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自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一定要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在游戏和生活中完成。
自控力的提升会帮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不过,从身心发展规律来说,孩子拥有自控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自控力差,事出有因
自控力的发展与孩子的生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控制水平。自控力发展的生理基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孩子的前额叶发展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主要表现在坐不住、会因小事而分心、做事拖沓、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等。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前额叶皮层逐渐成熟,注意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自控力也会逐渐由“他控”转为“自控”。
自控力的发展还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
孩子的大脑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关注一件事情。比如孩子犯错后,父母可能会在发脾气的同时跟孩子讲道理。但“发脾气”和“讲道理”是两件事情,孩子可能会先关注到父母的情绪,而不是道理本身。孩子可能会因为怕父母生气(他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但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儿童自控力的养成。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控力差主要表现在不遵守规则,这是因为孩子并不能理解规则真正的含义。比如在幼儿园里总有孩子在上课时跑到游戏区搭积木,虽然老师多次告知孩子现在是上课时间,不能自由活动,但是孩子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所以这个规则并未对他产生真正的约束。为了让孩子理解这个规则,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把幼儿园的游戏区域比作为游乐场,和孩子探讨“游乐场关门之后,其他人还能不能进去,如果有人进去了怎么办”,最后请孩子自己绘制关门和开门的提示卡,挂在每个游戏区域,提醒孩子们:“想要进去前先看一下是否是开门时间。”随后,孩子不按时间进游戏区的现象几乎消失了,他们表现出了更好的自控力。这个例子提醒父母,给孩子讲解规则时,一定要基于孩子已有的经验,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
儿童早期自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指导的过程,父母需要认识到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现状,设置合理的目标,提供适宜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做好他控,反复提醒
很多孩子的自控力差,可能的原因是他忘记了规则或者自己原来的计划,孩子年纪越小,在这方面的表现就越突出。所以父母要充当孩子外部的控制阀,反复提醒孩子。比如孩子玩玩具时,父母可以在拿出玩具之前就提醒孩子“玩完了要做什么事呢?”以此提醒孩子收玩具。快到时间时还要再提醒孩子,并设置好一个闹钟,“宝贝,我们快吃饭了,我们再玩10分钟,等铃声响起就要开始收玩具了哦!”另外,父母不能只用语言提醒孩子,要和孩子一起行动,给孩子做示范和演示。
及时奖励孩子的正向行为
研究发现奖励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激励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及时的鼓励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增加相应行为发生的频次。因此,父母可以将自己期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陈列清楚,比如“每天坚持读一本绘本”“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等,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就可以得到一个星星贴纸,集齐5个星星贴纸可以换1个红旗贴纸,5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冰激凌,10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玩具,等等。每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控行为时,及时给予相应反馈,可以逐步实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让孩子体验等待,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适当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有助于提高自控力。很多父母说自己家里有个“急性子的宝宝”。父母可以多带“急性子的宝宝”看“慢”的事物,比如鱼在水中慢悠悠地游动,云朵在蓝天缓缓地飘过,可以带孩子一起做蛋糕、饼干,这些都能让孩子体会到等待的过程,还可以买沙漏一类的玩具,讓孩子观察时间的变化。当然,这里讲的让孩子学会等待,是指在正常范围内的等待,有时可以适当地挑战一下孩子的耐心,但不要把正常做事的速度故意拖延很长时间来让孩子等待。
让孩子积极参与,激发内部动力
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的事务一手包办,如果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所以,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逐渐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思考、决定自己的事。比如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房间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游戏,玩什么,这些与孩子有关的事,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当孩子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之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也会更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更多的精力,这时候孩子的自控力和专注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自控力的提升会帮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不过,从身心发展规律来说,孩子拥有自控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自控力差,事出有因
自控力的发展与孩子的生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控制水平。自控力发展的生理基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孩子的前额叶发展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主要表现在坐不住、会因小事而分心、做事拖沓、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等。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前额叶皮层逐渐成熟,注意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自控力也会逐渐由“他控”转为“自控”。
自控力的发展还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
孩子的大脑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关注一件事情。比如孩子犯错后,父母可能会在发脾气的同时跟孩子讲道理。但“发脾气”和“讲道理”是两件事情,孩子可能会先关注到父母的情绪,而不是道理本身。孩子可能会因为怕父母生气(他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但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儿童自控力的养成。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控力差主要表现在不遵守规则,这是因为孩子并不能理解规则真正的含义。比如在幼儿园里总有孩子在上课时跑到游戏区搭积木,虽然老师多次告知孩子现在是上课时间,不能自由活动,但是孩子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所以这个规则并未对他产生真正的约束。为了让孩子理解这个规则,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把幼儿园的游戏区域比作为游乐场,和孩子探讨“游乐场关门之后,其他人还能不能进去,如果有人进去了怎么办”,最后请孩子自己绘制关门和开门的提示卡,挂在每个游戏区域,提醒孩子们:“想要进去前先看一下是否是开门时间。”随后,孩子不按时间进游戏区的现象几乎消失了,他们表现出了更好的自控力。这个例子提醒父母,给孩子讲解规则时,一定要基于孩子已有的经验,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
儿童早期自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指导的过程,父母需要认识到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现状,设置合理的目标,提供适宜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做好他控,反复提醒
很多孩子的自控力差,可能的原因是他忘记了规则或者自己原来的计划,孩子年纪越小,在这方面的表现就越突出。所以父母要充当孩子外部的控制阀,反复提醒孩子。比如孩子玩玩具时,父母可以在拿出玩具之前就提醒孩子“玩完了要做什么事呢?”以此提醒孩子收玩具。快到时间时还要再提醒孩子,并设置好一个闹钟,“宝贝,我们快吃饭了,我们再玩10分钟,等铃声响起就要开始收玩具了哦!”另外,父母不能只用语言提醒孩子,要和孩子一起行动,给孩子做示范和演示。
及时奖励孩子的正向行为
研究发现奖励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激励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及时的鼓励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增加相应行为发生的频次。因此,父母可以将自己期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陈列清楚,比如“每天坚持读一本绘本”“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等,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就可以得到一个星星贴纸,集齐5个星星贴纸可以换1个红旗贴纸,5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冰激凌,10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玩具,等等。每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控行为时,及时给予相应反馈,可以逐步实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让孩子体验等待,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
适当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有助于提高自控力。很多父母说自己家里有个“急性子的宝宝”。父母可以多带“急性子的宝宝”看“慢”的事物,比如鱼在水中慢悠悠地游动,云朵在蓝天缓缓地飘过,可以带孩子一起做蛋糕、饼干,这些都能让孩子体会到等待的过程,还可以买沙漏一类的玩具,讓孩子观察时间的变化。当然,这里讲的让孩子学会等待,是指在正常范围内的等待,有时可以适当地挑战一下孩子的耐心,但不要把正常做事的速度故意拖延很长时间来让孩子等待。
让孩子积极参与,激发内部动力
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的事务一手包办,如果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权,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所以,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逐渐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思考、决定自己的事。比如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房间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游戏,玩什么,这些与孩子有关的事,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当孩子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之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也会更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更多的精力,这时候孩子的自控力和专注力自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