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思路与措施,有助于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实力的较量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与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而科技创新能力则是科技实力诸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等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重要基地的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也是知识产权产出的重要基地之一。知识产权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高校科研实力的一种表征。因此,高校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高校中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专利与著作权。2010年我国高校专利授权数为35098项,2011年为49436项,2012年为68971项,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1.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现今我国许多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成立了科技处(室)或科研办来负责本校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处(室)或科研办的组成人员大都没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可能对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领域并不熟悉。管理部门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的统计、科研津贴的核查、科研奖励的发放等方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往往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有意无意地选择回避。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又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高校广大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普遍忽视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及权利的市场推广,结果导致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1.2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高校知识权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国许多高校并未建立科技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发明私有化,即职务专利被科研人员个人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或未经高校许可实施了有偿转让;二是由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是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是否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的数量却与考核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科研人员对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大部分科研人员选择发表论文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众,使其丧失了作为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新颖性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又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免费被世界各国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是依法由高校享有的知识产权被无偿占有或使用,如高校教职工在办理离退休、停薪留职、辞职及调离手续时,擅自将其在原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等带离单位或私自使用、许可、转让学校的专利技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四是由于高校对专利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不少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不予申请,也不支持科研人员申请,这些成果只作为科技鉴定成果;五是由于论文的发表、掌握技术秘密的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会议、科研人员为了校外兼职收入等原因会导致技术秘密公开化。
1.3 成果转化效率低
将知识产权进行转化运用,是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但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专利成果应用性不强。一些高校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无视市场导向,忽视国内外最新技术水平的发展动向,造成研发转化与市场的严重脱节,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成果转化资金尚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三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科技成果大多被“闲置”。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许多高校重视科技成果,并以此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职称、业绩考核和激励奖酬的内容,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思路与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围绕科研的立项、科技攻关、科研成果的产生、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市场前景的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营销等过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每个环节的规定应尽可能细化,避免因相关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为激发校内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学校不仅要明确相关知识产权取得后给科研人员的奖励,还要将相关知识产权市场化后所产生的巨大收益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科研人员。如果相关高校条件较好,应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报、评估、年费和维护的费用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避免科研人员因经济拮据而被迫放弃相关权益。此外,高校应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識的宣传与培训纳入相关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科研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方面要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将知识产权纳入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高等学校管理,特别是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第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强化高校知识产权意识。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建立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制度;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把知识产权创造纳入到科研人员业绩考核中,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与岗位津贴相结合、与成果奖励申报相结合,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从制度上转变重论文轻专利的思想;第四,推进技术秘密的保护。规范科研人员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行为,对涉及高校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要进行审查和保密。对承担课题尤其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人员发表的论文建立审查制度,主要审查可专利性和技术秘密的内容,切实防止知识产权流失。
2.3 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从政府到高校都应该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应当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并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促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顺利开展,如设立专职机构或部门负责管理专利成果的实施和转化。高校应充分整合发挥学校的现有资源,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既能丰富高校科研人员科研选题,又能协助企业向高校进行技术支持与购买,让高校和企业达到共赢,都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赵芙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4(26):P205.
[2]李文江.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与保护科技进步与对策[J].2013(9):P152-155.
[3]林素仙,刘京.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2015(1):P109-112.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实力的较量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与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而科技创新能力则是科技实力诸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等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重要基地的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也是知识产权产出的重要基地之一。知识产权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高校科研实力的一种表征。因此,高校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高校中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专利与著作权。2010年我国高校专利授权数为35098项,2011年为49436项,2012年为68971项,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1.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现今我国许多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成立了科技处(室)或科研办来负责本校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处(室)或科研办的组成人员大都没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可能对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领域并不熟悉。管理部门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的统计、科研津贴的核查、科研奖励的发放等方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往往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有意无意地选择回避。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又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高校广大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普遍忽视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及权利的市场推广,结果导致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1.2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高校知识权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国许多高校并未建立科技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发明私有化,即职务专利被科研人员个人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或未经高校许可实施了有偿转让;二是由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是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是否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的数量却与考核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科研人员对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大部分科研人员选择发表论文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众,使其丧失了作为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新颖性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又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免费被世界各国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是依法由高校享有的知识产权被无偿占有或使用,如高校教职工在办理离退休、停薪留职、辞职及调离手续时,擅自将其在原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等带离单位或私自使用、许可、转让学校的专利技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四是由于高校对专利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不少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不予申请,也不支持科研人员申请,这些成果只作为科技鉴定成果;五是由于论文的发表、掌握技术秘密的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会议、科研人员为了校外兼职收入等原因会导致技术秘密公开化。
1.3 成果转化效率低
将知识产权进行转化运用,是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但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专利成果应用性不强。一些高校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无视市场导向,忽视国内外最新技术水平的发展动向,造成研发转化与市场的严重脱节,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成果转化资金尚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三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科技成果大多被“闲置”。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许多高校重视科技成果,并以此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职称、业绩考核和激励奖酬的内容,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思路与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围绕科研的立项、科技攻关、科研成果的产生、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市场前景的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营销等过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每个环节的规定应尽可能细化,避免因相关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为激发校内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学校不仅要明确相关知识产权取得后给科研人员的奖励,还要将相关知识产权市场化后所产生的巨大收益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科研人员。如果相关高校条件较好,应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报、评估、年费和维护的费用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避免科研人员因经济拮据而被迫放弃相关权益。此外,高校应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識的宣传与培训纳入相关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科研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方面要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将知识产权纳入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高等学校管理,特别是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第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强化高校知识产权意识。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建立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制度;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把知识产权创造纳入到科研人员业绩考核中,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与岗位津贴相结合、与成果奖励申报相结合,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从制度上转变重论文轻专利的思想;第四,推进技术秘密的保护。规范科研人员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行为,对涉及高校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要进行审查和保密。对承担课题尤其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人员发表的论文建立审查制度,主要审查可专利性和技术秘密的内容,切实防止知识产权流失。
2.3 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从政府到高校都应该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应当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并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促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顺利开展,如设立专职机构或部门负责管理专利成果的实施和转化。高校应充分整合发挥学校的现有资源,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既能丰富高校科研人员科研选题,又能协助企业向高校进行技术支持与购买,让高校和企业达到共赢,都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赵芙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4(26):P205.
[2]李文江.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与保护科技进步与对策[J].2013(9):P152-155.
[3]林素仙,刘京.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2015(1):P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