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作为一类特殊的遗产类别,而在中国有很多散落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这些村落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等等原因而完好的保留。本文文化景观為视角,以沧源翁丁的佤族村落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期望为更好的指导现实背景下众多此类的民族村落保护与更新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翁丁佤族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最简单的方法是从与其相对的"自然景观"对比理解,这里的"自然景观"是指未受到人类文明影响人类活动干涉的纯粹的自然景观,当然现在这样纯粹的自然已经非常少见,反之,大部分受人类活动干涉的景观便属于文化景观范畴。
(二)民族村落文化景观
少数民族村落多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相对隔绝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极具民族持色的文化呈现,直接反应在村落的相地选址,村落格局,建筑样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及服饰乐器等当中。因此,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属于带有明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
二、翁丁佤族文化景观
(一)环境景观
佤族的村落不但周围植物资源丰富,有榕树林竹林环绕,村落内部也遍植花草树木,与佤族传统民居相应成趣,形成了植物与建筑协调共生的群体环境,体现了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翁丁寨内树木繁茂,有果树、遮荫树、材用树等,村内还有芭蕉芋和红薯叶可做饲料喂养牲畜。佤族寨子周边古格树环抱因此,佤族人认为榕树是保护村落的"守护者",并把榕树视为神树。村寨的神树林里必须要有榕树"护寨"才行。
(二)公共建筑景观
1.木鼓房
佤语称为“涅克罗”是佤族剽牛祭祀后跳木鼓房舞,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现存翁丁新建木鼓房,屋顶是用茅草铺盖而成的,檐口较高,四周是用栅栏围成的简易围墙,房内放着两只大木鼓。
2.梅依吉祭祀房
是在寨边神林中建盖用以祭供山河之神"梅依吉"的。翁丁祭祀房草木结构或草竹结构的茅草房,不设围墙,有两间,一间作为烧制供神之物,另一间专作供神用。
3.撒拉房
撒拉房结构比较简单,屋顶是用茅草铺盖而成,不设围墙,通风性能好。四根柱子之间分别放着四根木板条,为板凳之用,作为村民休息聊天的场所。
(三)传统民族服饰
佤族妇女服饰:佤族尚黑,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款式:斜襟圆领长袖短上衣,这种款式的衣服一般是老年和中年妇女穿。圆领中袖套头衫,这种款式青年妇女喜穿,属现代装。
裙子,佤族称为“代”。共有两种款式:一种是长的、一种是短的,老年妇女多以黑色为主,青年妇女则用各色毛线编织不同的色块。穿时花纹部份在下面,把裙头从右到左紧紧系于腰间,再用布条扎紧,布条上有饰物。
佤族男子服饰:翁丁佤族男子过去上穿黑色或藏青色圆领斜襟长袖衫和立领对襟长袖衫,下着黑色大档裤。腰饰和首饰:翁丁佤族男女过去和现在都用布带系腰,喜背筒帕。佤族妇女喜戴银首饰,如银耳环、银胸牌和银手镯等。
(四)生活景观
在民族村落中,生活习俗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中形成的。生活习俗是最能体现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要素,是指村落居民在漫长的与自然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民族语言,居住习惯,婚礼,葬礼,节庆等。
