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研究语言的新视角,其研究对象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同其他资源的结合。声音作为语言的基本自然属性,对说话者身份的构建起重要作用。不同于选择措辞,说话者通过对自己声音的变换掌控来表现其所期待的社会身份属性。尤其在反串艺术中,反串艺人在表演中通过变换声音来表现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社会性别,来构建其所演绎的人物身份。
关键词:声音;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多模态语篇分析
一、引言
随着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语篇分析已经不仅限于从研究语言本身,语篇意义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语言因素所展现的,如:音调,声音,手势,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等,以及一些非生理因素,如:音响设备,网络,实验,环境等。由此,人们之间的交际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讲话,看写作,摸盲字,而是多种感官同时进行。这种形式的交际语篇即多模态语篇(张德禄,2009)。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上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拓展,是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其研究对象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同其他资源的结合,包括:形象,科学符号,姿势,行为,音乐,声音等(O’Halloran,2011)。多模态语篇分析结合各种感官形态,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动觉在多模态文本,语篇和事件中的应用,被称为多模态现象(O’Halloran,2011)。
现今的语篇分析大部分还都只局限于语言本身的分析,人们更重视语言系统及句法结构与不同文化和认知的关系,而语言在形象、声音、颜色、动画等形式上的意义却经常被忽略,导致语篇分析不够全面详尽。多模态语篇分析与上世纪90年代发源于西方国家,致力于语篇的综合分析,然而其在中国仍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相关专业书籍,仅有少量相关论文发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应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
二、性别研究
1.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借用语言学的语法术语,按语法术语解释其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阳性、阴性、中性等各类不同语言的词汇。人类学借用社会性别这一词汇来讨论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上通常认为性别角色是不同生理性别的自然结果。而在跨文化研究中认为生理性别是人类的普世条件,而社会性别的角色因文化不同而异。
社会性别研究早已超脱女性研究,并和各大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性别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问题,其在各种领域如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的认识论都对此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2.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区别
生理性别(sex)是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指男女的自然性别,是用生物标准来确定的男性和女性,这种生物标准包括生理结构和解剖结构。社会性别(gender)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用来解释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认为,生理性别指生物学上染色体,激素水平,内部及外部性别器官的差异;社会性别指在特定社会或文化中人们所体现的阳刚或阴柔的特征。社会性别所建构的性别类别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生理性别是自然属性,社会性别是社会属性。生理性别具体指男性和女性,而社会性别具体指阳刚和阴柔。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别角色指不同文化赋予不同生理性别人群的特征和行为。意思就是说,在任何文化中“真正的男性”应该具备男性生理性别和不同文化限定的男性的特征和行为,而“真正的女性”应该具备女性生理性别和女性特征。
因此,在任何文化中,生理性别的含义都是相同的,但是生理性别所代表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因个体而异。总而言之,“真正的男性”=男性生理性别+男性的社会角色,“真正的女性”=女性生理性别+女性的社会角色。
正如上文所说,生理性别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时所具有的不可选择的生物特征,而社会性别社会所赋予或限定的基于生理属性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都与取向和选择无关。然而有一部分人可能对上述由文化所限定的不同角色的不同社会角色感到不适,这种感觉可能从幼年、少年或成年时期开始,被称作性别认同障碍。这种感觉随着对自身生理性别的不适或对其性别所应有的社会属性不适,其性别认同障碍感会越发强烈。
通过现代医疗技术生理性别可以后天改变,不过这种现象不多见。而改变社会性别角色的方式有很多,社会性别角色的改变在现今社会较常见,在舞台上被称作“反串”表演。
3.社会性别的研究方向
过去,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社会性别与语言使用特征之间的关系,而如今更倾向于关注说话者怎样使用可利用的语言资源,比如通过运用声音来构建社会性别。
三、反串艺术中声音的运用
1.反串艺术
反串艺术是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形式,也是当今艺术圈内较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者有男扮女者,也有女扮男者。其实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传统戏剧表演,如莎士比亚戏剧和京剧。现今,在娱乐圈中舞台上反串表演常常通过声音来表现与艺人生理性别相反的社会性别。
2.音高
(1) 语言器官
男性的声道较长,喉咙较大,所以男性的声音更低沉,因为男性的声带振动的频率较女性低。男性声音的平均频率是80-200赫兹,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120-140赫兹之间。声音频率由物理条件所决定,如声道的形状和长度。所以男性和女性说话音高不同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声道就如同喇叭,有多种演奏方式,声音也是如此,所以人们说话时可以在一定声音范围内有多种音高。
(2) Ohara关于男性和女性不同音高的实验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Ohara记录了同样的说话者用日语和英语的自然对话和语句阅读。研究发现女性实验者用日语时音高较使用英语时高,而男性的音高在用两种语言时相同。一个男性的音高有多低和一个女性的音高有多高很大程度上是可变的可选的(Florian Coulmas, 2010)。 Ohara的实验表明音高和社会规约和社会文化有关,在不同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变化自身的音高,女性的语言器官比男性生来就具有优势。
