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印度改革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相互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谁将会超越谁”
  
  1月13日至15日,印度总理辛格三天访华,成为新一年外交一大盛事。由于这是印度政府首脑五年来首次访华,舆论关注更偏重中印关系的变化和提升,但我们仍然认为,此次辛格中国之行,应当成为中国业界人士思考并学习印度经验的契机。
  需知,当前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人瞩目。在過去五年,印度年均GDP增长达到了8.5%,不久将突破10%。中印两国同为人口大国和新兴转轨经济体,两国改革初始状态颇有相似之处。经多年改革,印度既取得了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改革难题。目前,每提及印度,国人心理上仍暗存优越感;虽也有少数识者大谈中印比较,疾言印度优势,却很少引起广泛、真切的共鸣。实事求是地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深的遗憾。目前,国际上公认“龙象共舞”图景即将成真,我们更感到这种遗憾格外深重。
  近两年来,笔者几次在新德里和北京与印度高层经济官员交流畅谈,此次亦细读了辛格访华的翔实报道,深切感受到印度改革领导人对中国的学习愿望之强烈、认同赞赏之真诚。用一些中国观察者的话说,印度的领导人“很虚心”。而这种态度,主要基于他们迫切的发展愿望和超常的学习精神与学习能力。应当看到,印度改革领袖们均受过良好教育,有丰富的国际阅历,能说流利英文。他们之所以能够心悦诚服地学习中国,贵在自知、自强和自信。邻国之间,特别是相邻的大国之间,察短易而取长难,印度领导人的学习态度,本身就值得中国人学习。
  长期以来,印度人民以其政治民主制度自豪,乐于向外界展示其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自我定位。而中国有些论者认为,印度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增长速度略弱于中国,国内社会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远较中国为甚,吏治腐败也相当普遍,因此,民主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并无实质性推动作用,更不应将此制度视为彼之长项。其实,正是有赖于民主制度,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复杂国家的力量才得以凝聚在一起。民主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只是最不坏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印度仰赖这样一种制度,得以通过事前的充分协商和社会各集团的利益诉求,使社会矛盾适度释放,而不至于因长期积累酿成不可收拾的大动荡。民主制度,应视为印度长期发展的可靠制度保证。
  在世界上各种民主制度中,印度民主制度甚至不是最完善的一种,其起始更与种种“外生变量”相关,徒显实施中的局限性。印度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目前正在创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有很大差别。但是,民主制度有基本共性,其核心价值有普适意义;而且,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相当“昂贵”的制度。战后几十年来,印度历经艰辛,已经成功地建立并维持发展了民主政治框架,较早支付了制度创建代价。这个基本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这位邻居格外看重。
  民主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曾多年结合,产生了全球知名的印度式经济模式,其特点是低效率与政府管制无处不在。但今天的印度已经脱离旧有窠臼。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印度经济已经逐步从政府管制中松绑,自由市场体制渐次勃兴。更令人称羡之处,是印度私营企业实力蔚然可观。由于印度向来保护私有财产权,并拥有在发展经济体中较完备的法治体系,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印度私营企业亦有不菲成就;随着管制逐步解除,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纵观世界,印度已经涌现出以TATA集团为代表的几十家超大型私有企业,足以与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等量齐观;米塔尔集团更迁址伦敦,成功完成钢铁业界最大收购案,成为业界全球逐鹿的“头马”。在印度国内,在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生机勃勃的创新型私有企业,正逐步获得全球竞争力,在产业链条上攀升的水平明显超过中国同行。到目前,印度私有企业产值已经超过GDP的60%,其整体成长与中国相较,更具主流地位与国际竞争力,也更具可持续性。许多学者已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进而认为印度私营企业的成长折射了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积极面,显示了一种非投入驱动型、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增长形态。这些分析看法,值得我们深刻领会。
  当前,众多国际观察家在进行“龙象比较”,多数看法仍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评价偏高。这或许是事实,但至多只是事实的重要方面。中国人仍需要反省,可以向邻人印度学到什么?为了中国自己,也因为中印间必须携手共进。阿玛蒂亚森说过:“只从竞争角度看待中印两国,是把全球性的沟通与理解的实践沦为一场赛马,事实上也不是这样。”他还说:“人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相互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谁将会超越谁。”展望未来,“龙象共舞”的前提应是彼此有“真正的相知”(辛格语),我们深以为然。
  
  (本文刊于1月21日出版的2008年第2期《财经》杂志)
其他文献