1.建房过程景观
建新房仪式:主人家杀一只鸡,由"召磨"吃鸡头,寨子头人吃鸡腿。然后看鸡卦判断吉凶,若为凶,则再杀鸡,念词,求保佑,求吉祥。若多次看卦,卦象为凶,则另选吉日建房。
进新房仪式。准备1头肥猪,还有米、茶叶、蜡烛、草片、三脚架等。进新房前预先请老人守在新房中。主持仪式,仪式完毕,户主才可进入新房。进新房的当天杀猪,念词,大家一起吃饭。进新房后若房屋修建未完善,第二天不能继续修建,要休息,第三天才能开始修建,这样做是为了让一切事情都顺顺利利。
2.婚姻过程景观
自古,佤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梳头婚恋习俗是佤族独有的特色习俗。寨中的撒拉房(公房)是晚上姑娘、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地方。相恋的姑娘伙子觉得时机成熟,伙子父母找信得过的男子去说亲,若姑娘家父母同意,则两家从此开始往来。此后,煮一只全鸡和糯米饭,带上鸡和糯米饭,外加茶叶、一台芭蕉到姑娘家,姑娘家就请姑娘的舅舅、亲戚来一起吃饭,说明此事。之后,双方选定最合适的日子定婚。定婚后,伙子家开始忙碌,准备彩礼。结婚第一天,新郎在新娘家住上一晚上,新娘家下厨做饭、招待客人的事情由新郎家安排自己的人手去做。新郎家还带去一头大肥猪在新娘家杀,用来招待新娘家的客人,同时让老人念词。第二天吃过中午饭,新郎家把新娘接回到自己家中。接新娘回去的路上要吹葫芦空、敲错锡,新郎扛1棵甘藤,身背长化而新娘则空手去,由新郎家人按扶回去。到了新郎家,新郎家又杀大肥猪,请老人念词迎接新娘,大家又吃一次中午饭。
3.丧葬过程景观
若有人去世,则先通报死者的舅舅并请人给死者的舅舅致安慰词。然后死者家属包上茶叶送给寨中老人,向老人通报。死者家属杀母鸡,准备好死者应带走的东西。死者在家中不入棺,给死者净身后用白布裹好。杀小公猪,致词神灵,告之神灵,死者己矣,不再受人管辖,而由鬼神所管。然后再杀小母猪祭。然后把死者抬到坟地。棺是死者死后临时做的。第二天,又杀小母猪,念丧葬词,称"司嘻尼阿",其意是让死者走得好,不要有所牵挂。
4.剽牛砍牛过程景观
佤族崇拜牛,把牺牲牛作为至高无上的礼仪,因此便产生了剽牛习俗。佤族的剽牛典礼庄严而隆重,典礼仪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开始念诵祝酒辞,为丰收祈祷,为健康祝福。老人念完祝酒辞,滴下最后的几滴酒慢慢退去。一个剽牛手提起标枪向牛走去,看准了部位,用力桶刺,将枪插入牛身上,牛倒下时,围观的寨民欢声雷动,为吉样喜庆,为成功欢呼。
5.拉木鼓过程景观
木鼓是化族文化的典型象征,佤族木鼓文化内容丰富,特色浓郁,源远流长,它在佤族文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和主导发展的作用。木鼓刚开始出现时,其功用是为了壮胆,镇害除邪。"木鼓"佤语称"克罗",每年的木鼓祭祀活动始于拉木鼓,每年拉木鼓都要由头人主持全寨人来推选"主祭户",确定后,仪式首先由魔巴杀鸡占卦选定吉日后,由头人、魔巴带着男青壮年修拉木鼓的新路,选定木鼓树。隔天砍树时,在神树前献上贡品,鸣枪,射彎,紅跑树鬼,由魔巴杀鸡,边念祈祷词,念完祈祷词后,挥斧砍三下,然后大家轮流将大树砍倒。再砍下两米多长的一段树身,两端凿两个鼓耳,拴上四根藤索,全寨男女老少一起拉木鼓。祭祀仪式结束后,众人将木鼓拉进寨内放在木鼓房旁的场地上,用斧头劈去树皮,把木鼓放在两棵树条上。之后便进行凿木鼓,在此期间,每天要杀鸡祭拜。木鼓雕凿完工后,敲击木鼓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木鼓安放仪式。
三、结论