(3) 声音在传统和现代表演中的运用
1)传统表演中的反串艺术
杰出的歌手可以轻松驾驭自己的声音,频率变换自如,他们的表演是不断学习和练习的结果。如京剧中的头音,希腊职业哀悼者。这种情况可归因于文化传统差异。男性在舞台上扮演女性角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莎剧中也很普遍。这一现象不仅是出现在西方,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如京剧,许多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演员扮演。
2)现代表演中的反串艺术
反串艺人是指穿着异性的服装以进行舞台表演,或唱歌或舞蹈。有男扮女者,也有女扮男者。在中国,李玉刚是当今最有名的男反串艺人之一,他的表演《新贵妃醉酒》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异装癖超级男孩刘著由于其美貌、才华和气质,近期其关注率猛增,他有漂亮的外表和女性的声音。叶紫涵由于其出色的反串表演被誉为“一朵奇葩”,他从幼年便开始表现得像个女孩子,妈妈也从小拿他当女儿抚养,长大后竟出落成“美女”,在他的表演中评委会都分辨不出他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李宇春是国内常以中性打扮出镜的人气艺人,个性阳光帅气,她以其中性风格引领青年时尚。这些艺人尤其是反串艺人通过控制其声音来实现其所演绎的角色,表现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社会性别角色特征。
四、声音构建身份原因探究
从古往今来的反串表演现象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难性反串艺人多于女性反串艺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不同族群中有所不同。现代女性在社会上逐渐开始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提高,收到更多关注,在很多领域中,她们的角色开始被重视。如世界各国的航天领域,在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男性依然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压力较大。有些男性希冀在舞台上扮演平时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女性角色。除了包装外表,艺人通过变换声音来吸引现代审美疲劳度观众,来匹配他们所想表现的社会性别角色在舞台上的装扮,以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听觉效果。
虽然不同生理性别的人群在使用语言时,有明显的差别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使用语言和声音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归因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Florian Coulmas. 2010. Socio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Speakers’ Choice.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O’Halloran, K. L. 201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Ken Hyland and Brian Paltridge (ed) Continuum Compan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国外语》第一期,24-30页.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研究语言的新视角,其研究对象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同其他资源的结合。声音作为语言的基本自然属性,对说话者身份的构建起重要作用。不同于选择措辞,说话者通过对自己声音的变换掌控来表现其所期待的社会身份属性。尤其在反串艺术中,反串艺人在表演中通过变换声音来表现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社会性别,来构建其所演绎的人物身份。
关键词:声音;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多模态语篇分析
一、引言
随着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语篇分析已经不仅限于从研究语言本身,语篇意义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语言因素所展现的,如:音调,声音,手势,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等,以及一些非生理因素,如:音响设备,网络,实验,环境等。由此,人们之间的交际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讲话,看写作,摸盲字,而是多种感官同时进行。这种形式的交际语篇即多模态语篇(张德禄,2009)。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上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拓展,是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其研究对象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语言同其他资源的结合,包括:形象,科学符号,姿势,行为,音乐,声音等(O’Halloran,2011)。多模态语篇分析结合各种感官形态,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动觉在多模态文本,语篇和事件中的应用,被称为多模态现象(O’Halloran,2011)。
现今的语篇分析大部分还都只局限于语言本身的分析,人们更重视语言系统及句法结构与不同文化和认知的关系,而语言在形象、声音、颜色、动画等形式上的意义却经常被忽略,导致语篇分析不够全面详尽。多模态语篇分析与上世纪90年代发源于西方国家,致力于语篇的综合分析,然而其在中国仍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相关专业书籍,仅有少量相关论文发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应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
二、性别研究
1.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借用语言学的语法术语,按语法术语解释其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阳性、阴性、中性等各类不同语言的词汇。人类学借用社会性别这一词汇来讨论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在社会上通常认为性别角色是不同生理性别的自然结果。而在跨文化研究中认为生理性别是人类的普世条件,而社会性别的角色因文化不同而异。
社会性别研究早已超脱女性研究,并和各大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性别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问题,其在各种领域如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的认识论都对此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2.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区别
