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何为德育?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主动有意识地将一些社会要求规范以及社会的思想道德融会到自身的过程,良好的品德是社会中集体形成的有价值的社会观念,德育活动是新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本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全方面地促进学生思想进步,这是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在新的教学形式之下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思想品德德育教育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看思想品德学科就是一门德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道德的内涵,明白道德的真正含义,并能够以社会中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的内在心灵得以升华,帮助学生们竖立起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首先,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们最关心的方面出发,从最普遍化大众化的问题解决开始,如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早恋问题、逃课上网、校园暴力等问题。学生对于自己已经熟悉的人和事会较为敏感,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兴趣。其次,要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要教会学生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对待父母,对待长辈要有品德,懂礼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网络中的现实案例,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学生们往往对外界社会充满好奇,渴望得到学校之外的相关信息,而且对于时事热点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教师上课时可以引用相关的实施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德育教学模式进行相关探索
新课标规定下的德育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个体有自主的学习和辨识能力,重点强调德育主体的发展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思想品德的具体含义,更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同样也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个体培养
德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培养品德,它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个体有选择有主见地将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自主内化为德行的过程,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后再由社会主体进行内在的加工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的过程。社会主体认知水平和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必须对社会整体道德观念,是非曲直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这将会是其道德践行的根本前提。
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对初中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一项浩大系统的工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牵引,加深青少年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认识。
要通过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牵引,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认识、比较、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措施。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教育,引起、唤醒、激发学生潜在认识和社会真实存在、社会真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督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激起已有道德认识的重新建构。
(二)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
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是一种强制性德育方法,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缺失对人性的重视,从本质上来看是成人用以管制学生的工具,在当今新课标的指引之下,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角度入手,不去强迫孩子们接受大人的观念,而是大人主动融入到儿童的世界中去,年纪小的孩子不喜欢去逛超市,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看到的都是腿部和高高的货架,孩子们不是一部机器,教育者没有权利去约束他们的行为方式,德育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们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传统的德育,是一种管理、控制、约束的德育,忽视了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一种纯粹的成人让他们自由的发展,个性健全的成长。
(三)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性格之间的差异导致德育教育必然是一个良莠不齐的结果,这就需要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时对德育工作者对其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优化的德育结果。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社会中多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已有的社会理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的中学生身上展现的尤为突出,有些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实现。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合理地研究不同学生们的不同心理特点,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养成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意识,正确地指导道德实践。
三、结语
对于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庞大的工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先要端正自身品行,修养己身,在此基础之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是德育的根本,促进学生主体德性的发展,这是新时代思想品德德育课程的新要求和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小蔓.教育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思想品德德育教育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看思想品德学科就是一门德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道德的内涵,明白道德的真正含义,并能够以社会中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的内在心灵得以升华,帮助学生们竖立起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首先,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们最关心的方面出发,从最普遍化大众化的问题解决开始,如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早恋问题、逃课上网、校园暴力等问题。学生对于自己已经熟悉的人和事会较为敏感,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兴趣。其次,要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要教会学生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对待父母,对待长辈要有品德,懂礼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过程中要引入网络中的现实案例,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学生们往往对外界社会充满好奇,渴望得到学校之外的相关信息,而且对于时事热点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教师上课时可以引用相关的实施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德育教学模式进行相关探索
新课标规定下的德育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个体有自主的学习和辨识能力,重点强调德育主体的发展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思想品德的具体含义,更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德育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同样也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个体培养
德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培养品德,它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个体有选择有主见地将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自主内化为德行的过程,它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后再由社会主体进行内在的加工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的过程。社会主体认知水平和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必须对社会整体道德观念,是非曲直有明确的判断能力,这将会是其道德践行的根本前提。
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对初中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一项浩大系统的工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牵引,加深青少年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认识。
要通过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牵引,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认识、比较、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措施。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教育,引起、唤醒、激发学生潜在认识和社会真实存在、社会真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督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激起已有道德认识的重新建构。
(二)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
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是一种强制性德育方法,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缺失对人性的重视,从本质上来看是成人用以管制学生的工具,在当今新课标的指引之下,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角度入手,不去强迫孩子们接受大人的观念,而是大人主动融入到儿童的世界中去,年纪小的孩子不喜欢去逛超市,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看到的都是腿部和高高的货架,孩子们不是一部机器,教育者没有权利去约束他们的行为方式,德育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们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传统的德育,是一种管理、控制、约束的德育,忽视了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一种纯粹的成人让他们自由的发展,个性健全的成长。
(三)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性格之间的差异导致德育教育必然是一个良莠不齐的结果,这就需要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时对德育工作者对其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优化的德育结果。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社会中多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已有的社会理念,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的中学生身上展现的尤为突出,有些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实现。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合理地研究不同学生们的不同心理特点,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养成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意识,正确地指导道德实践。
三、结语
对于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庞大的工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先要端正自身品行,修养己身,在此基础之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是德育的根本,促进学生主体德性的发展,这是新时代思想品德德育课程的新要求和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小蔓.教育问题与挑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