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教授揭密中医药(一)

来源 :现代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gu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是一门“伪科学”吗?
  学中医的人也不信中医吗?
  经络看得见、摸得着吗?
  西医已经非常发达,中医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打分的话,西医可得90分,中医只有10分吗?
  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医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有人奉若珍宝,有人弃如敝屣。近来,一场围绕中医的存废之争又引起轩然大波。中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自从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后,不久又在网上贴出《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说是有上万人参与签名,闹得沸沸扬扬,从而引发了是否要取消中医的新世纪大讨论。此举惊动了国家卫生部,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并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但是,还是有人从各方面论证中医的“不科学”和“不安全”。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是“伪科学”,还质疑中医药的疗效。以揭露伪科学著称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也公开表示“支持批评中医”,并且坦言“如果打分的话,西医可得90分,中医只有10分”。这场风波并没有因为卫生部出面而结束,仍在继续,但是已日趋明朗化。这场争论涉及到不仅是中医是否科学,也涉及到千家万户亿万百姓的健康,以及求医看病的大问题。
  日前,在北京结束的全国“中医问题深层次思考”座谈会上,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反思”的观点用三点可大致概括;一是坚决维护和恢复中医的传统;二是主张中医必须改革和创新;三是明确指出中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何裕民教授以清晰的思路、确凿的证据和与新知同在的理论能力,对中医的非科学问题做了理性辩护。
  
  这次争论与五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记者:张功耀的《告别中医中药》力主取消中医,发表在《医学与哲学》上,您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副主编,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审稿人,是什么原因使您力排众议在核心期刊上发了这篇颇有争议、批判中医的文章呢?您当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看待这篇文章的?“告别”的闹剧已渐行渐远,但由此引发的思考还在振荡,还令人意犹未尽。
  何裕民:《医学与哲学》是医学综合类的核心期刊,在医学界和理论界都有相当影响,因此,发什么样的文章应该是相当慎重而又严肃的。当时看到张的这篇文章,从心底里讲并不以为然,我和杂志的主编赵明杰商量后,决定全文发表,不做增删,也没料到这篇文章会引发专业范围外一场社会层面关于中医生死问题的争辩,当时的初衷是希望在被民族情感、传统文化重重符号所束缚,很难有所争议的中医界内部引起一些讨论,构成对中医现状的反思。慎重起见,我们还配发了另外几篇意见相左的文章明确刊物立场,我自己则写了一篇《跳出中西医之争看医学》作为这组文章的开头。我虽然是中医,但作为杂志副主编,立场是中立的,感情上肯定是不认同的,但理性上我觉得学术应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应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引起争论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至于后来发生的“签名”风波,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学术论争的范畴。
  记者:事件的当事人把自己的行动和“五四”时期思想界对中医的批判相提并论,您认为前后相隔七八十年的这两起事件有什么关联?具有可比性吗?
  何裕民:这次的争论,无论是在深度还是时代意义上,都与“五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五四”是一个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时期。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很贫穷,没有什么科学精神。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怀着满腔热情,希望向西方寻求科学,以救国图强。所以当时会有明确的一些主张,包括砸烂孔家店,包括废除传统医学,尽管偏激,但是更多意义上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今天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整体国力提高了,中国整体话语权提高了,我们的文化走向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医学也走向了世界。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来讨论中医学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则是一种偏见,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不是什么思想解放。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人文精神、宽容精神以及平和地对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精神。
  记者:那么今天反对中医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何裕民:实际上,这次关于中西医或“科学”与“玄学”的嘴皮子仗,前两年已经开打了,只是动静没有这次这么大。现在对中医持反对或者告别态度的大致有三类人:第一类人主张唯科学主义逻辑,以西方科学标准衡量一切。在他们看来,但凡从结构上找不出严密的依据又没法用逻辑关系进行说理的,就不是科学,就要被淘汰,就应该靠边。这是学术观点之争。第二类人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有迷恋西方文化的倾向,因此持反对态度。有些年轻医生反对中医,是因为对西方的盲从,这些人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较多。而资格比较老的医生反对的声音就比较微弱,因为他们很清楚现代医学能做些什么。第三类人则有借此哗众取宠“作秀”的嫌疑。对于这类杂音,不必太在意。
  