自然环境是民族村落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翁丁村"山一一田一一聚落"构成了人地和谐的文化景观。翁丁村的外部环境景观主要包括了山林、田地等,对于山林环境,要划定山林保护区,保护其原始的地形地势,禁止开山采石等破坏性活动;对于聚落环境的保护,要严格控制村民向河流中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对于水源地更是要加强周边环境的整治。通过对翁丁村山体、田地、植被等原有自然秩序为主导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翁丁佤族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最简单的方法是从与其相对的"自然景观"对比理解,这里的"自然景观"是指未受到人类文明影响人类活动干涉的纯粹的自然景观,当然现在这样纯粹的自然已经非常少见,反之,大部分受人类活动干涉的景观便属于文化景观范畴。
(二)民族村落文化景观
少数民族村落多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相对隔绝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极具民族持色的文化呈现,直接反应在村落的相地选址,村落格局,建筑样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祭祀活动及服饰乐器等当中。因此,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属于带有明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
二、翁丁佤族文化景观
(一)环境景观
佤族的村落不但周围植物资源丰富,有榕树林竹林环绕,村落内部也遍植花草树木,与佤族传统民居相应成趣,形成了植物与建筑协调共生的群体环境,体现了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翁丁寨内树木繁茂,有果树、遮荫树、材用树等,村内还有芭蕉芋和红薯叶可做饲料喂养牲畜。佤族寨子周边古格树环抱因此,佤族人认为榕树是保护村落的"守护者",并把榕树视为神树。村寨的神树林里必须要有榕树"护寨"才行。
(二)公共建筑景观
1.木鼓房
佤语称为“涅克罗”是佤族剽牛祭祀后跳木鼓房舞,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现存翁丁新建木鼓房,屋顶是用茅草铺盖而成的,檐口较高,四周是用栅栏围成的简易围墙,房内放着两只大木鼓。
2.梅依吉祭祀房
是在寨边神林中建盖用以祭供山河之神"梅依吉"的。翁丁祭祀房草木结构或草竹结构的茅草房,不设围墙,有两间,一间作为烧制供神之物,另一间专作供神用。
3.撒拉房
撒拉房结构比较简单,屋顶是用茅草铺盖而成,不设围墙,通风性能好。四根柱子之间分别放着四根木板条,为板凳之用,作为村民休息聊天的场所。
(三)传统民族服饰
佤族妇女服饰:佤族尚黑,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款式:斜襟圆领长袖短上衣,这种款式的衣服一般是老年和中年妇女穿。圆领中袖套头衫,这种款式青年妇女喜穿,属现代装。
裙子,佤族称为“代”。共有两种款式:一种是长的、一种是短的,老年妇女多以黑色为主,青年妇女则用各色毛线编织不同的色块。穿时花纹部份在下面,把裙头从右到左紧紧系于腰间,再用布条扎紧,布条上有饰物。
佤族男子服饰:翁丁佤族男子过去上穿黑色或藏青色圆领斜襟长袖衫和立领对襟长袖衫,下着黑色大档裤。腰饰和首饰:翁丁佤族男女过去和现在都用布带系腰,喜背筒帕。佤族妇女喜戴银首饰,如银耳环、银胸牌和银手镯等。
(四)生活景观
在民族村落中,生活习俗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中形成的。生活习俗是最能体现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要素,是指村落居民在漫长的与自然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民族语言,居住习惯,婚礼,葬礼,节庆等。
1.建房过程景观
建新房仪式:主人家杀一只鸡,由"召磨"吃鸡头,寨子头人吃鸡腿。然后看鸡卦判断吉凶,若为凶,则再杀鸡,念词,求保佑,求吉祥。若多次看卦,卦象为凶,则另选吉日建房。