生理性别(sex)是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指男女的自然性别,是用生物标准来确定的男性和女性,这种生物标准包括生理结构和解剖结构。社会性别(gender)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用来解释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认为,生理性别指生物学上染色体,激素水平,内部及外部性别器官的差异;社会性别指在特定社会或文化中人们所体现的阳刚或阴柔的特征。社会性别所建构的性别类别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生理性别是自然属性,社会性别是社会属性。生理性别具体指男性和女性,而社会性别具体指阳刚和阴柔。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别角色指不同文化赋予不同生理性别人群的特征和行为。意思就是说,在任何文化中“真正的男性”应该具备男性生理性别和不同文化限定的男性的特征和行为,而“真正的女性”应该具备女性生理性别和女性特征。
因此,在任何文化中,生理性别的含义都是相同的,但是生理性别所代表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因个体而异。总而言之,“真正的男性”=男性生理性别+男性的社会角色,“真正的女性”=女性生理性别+女性的社会角色。
正如上文所说,生理性别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时所具有的不可选择的生物特征,而社会性别社会所赋予或限定的基于生理属性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点。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都与取向和选择无关。然而有一部分人可能对上述由文化所限定的不同角色的不同社会角色感到不适,这种感觉可能从幼年、少年或成年时期开始,被称作性别认同障碍。这种感觉随着对自身生理性别的不适或对其性别所应有的社会属性不适,其性别认同障碍感会越发强烈。
通过现代医疗技术生理性别可以后天改变,不过这种现象不多见。而改变社会性别角色的方式有很多,社会性别角色的改变在现今社会较常见,在舞台上被称作“反串”表演。
3.社会性别的研究方向
过去,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社会性别与语言使用特征之间的关系,而如今更倾向于关注说话者怎样使用可利用的语言资源,比如通过运用声音来构建社会性别。
三、反串艺术中声音的运用
1.反串艺术
反串艺术是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形式,也是当今艺术圈内较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者有男扮女者,也有女扮男者。其实这种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传统戏剧表演,如莎士比亚戏剧和京剧。现今,在娱乐圈中舞台上反串表演常常通过声音来表现与艺人生理性别相反的社会性别。
2.音高
(1) 语言器官
男性的声道较长,喉咙较大,所以男性的声音更低沉,因为男性的声带振动的频率较女性低。男性声音的平均频率是80-200赫兹,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120-140赫兹之间。声音频率由物理条件所决定,如声道的形状和长度。所以男性和女性说话音高不同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声道就如同喇叭,有多种演奏方式,声音也是如此,所以人们说话时可以在一定声音范围内有多种音高。
(2) Ohara关于男性和女性不同音高的实验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Ohara记录了同样的说话者用日语和英语的自然对话和语句阅读。研究发现女性实验者用日语时音高较使用英语时高,而男性的音高在用两种语言时相同。一个男性的音高有多低和一个女性的音高有多高很大程度上是可变的可选的(Florian Coulmas, 2010)。 Ohara的实验表明音高和社会规约和社会文化有关,在不同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变化自身的音高,女性的语言器官比男性生来就具有优势。
(3) 声音在传统和现代表演中的运用
1)传统表演中的反串艺术
杰出的歌手可以轻松驾驭自己的声音,频率变换自如,他们的表演是不断学习和练习的结果。如京剧中的头音,希腊职业哀悼者。这种情况可归因于文化传统差异。男性在舞台上扮演女性角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莎剧中也很普遍。这一现象不仅是出现在西方,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如京剧,许多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演员扮演。
2)现代表演中的反串艺术
反串艺人是指穿着异性的服装以进行舞台表演,或唱歌或舞蹈。有男扮女者,也有女扮男者。在中国,李玉刚是当今最有名的男反串艺人之一,他的表演《新贵妃醉酒》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异装癖超级男孩刘著由于其美貌、才华和气质,近期其关注率猛增,他有漂亮的外表和女性的声音。叶紫涵由于其出色的反串表演被誉为“一朵奇葩”,他从幼年便开始表现得像个女孩子,妈妈也从小拿他当女儿抚养,长大后竟出落成“美女”,在他的表演中评委会都分辨不出他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李宇春是国内常以中性打扮出镜的人气艺人,个性阳光帅气,她以其中性风格引领青年时尚。这些艺人尤其是反串艺人通过控制其声音来实现其所演绎的角色,表现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社会性别角色特征。
四、声音构建身份原因探究
从古往今来的反串表演现象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难性反串艺人多于女性反串艺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不同族群中有所不同。现代女性在社会上逐渐开始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提高,收到更多关注,在很多领域中,她们的角色开始被重视。如世界各国的航天领域,在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男性依然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压力较大。有些男性希冀在舞台上扮演平时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女性角色。除了包装外表,艺人通过变换声音来吸引现代审美疲劳度观众,来匹配他们所想表现的社会性别角色在舞台上的装扮,以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听觉效果。
虽然不同生理性别的人群在使用语言时,有明显的差别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们使用语言和声音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归因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Florian Coulmas. 2010. Socio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Speakers’ Choice.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O’Halloran, K. L. 201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Ken Hyland and Brian Paltridge (ed) Continuum Compan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 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国外语》第一期,24-30页.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