是好文章,装文艺小青年。之后每年都会待上好几个月,一直到今年已有12年了。这个村有一户人家,户主叫龙求全
期刊
柳宗元在文章中曾写道:“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寥寥数语,朴实无华,细细品味,竟是一片充满生意的山水画境。  我常常想:画家的一支笔就是那拂来的山风,吹落纸上,幻化物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于是“掩苒众草,纷红骇绿”,于是乎“蓊葧香气”,我们在画面上也闻到了香意……一支笔布落风雨,一支笔扫染花香,每一支笔点落渲染之间形成了每一支笔特有的画风。所
期刊
1994年生于無锡,无锡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绘画心有灵犀,情有独钟。擅长山水画。他用自己的视角诠释着家乡江南山水的优美意境,自然随性,别有童趣。作品曾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神州诗书画报》《美术报》《无锡日报》《美术时空》等报刊。
期刊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卷山河”,它关乎一个人生命的状态与气息,也关乎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出发的根基与归宿。陈小奇正是抱着他的这“一卷山河”,获取了一个他人不能取代的视野——画下种在他心田里的风景。这些线条与笔墨完成的烙印般的诗篇,一再向我们证明,小奇的艺术创作是有对应物的,这种对应物本身一旦被画家关注,就变得意义非凡——至少它们在确立了诗意的同时,也获得了潜在的人文价值。  作为一个忠实于心中万象的
期刊
转眼间求艺已近30年,但其中却有不下20年的时间一直都在混沌泥泞之中前行。曾经以为只要咬定青山废纸三千就可拨云见日,常常在三伏酷暑解衣般礴汗如雨下,然结果却收效甚微。经过了许多挫折之后才渐渐发现,画画这件事情并非只是靠出苦力而已。那是一种心灵与智慧的交汇,是一种心智的锤炼与岁月的积累。  习画日久,愈发现关于绘画所要说明白的东西实在太多,视觉与知觉、情感与形式、现实与想象、主观与客观、创造性与精神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平面设计中“通感”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阐述了三个阶段在平面设计中如何表现及应用。从“通感”在平面设计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引导和激发设计者的设计潜能,经过一些专项训练,巧妙地运用“通感”的形式在平面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增强作品的亲和力,提高作品的记忆度,获得受众更多的认可。  【关键词】思维;通感;平面设计  一 、“通感”在平面设计中产生的阶段  在日常经验里视
期刊
丙戊三月,因观周路先生《画家眼中的黄土高原》有感及在方老师的鼓励下,我乘上了驶往西安的列车,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说也奇怪,早在2001年我在北京的王府井新华书店第一次看到关于黄土高坡的图片时,我就异常的兴奋,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觉得我的艺术之路会和它有不解之缘。我从每一张既陌生又似曾熟悉的图片中闻到了儿时家乡泥土和浇灌它的黄河水的芳香。我迷恋上了那里的土地,无时无刻我都有踏上这片圣土的冲动,但都
期刊
【摘 要】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语言,通过立体的雕塑内容和塑造形式,展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理念。现实主义是雕塑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体现雕塑作品本身的内容,还与时代背景和社会主题相融合,通过现实表现当代人的精神诉求,有其深刻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雕塑作品《一路向家》,探讨雕塑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雕塑的创作理解有更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雕塑;一路向家  一、现实
期刊
【摘 要】女性主义艺术以女性的声音和立场表达她们自己的艺术,对于男性话语建构的社会是个冲击和思考,旨在消除女性被建构的局面和状态,而追求平等对话,表达多元的声音。苗族民间刺绣在默默无闻中展示着苗族的历史与风俗,与传统的主流美术共同构成华夏文明。作为二者在传统艺术的位置相似性,在边缘的声音、隐形的声音和多元的声音等方面诉说着二者共通的心声,丰富艺术的多元表达。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 苗族民间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