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速发展的数学科学,其用性日益明显。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繁杂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其基本的技能,才能使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并把学过的知识运用生产和科技领域,要做到这点,必须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
【关键词】智力开发 发散性 解题思路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意大利数学家皮亚杰智力思维的标准,认为儿童7~12岁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或多或少地会凭借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逻辑关系的思维潜质,就是具体运算思维,尽管他们有简单的关系逻辑思维,但他们只是想象面前现场的画面,根据表面进行思维判断,还不能处理那些不直接在他面前或事先没有经历过的可能发生的事物。到了10~14岁处在命题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的智力活动,不再仅限于他看到眼前事物。由此看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形象的具体思维逐渐向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但他们这种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还经常需要一些表面感性的材料作为支持。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教师没有把抽象化的教材以儿童易于接受的形象化的思维结合起来,只是“一遍一遍地讲解”,大量练习不经选择的题目,割断了認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又不能发展儿童的智力。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数学素质至关重要。数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教材的改革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破旧立新,提倡“发现法”“启发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搬弄,操作,自己发现概念,法则和定律,强调发展儿童的直觉思维和设计等创造力。在课堂教学外还应进行数学课外活动,举办小型的数学竞赛,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
一、沟通知识内在的联系,开拓学生解题的各种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利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小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并通过解题加深对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注意了沟通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在纵的方面,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在横的方面,如数与形的联系,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量与计量和计算之间的联系等。如在复习圆柱体体积的问题时,应该揭示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看到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柱体体积公式是由长方体的体积推导而来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而来,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二、拓宽思路,一题多解
1.计划修一条20千米的水渠,已经完成了15千米,完成了百分之几?
15÷20=3/4=75%
2.计划修一条20千米的水渠,已经完成了 75%,完成了多少千米?
20×75%=15(千米)
3.计划修一条20千米的水渠,已经完成了75%,还有多少千米没完成?
20×(1-75%)=5(千米)
4.计划修一条水渠,已经完成了15千米,占全长的75%,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15÷75%=20(千米)
5.计划修一条水渠,已经完成了75%,还有5千米没有完成,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5÷(1-75%)=20(千米)
这种一题多问多解的方法,可使小学生将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思维就更加灵活,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利用不同的认知角度进行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智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途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讲分数应用题时,用这样的训练题:
一块布270米,用总数的5/9做了70套服装,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同样的服装?
我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学生思考一下,举手回答。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联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智力。
另外,我国与国外有一些古代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美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牛吃草”问题,又叫“牛顿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趣味,又能学到巧妙的解题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关键词】智力开发 发散性 解题思路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意大利数学家皮亚杰智力思维的标准,认为儿童7~12岁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或多或少地会凭借具体的物品,进行分类逻辑关系的思维潜质,就是具体运算思维,尽管他们有简单的关系逻辑思维,但他们只是想象面前现场的画面,根据表面进行思维判断,还不能处理那些不直接在他面前或事先没有经历过的可能发生的事物。到了10~14岁处在命题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的智力活动,不再仅限于他看到眼前事物。由此看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形象的具体思维逐渐向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但他们这种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还经常需要一些表面感性的材料作为支持。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教师没有把抽象化的教材以儿童易于接受的形象化的思维结合起来,只是“一遍一遍地讲解”,大量练习不经选择的题目,割断了認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又不能发展儿童的智力。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数学素质至关重要。数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教材的改革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破旧立新,提倡“发现法”“启发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搬弄,操作,自己发现概念,法则和定律,强调发展儿童的直觉思维和设计等创造力。在课堂教学外还应进行数学课外活动,举办小型的数学竞赛,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
一、沟通知识内在的联系,开拓学生解题的各种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利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小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并通过解题加深对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注意了沟通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在纵的方面,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在横的方面,如数与形的联系,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之间的联系,量与计量和计算之间的联系等。如在复习圆柱体体积的问题时,应该揭示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看到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柱体体积公式是由长方体的体积推导而来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而来,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二、拓宽思路,一题多解
1.计划修一条20千米的水渠,已经完成了15千米,完成了百分之几?
15÷20=3/4=75%
2.计划修一条20千米的水渠,已经完成了 75%,完成了多少千米?
20×75%=15(千米)
3.计划修一条20千米的水渠,已经完成了75%,还有多少千米没完成?
20×(1-75%)=5(千米)
4.计划修一条水渠,已经完成了15千米,占全长的75%,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15÷75%=20(千米)
5.计划修一条水渠,已经完成了75%,还有5千米没有完成,这条水渠全长多少千米?
5÷(1-75%)=20(千米)
这种一题多问多解的方法,可使小学生将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思维就更加灵活,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利用不同的认知角度进行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智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途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讲分数应用题时,用这样的训练题:
一块布270米,用总数的5/9做了70套服装,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同样的服装?
我启发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学生思考一下,举手回答。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联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智力。
另外,我国与国外有一些古代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美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牛吃草”问题,又叫“牛顿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趣味,又能学到巧妙的解题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