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在观察外界的物体时,调节反应呈现出持续波动状态。青少年阶段是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这一人群的调节微波动的特点及眼球像差的分布情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近视的发生和进展。
目的研究持续阅读情况下青少年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及其与眼球像差之间的关系,探讨产生微波动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0–2011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定期眼科常规检查的12~15岁青少年54人,包括正视者19人和近视者35例,受试者均进行扩瞳后客观和主觉验光,然后根据受试者近2年来近视屈光度的变化情况将近视眼分为初发性近视组18例和进展性近视组17例。受试者分别在25、33和50 cm距离处阅读计算机显示屏上的文字,使用WAM-5500红外验光仪测量受试者阅读过程中的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每个注视距离检测5 min。将测得的调节反应值经频谱傅里叶分析后将微波动能量按频率划分为低频段组分(LFC)(0~0. 6 Hz)、中频段组分(MFC)(0. 6~0. 9 Hz)和高频段组分(HFC)(1. 0~1. 4 Hz)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受试者全眼像差,用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和计算角膜像差,比较正视眼组、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受试眼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和波前像差的差异,对受试者调节指标与波前像差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在25 cm和33 cm的阅读距离下,正视眼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2. 78±0. 35)D和(2. 19±0. 27)D,明显高于进展性近视组的(2. 44±0. 33)D和(1. 89±0. 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02、0. 003)。受试者的LFC、MFC及HFC随阅读距离的缩短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阅读距离=8. 480、14. 270、21. 400,均P<0. 01),但仅LFC值在3个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 115,P<0. 05),其中进展性近视眼组LFC能量高于正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 cm:P=0. 044;33 cm:P=0. 038;50 cm:P=0. 032),3个组间MFC以及HF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 859、0. 682,均P>0. 05)。在25 cm和33 cm阅读距离下,LFC值与角膜彗差、眼内彗差、全眼总高阶像差和眼内总高阶像差间均呈正相关(均P<0. 05),而MFC和HFC与像差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青少年正视眼的调节反应强于进展性近视眼,而正视眼和初发性近视眼调节微波动能量小于进展性近视眼。近距离阅读下,调节微波动中仅LFC能量与人眼的高阶像差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