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关键词】语文 课堂 仁义礼智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引导学生努力践行“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学核心文化也就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必然追求。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践行“仁义礼智信” 这一儒学核心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 让“仁”的清泉在心田里徜徉
何谓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也就是说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仁”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爱文本、爱文本的作者、爱文本中的形象。语文课本引用了很多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要向我们表达的也就是爱的思想。要想让心灵沉浸于文字中,就只有对文本充满爱;要想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要想能理解文本表达的主旨,就只有对作者充满爱;要想感受到文本中形象所传达的哲思,就只有对文本中的形象充满爱。
二、 让“义”的火花在口齿间跳跃
何谓义?《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乐于在同学学习遇到苦难时站出来帮助他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奉献、懂得共赢。新课程标准要求变革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演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就必须要有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站出来,帮助、辅导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教师可以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科学搭配,也可以挑选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辅导员,在小组间,在课堂里形成一种互帮互组,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让“义”的火花在课堂上燃烧,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让“礼”的暖意在脸颊上荡漾
何谓礼?《孟子?告子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按照礼仪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知书达礼,共造和谐课堂氛围。
四、让“智”的灵光在眼眶里闪烁
何谓智?《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更是师生智慧闪光的天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抛弃死读书、读死书的机械愚昧,智慧地感悟文本,智慧地思考人生,智慧地表达感悟。因为,智慧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为智慧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五、让“信”的意念在脑海中流淌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信”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尊重;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信”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前人精神财富的敬畏。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叙事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历史往昔当作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的举止,修正自己的言行;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描写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自然万物当作一位老师,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启自己的智慧;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议论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哲思警句当作一支火炬,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照亮自己的前程。我们学习的文本,无一不是先贤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大餐。面对这样的饕餮盛宴,我们怎能不俯首帖耳,我们怎能不顶礼膜拜?
当然,“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学核心文化,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践行这些儒学核心文化,就必须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作者单位:海门市麒麟中学)
编辑/张俊英
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关键词】语文 课堂 仁义礼智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提出的要求之一。因此,引导学生努力践行“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学核心文化也就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必然追求。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践行“仁义礼智信” 这一儒学核心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 让“仁”的清泉在心田里徜徉
何谓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也就是说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仁”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爱文本、爱文本的作者、爱文本中的形象。语文课本引用了很多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篇目要向我们表达的也就是爱的思想。要想让心灵沉浸于文字中,就只有对文本充满爱;要想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要想能理解文本表达的主旨,就只有对作者充满爱;要想感受到文本中形象所传达的哲思,就只有对文本中的形象充满爱。
二、 让“义”的火花在口齿间跳跃
何谓义?《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乐于在同学学习遇到苦难时站出来帮助他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义”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奉献、懂得共赢。新课程标准要求变革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演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身就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就必须要有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站出来,帮助、辅导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教师可以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科学搭配,也可以挑选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辅导员,在小组间,在课堂里形成一种互帮互组,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让“义”的火花在课堂上燃烧,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 让“礼”的暖意在脸颊上荡漾
何谓礼?《孟子?告子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按照礼仪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礼”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知书达礼,共造和谐课堂氛围。
四、让“智”的灵光在眼眶里闪烁
何谓智?《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智慧、运用智慧;在语文课堂中践行“智”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慧心得到醒悟、智力能够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更是师生智慧闪光的天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要教会学生抛弃死读书、读死书的机械愚昧,智慧地感悟文本,智慧地思考人生,智慧地表达感悟。因为,智慧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为智慧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五、让“信”的意念在脑海中流淌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信”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尊重;在语文课堂中践行“信”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前人精神财富的敬畏。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叙事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历史往昔当作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的举止,修正自己的言行;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描写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自然万物当作一位老师,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启自己的智慧;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感悟议论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哲思警句当作一支火炬,来点燃自己的激情,照亮自己的前程。我们学习的文本,无一不是先贤们呕心沥血的精神大餐。面对这样的饕餮盛宴,我们怎能不俯首帖耳,我们怎能不顶礼膜拜?
当然,“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学核心文化,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践行这些儒学核心文化,就必须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作者单位:海门市麒麟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