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但如果千篇一律,也会让人厌腻,正如祥林嫂讲述“我的阿毛”的故事,开始人们还觉得新鲜,但听多以后也就不感兴趣了。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灵活多变地设计导语,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他人的经验,总结了八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此提出,目的是抛砖引玉。
  
  一、 作者介绍导入法
  
  作者与作品,息息相关,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在特定背景之下写出的文章,我们不妨把作者介绍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头语。如我们可从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施舍的面粉入手介绍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导入《荷塘月色》,这对加深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情感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 背景介绍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但许多教师都是在导入新课以后才介绍写作背景的。其实不必千篇一律,有时我们可以出乎意料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入新课。如我们在教学《药》时,可以这样做开场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症的‘药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用他的神笔,形象地开出了一副‘药方’: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请大家打开课文《药》……”
  
  三、 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用准确精练的语言,直接点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的教学,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趣和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 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温故的本身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再与新课结合,让知识得到加深与升华,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回忆什么是游记及它的分类入手,思考曾经学过哪些游记体的文章,与它的分类对号入座,以此引出《雨中登泰山》这个题目,此可谓“温故而知新”。在教《醉翁亭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回味《小石潭记》入手,领悟古代游记的特点。在教《范进中举》时,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引出课题。
  
  五、 导游式导入法
  
  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引出所教篇目。例如,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天山景物长卷”就被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可想而知,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六、 歌声导入法
  
  《阿里山的姑娘》是学生最熟悉的台湾歌曲,优美的旋律总会激起学生对阿里山的遐思与神往,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出《阿里山纪行》,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唤起他们对宝岛台湾的热爱。
  
  七、 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穿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并请了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来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产生了急于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八、 悬念导入法
  
  导出新课前,先设计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韵味无穷。学习《死海不死》,我如此设计,我问:“哪位同学不会游泳?”有的学生不知所然地迟疑着举起了手。我又问:“敢不敢下水?”学生摇头。于是,我很轻松地告诉他们,我可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里,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绝不会有危险。学生们忙问:“哪儿呀?”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死海”。然后,我再问:“你们知道那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吗”在学生疑惑之际,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这时,他们已兴趣盎然,答案找得既快又准。
  此外,还有解题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名言警句导入法等,举不胜举。
  总之,导语的设计不一而足,不应拘泥于格式,而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牵强,更不可故弄玄虚,要本着开发学生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扩大知识面的教学目的而设计。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针对北京奥运中心曲棍球训练场改扩建工程之一的室内防水工程.介绍了工程所用反应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FJS)的性能.并对工程主要防水施工工艺及相关防水构造设计作了详细介绍。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
介绍了由无机防水粉料与土工布材料经针刺复合而成的防水毯的性能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其在屋面防水翻修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方法。
介绍了水泥基渗透型非结晶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几种应用形式及其在防水工程中的综合应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还应导入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