印尼前总统,2008年1月27日在雅加达去世,终年86岁    听闻前总统苏哈托死讯后几分钟,马可,雅加达城的一个民兵头目,身着迷彩服,冲到苏哈托家中,保卫后者位于岑大拿街的住所。“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死了,我就像失去了亲人。他是我们组织的保护人。”他说。  300多名民兵,加上印尼特种部队(Kopassus)的一些士兵,在岑大拿街上列队,向这位“家长”表示最后的敬意。苏哈托是1月27日下午1时
期刊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过低、负利率长期存在,是中国经济中不正常的严峻现实,必须加以正视,改革调整    虽然时近年终的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引来国际舆论颇多首肯之声,我们还是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听到冷峻而坚决的部署:“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当承认,这是令人欣慰的正确决策。  中国经济究竟是过热还是偏快?目前的通胀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实质性的?不同的看法可以继续争论下去;但历
期刊
美国次贷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A股不稳定及QDII变数,是H股最大的几种不确定性所在    经过8月中到10月底的疯狂上涨,11月H股终于随着外围市场波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在一个月内,H股指数下跌15%,红筹股指数下跌10%。   未来一段时间,H股走势仍然有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是否会进一步恶化,现在仍然未有定论。   虽然美国股票市场因为对联储12月再次减
期刊
随着监管风险加大,互联网创业者的黄金时代行将过去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面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向北1500米,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接入公司瀛海威的办公室,中国第一代网民的记忆从此开始。随后的1997年,中国出现了一批后来大名鼎鼎的网站——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的前身)、chinabyte、搜狐。   11年过去,中国的互
期刊
近期公布的年度经济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4%,这已是中国经济增速连续第五年达到或超过10%。  同时,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远超2007年初确定的目标3%。  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引发了种种忧虑。200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任务定位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基调
期刊
(UB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财经》杂志 [2007-11-24]     亚洲股价已经很贵,中国内地及香港股市难再大涨,亚洲企业利润已进入成熟期——此轮下跌后,未来或有更大幅下行    最近数周,次贷危机再度引发动荡,全球投资者的恐惧心理令市场持续下跌。8月曾经有过一轮类似的神经紧张。但亚洲市场在其后的两个月里持续走高,除了台湾地区、泰国和日本,其余各国(地区)的指数都在2007年10月达到历史高
期刊
手机电视标准乱象的实质症结,是公共权力部门化、垄断化    在纷繁的当代中国经济活动中,手机电视标准进入国家测评,本是一桩专业性很强、关注度较低的事件。然而,在国家测评大考前夕的11月9日,本当“应考”的广电系统相关机构突然宣布不参加此次测评;至原定测评日11月14日当天,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发出紧急通知,继续推行自己选定的行业标准(CMMB标准)第四部分。“国标”受阻、“行标”挺进以如此显著且
期刊
升值能否降低外贸顺差?根据中国的经验,名义汇率自2005年来升值10%后并没有导致顺差下降,相反,顺差继续大幅扩大,达GDP的9%。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美元同期在贬值,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太少。这似乎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也与日本过去30年的经验相违背——日元大幅升值并未消除日本外贸顺差,也没有削弱日本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短期内对中国出口及进口的影响并不确定。中
期刊
面对今年以来的跌幅,市场并未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因而投资者信心愈加受挫    牛市的回调整理,还是熊市的征兆?今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惊心动魄的反转,正在加重投资者心目中的疑问。   在上证指数10月12日创出6124点的历史高位之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沪深两市一路下行,11月22日跌破5000点大关;截至11月23日收盘,两市跌幅已经超过18%。  更让投资者手足无措的是,面对这轮跌幅,市场
期刊
明年的主题包括经济增长、通货再膨胀、盈利正常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消费升级    在过去12个月和三年里,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 China)超过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EM)的幅度分别达到88%和170%,且其自2005年初以来已产生307%的总回报。   从市值角度看,截至2007年11月5日,中国飙升的股市已为其创造出一连串世界级的“超级明星”企业。在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