  中医是以哲学为基础的,擅长从宏观上捕捉现象
  
  记者:回顾历史,关于对中医是“扬”还是“弃”的废存之争,这已是自北洋政府拟“取消中医”以来的第四次。事实上,在国外也曾经有过废止中医之说,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医似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为什么呢?
  何裕民:早在1929年,国民政府就有人提出“取消中医”。留洋医学博士、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褚民谊和时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借此大做文章,鼓吹全盘西化。留学日本学西医、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的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废止中医的四大理由:1.中医理论皆荒唐怪诞;2.中医脉法出于委侯之学,自欺欺人;3.中医不能预防疾病;4.中医病源学说阻遏科学化。余云岫要求逐渐取消中医,一者任其老死,自然消亡;二者不准办学,使其后继无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中医岌岌可危。中医界群情激愤,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
  日本也曾有过这样的争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汉医界也是本着科学救国的精神,首先提出废除汉医,尊崇“兰医”即西医。然而,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日本医学界开始出现“复兴汉医”的声音,到七、八十年代达到巅峰。一百年前由汉医首先提出废止汉医,一百年以后却由西医提出要振兴汉医。因为他们认识到,“现代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汉医有许多实际价值值得借鉴。
  西医治病着重在对靶器官病理改变的纠正、逆转,而中药的应用是强调辨证施治,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其作用常呈调整性,甚则双向性的特点。中医是以哲学为基础的,擅长从宏观上捕捉现象,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模式。由于中药作用的奇妙性和复杂性,构成了西药单一针对靶器官的用药方式所没有的治疗效果。这是在许多顽症治疗中,中药疗效显著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对恶性肿瘤、艾滋病及老年性痴呆等现代医学最棘手的问题,中医中药正在展现其美好的应用前景。
  (待续)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中考    女儿中考前的一个学期我特发愁,怎么办啊,我经常看她跟同学长时间通电话(我怀疑十有八九是男同学),或者去音像店淘各种CD,而且每晚睡觉都是听着MP3,而不是看着书睡着的。我跟她爸爸告状,她爸爸火气上来,把她的手机、MP3、一整箱CD盘全部摔碎了。  后来我又去找她班主任,我说别让她当班长了,学习成绩唏哩哗啦往下掉,也没资格给同学们做榜样。其实我是想让她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不愿意她管班里那些
学生作文套话集锦    1.这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点评:杨朔的传人遍天下啊!)  2.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点评:其实每次大扫除后,我只有一个念头:嘿嘿,终于可以回家了。)  3.“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红领巾!”(点评:此乃黄金必杀句!)  4.我的同学叫小明(或小红、小刚、小……)(点评:中国人都是“小”字辈的?)  5.某位哲人说:“失
一    山,光秃秃的,一座连着一座,凄凉而寂寞。弯曲的山道两旁,高矮不同的树歪歪斜斜地长着,把干枯的枝干伸向天空,像一只只向上苍乞求雨露的手。风吹过,可以听见它们的呜咽。  山里沟中学坐落在山底,学校破烂不堪,门口的校牌摇摇欲坠,低矮的灰褐色教室如同一个古稀老者,用生命的余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以免倒下。  因为离家远,班里大部分学生都住在学校里。宿舍很简陋,到处是缝隙,窗户上的玻璃破损了不少,北
我更适合做一个学人而不是当领导  黄老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不久,有人问他:“黄老师,如果您愿意,是不是还可以在校长一职上再做上几年?”黄老点头回答:“你说得对,我要是想干还可能干下去,当时并没有人让我退下来。可按规定任期是4年,我的任期已满。况且,我这几年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疲于奔命。考虑到年轻人更富有朝气和魄力,完全可以代替我的工作,甚至比我干得更好,我不能挡道啊!”他也曾说过:“我更适合做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把物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始于问题,学习的创造性也源于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
一 木秋千    沱江边有一架巨大的水车,黑褐色的,有的叶片已残缺不全,很古旧了。整天整天哑然无声地立着,在清早的晨曦里,黄昏的轻雨中,还有骄阳似火的夏日和寒风呼啸的冬季——这其实是一架已经废弃了的水车。  可我相信,很久很久以前,风生水起的时候,它一定有声有色、生龙活虎地转动过。最好看的应该是在春光旖旎的日子,咯吱咯吱,咯吱咯吱,那个时候它转动的声音年轻又悦耳,哗——水被它扬起来了,在阳光下像一
立秋以后,秋风如约而至。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适时地换上秋装。那些曾经热热闹闹俏立枝头欢唱的花朵,仿佛是粉妆深抹的优伶,纷纷谢幕卸装而去,空留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寒冷的秋风中呜咽哆嗦。秋天里花和枝叶离别的愁绪可以打湿许多古今的诗句,却不会感染乡村里的农人。相反,他们心头的喜悦一日胜似一日。忽一日,他们欣喜地亮开嗓子高喊:  “花儿开啦——”  “花儿开啦——”  乡村里获得讯息的孩子们,则会兴奋地一路奔
[摘要]在化学复习课中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注重对整个互动复习过程的认真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控制。而“一站式”学教模式下的复习教学,可有效转变传统的知识归纳式复习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重复枯燥的复习课堂变得清新、愉悦,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站式,学教模式,复习课,铝三角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摘要]深度学习理论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高效学习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及特点,发现深度学习理论的学习要求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且通过挖掘深度学习理论归纳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径:还原科学探究背景,加深知识理解;审辨探究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设探究情境,提高迁移能力;表达探究过程和成果,建立知识联系。  [关键词]深度学习;
创作谈  说起来,我和《少年文艺》的缘分真的很深,从小学开始,妈妈就给我订了《少年文艺》,初中时,老师建议我给《少年文艺》投稿。没想到,竟然发表了,我记得那是一篇叫《水乡女子》的散文。当时我欢喜极了!  就这样,《少年文艺》陪我走过了童年与少年,高中时,有段时间心情黯淡。漫长的黄昏,我抱着电话机给《少年文艺》的安琪姐姐打电话。她声音非常温柔,脾气好极了。她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迷茫的成长期,走过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