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85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将从语言文化、禁忌文化、时间观念以及“人妖”文化四个方面介绍泰国的文化特色,探究笔者在泰国教学期间经历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教学与生活中预防冲突、发生冲突后能够积极解决问题,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新闻是媒体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对最近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叙述和重构的叙事活动.由于语言本身具有主观性,叙事者在新闻语篇的建构过程中必定会体现出其自身的视角和主体情感等.当代美国新闻媒体的叙事者主体表达策略主要有词汇定义多样、句法结构变异和篇章视角隐性三大特征,通过使用多样表达策略,新闻媒体及叙事者试图影响受众认知,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共识,传播意识形态.
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双减”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双减”不是不教而是为了更好的教,不是不学而是要让学生事倍功半,要让家长帮助学生选择优秀的作品或者名著定时定量去阅读,要让学生把语文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拓学生的语文视野,真正实现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汇运用会对译者翻译实践构成挑战,引发翻译研究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本文以珍妮·凯利版《围城》英译本为例,对其中文化不可译现象的补偿策略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其中译者归化补偿策略使用最为频繁,旨在缩小原文和译文读者距离,带给后者原文类似的表达效果.
美育教育是基础文化教育之外的人文的基础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以及人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传媒学院美育教育走在前沿,这表现在浙江传媒学院交响乐团的成立与新年音乐会展演的教学成果上.2021年1月5日浙江传媒学院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通过华语之声直播平台,点击量37.13万余次,这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音乐会上的优秀表现是美育教育的最高体现和诠释.2020年12月25日浙江传媒学院师生音乐会在杭州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直播点击量31.98万余次.同时,公共艺术教育部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实践课程,例如书画展、小
作文教学常常是语文学科的难点,许多老师对于作文课常感到左右为难.用生态课堂理念来引领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对一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公开课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设置教学环节和师生课堂互动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
一直以来,猫备受中日两国人民的喜爱.在日本文化中,猫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频繁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而中国有关猫的记载虽然早于日本,但中国人对猫的情结却没有那么日本人深厚,与猫相关的文化也并未形成一种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猫”在语言表达、文学、动漫等方面的差异,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审美意识等方面探究日本的猫文化盛行的原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三十年代是中国翻译界的学术争鸣期,不仅出现了新的翻译高潮,翻译思想领域更是百家争鸣.其中以鲁迅和梁实秋为代表的有关“信”“顺”的翻译标准之争尤为激烈.其译论来源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延续了佛经时期的“文质说”.论战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形成、翻译文学的成熟、翻译理论的构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张家口必然会在国际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做好张家口的形象建设,这不仅对改善张家口老百姓的生活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张家口的国际形象塑造也有重要的价值.就目前张家口的形象建设来看,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强化张家口的语言环境建设,因为语言环境既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建设内容,因此基于冬奥会大背景对张家口市的语言环境建设做分析与讨论现实价值显著.文章对冬奥会背景下的张家口市语言环境建设做综合讨论与研究,旨在指明语言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语言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和
基于Hyland对元语言(metadiscourse)的分类方法,通过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了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议论文结论段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和语气加强词(boosters)的异同.研究发现,两组文章中的模糊限制语频率都远高于语气加强词,但英语本族语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明显高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气加强词的使用方面,两组文章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本族语者使用的加强副词的类型明显要更多.这些研究发现对于国内二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去学校化社会”教育理念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这一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可概括为三方面,即对现代学校教育过度制度化的批判、对学校教育垄断教育资源的批判、对学校教育充斥着“隐性课程”的批判.他提出的这一系列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带有浓烈激进色彩的“去学校化社会”的构想为我们全面认识学校以及推动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