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社会中仍出现一些不道德事件,给小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从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现状来看,我国急需科学、高效的小学德育教育,并应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根据当下小学生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效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呈现多出元化的发展趋势,随之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德育问题。小学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启蒙阶段,在该时期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促进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小学德育教育也是弘扬民族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需求[1]。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下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德育的教育目标和特点
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以及文明行为习惯,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开朗的性格,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小学阶段形成初步思想道德基础。
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珍爱生命的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小学德育教育需要遵循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进行开展。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真实的生活并参与创造生活,所以小学德育教育需要遵循小学生的逻辑发展水平,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并强调情境对于品德塑造的重要性,让德育教育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小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注重说教,而不是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德育知识[2]。为了更好的触发小学生心灵、情感上的感受,应当在生活实践中为小学生创造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教学,激发小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二、当下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有待提高
德育教师是小学德育课堂中的重要引导,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道德心理素养等,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教育内化,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现,引导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然而当下有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工作消极应对,不注重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专业素养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德育教育内容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成长存在差距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表现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当下一些学校并没有从小学生真正需求角度出发,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这种与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相偏离的德育教育往往会导致小学生世界观的偏移,也错过了小学生道德观构建的最佳时期。
(三)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们应当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采用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让小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力,如果仅仅沿用以前的工作方法,则会降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提高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
学校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体验生活,养成合作精神。德育教育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长期的时间内,在良好的环境中熏陶才能形成。第二,强化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应当深入到小学生生活的各个细节中,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应当将班级管理作为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德育能够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建立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3]。用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小学生,能够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文化也是个体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风貌的集中表现,用文化来影响个体,对于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并发挥好德育课程这一小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的策略,为学生营造德育教育的整体氛围,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作用,将其他学科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共同推进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
小学德育教育应当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學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德育课程中,并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教师将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志的个体,摆脱传统的德育教育思维模式。不能将德育教育作为一种灌输式教学,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引导小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中进行思考,并和教师形成双向互动。
在教学内容上,德育教育应当和时代发展接轨,避免苍白的理论教学,将德育教育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联系在一起,增强教育的感染力[4]。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德育教育能够解答小学生心中的困惑,进而形成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真正认同。
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更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做到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针对性提高。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个体差异更换教学方法,让德育教育更具动态性。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生理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不仅要积累基础知识,也需要教师对其行为进行良好的引导,所以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为了突出实效性,应当注重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将德育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温国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神州,2017(11):56-56.
[2]戴贵忠.略谈新时期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J].成功:中下,2017(15):66-66.
[3]刘权.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与应对[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85-85.
[4]梁雅洁.触动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J].学苑教育,2017(10):70-71.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效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呈现多出元化的发展趋势,随之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德育问题。小学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启蒙阶段,在该时期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促进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小学德育教育也是弘扬民族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需求[1]。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下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德育的教育目标和特点
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以及文明行为习惯,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开朗的性格,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小学阶段形成初步思想道德基础。
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珍爱生命的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小学德育教育需要遵循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进行开展。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真实的生活并参与创造生活,所以小学德育教育需要遵循小学生的逻辑发展水平,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并强调情境对于品德塑造的重要性,让德育教育能够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小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注重说教,而不是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德育知识[2]。为了更好的触发小学生心灵、情感上的感受,应当在生活实践中为小学生创造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教学,激发小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二、当下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有待提高
德育教师是小学德育课堂中的重要引导,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道德心理素养等,这样才能真正将德育教育内化,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现,引导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然而当下有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工作消极应对,不注重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专业素养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德育教育内容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成长存在差距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表现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当下一些学校并没有从小学生真正需求角度出发,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这种与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相偏离的德育教育往往会导致小学生世界观的偏移,也错过了小学生道德观构建的最佳时期。
(三)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们应当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采用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让小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力,如果仅仅沿用以前的工作方法,则会降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提高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
学校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体验生活,养成合作精神。德育教育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长期的时间内,在良好的环境中熏陶才能形成。第二,强化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应当深入到小学生生活的各个细节中,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应当将班级管理作为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德育能够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建立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3]。用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小学生,能够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文化也是个体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风貌的集中表现,用文化来影响个体,对于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并发挥好德育课程这一小学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的策略,为学生营造德育教育的整体氛围,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作用,将其他学科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共同推进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
小学德育教育应当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學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德育课程中,并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教师将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意志的个体,摆脱传统的德育教育思维模式。不能将德育教育作为一种灌输式教学,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引导小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中进行思考,并和教师形成双向互动。
在教学内容上,德育教育应当和时代发展接轨,避免苍白的理论教学,将德育教育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联系在一起,增强教育的感染力[4]。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德育教育能够解答小学生心中的困惑,进而形成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真正认同。
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更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做到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针对性提高。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个体差异更换教学方法,让德育教育更具动态性。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生理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不仅要积累基础知识,也需要教师对其行为进行良好的引导,所以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为了突出实效性,应当注重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将德育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温国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神州,2017(11):56-56.
[2]戴贵忠.略谈新时期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J].成功:中下,2017(15):66-66.
[3]刘权.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与应对[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85-85.
[4]梁雅洁.触动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J].学苑教育,2017(1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