进新房仪式。准备1头肥猪,还有米、茶叶、蜡烛、草片、三脚架等。进新房前预先请老人守在新房中。主持仪式,仪式完毕,户主才可进入新房。进新房的当天杀猪,念词,大家一起吃饭。进新房后若房屋修建未完善,第二天不能继续修建,要休息,第三天才能开始修建,这样做是为了让一切事情都顺顺利利。
2.婚姻过程景观
自古,佤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梳头婚恋习俗是佤族独有的特色习俗。寨中的撒拉房(公房)是晚上姑娘、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地方。相恋的姑娘伙子觉得时机成熟,伙子父母找信得过的男子去说亲,若姑娘家父母同意,则两家从此开始往来。此后,煮一只全鸡和糯米饭,带上鸡和糯米饭,外加茶叶、一台芭蕉到姑娘家,姑娘家就请姑娘的舅舅、亲戚来一起吃饭,说明此事。之后,双方选定最合适的日子定婚。定婚后,伙子家开始忙碌,准备彩礼。结婚第一天,新郎在新娘家住上一晚上,新娘家下厨做饭、招待客人的事情由新郎家安排自己的人手去做。新郎家还带去一头大肥猪在新娘家杀,用来招待新娘家的客人,同时让老人念词。第二天吃过中午饭,新郎家把新娘接回到自己家中。接新娘回去的路上要吹葫芦空、敲错锡,新郎扛1棵甘藤,身背长化而新娘则空手去,由新郎家人按扶回去。到了新郎家,新郎家又杀大肥猪,请老人念词迎接新娘,大家又吃一次中午饭。
3.丧葬过程景观
若有人去世,则先通报死者的舅舅并请人给死者的舅舅致安慰词。然后死者家属包上茶叶送给寨中老人,向老人通报。死者家属杀母鸡,准备好死者应带走的东西。死者在家中不入棺,给死者净身后用白布裹好。杀小公猪,致词神灵,告之神灵,死者己矣,不再受人管辖,而由鬼神所管。然后再杀小母猪祭。然后把死者抬到坟地。棺是死者死后临时做的。第二天,又杀小母猪,念丧葬词,称"司嘻尼阿",其意是让死者走得好,不要有所牵挂。
4.剽牛砍牛过程景观
佤族崇拜牛,把牺牲牛作为至高无上的礼仪,因此便产生了剽牛习俗。佤族的剽牛典礼庄严而隆重,典礼仪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开始念诵祝酒辞,为丰收祈祷,为健康祝福。老人念完祝酒辞,滴下最后的几滴酒慢慢退去。一个剽牛手提起标枪向牛走去,看准了部位,用力桶刺,将枪插入牛身上,牛倒下时,围观的寨民欢声雷动,为吉样喜庆,为成功欢呼。
5.拉木鼓过程景观
木鼓是化族文化的典型象征,佤族木鼓文化内容丰富,特色浓郁,源远流长,它在佤族文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和主导发展的作用。木鼓刚开始出现时,其功用是为了壮胆,镇害除邪。"木鼓"佤语称"克罗",每年的木鼓祭祀活动始于拉木鼓,每年拉木鼓都要由头人主持全寨人来推选"主祭户",确定后,仪式首先由魔巴杀鸡占卦选定吉日后,由头人、魔巴带着男青壮年修拉木鼓的新路,选定木鼓树。隔天砍树时,在神树前献上贡品,鸣枪,射彎,紅跑树鬼,由魔巴杀鸡,边念祈祷词,念完祈祷词后,挥斧砍三下,然后大家轮流将大树砍倒。再砍下两米多长的一段树身,两端凿两个鼓耳,拴上四根藤索,全寨男女老少一起拉木鼓。祭祀仪式结束后,众人将木鼓拉进寨内放在木鼓房旁的场地上,用斧头劈去树皮,把木鼓放在两棵树条上。之后便进行凿木鼓,在此期间,每天要杀鸡祭拜。木鼓雕凿完工后,敲击木鼓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木鼓安放仪式。
三、结论
自然环境是民族村落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翁丁村"山一一田一一聚落"构成了人地和谐的文化景观。翁丁村的外部环境景观主要包括了山林、田地等,对于山林环境,要划定山林保护区,保护其原始的地形地势,禁止开山采石等破坏性活动;对于聚落环境的保护,要严格控制村民向河流中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对于水源地更是要加强周边环境的整治。通过对翁丁村山体、田地、植被等原有自然秩序为主导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