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斯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学生在校学习,不单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措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转变为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名师;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了解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进行了《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着重从积累、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一、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
初一学生时间较充裕,学习压力相对小,十三、四岁是人记忆的最佳时期,是学生积累的黄金阶段。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广泛的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1、新课程要求背诵50篇古诗词,我指导学生在初一阶段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并进行相关识记和鉴赏方法的传授,如为诗歌配画、诗歌改写、诗剧表演等,让学生不再感觉背诵是件机械的苦差事。
2、积累语言,丰富思想。古今中外许多格言蕴含着教导和规戒人的深刻道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我要求每天由一名学生向全班学生推荐一则格言,语文课前围绕格言进行一分钟演讲。有能力的学生还可自创警句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3、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虽不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常常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我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巧妙设计了“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的探索思路,诱发学生主动“钻”进文本中去感悟、探究。“知道什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如有的学生理清了小说的结构;有的同学认识了鲁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有的同学看到了英雄的鲁莽、粗暴的真实的一面。不同学生的发言,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差异互补的目标。“不知道”的提出可就海阔天空了:粗暴的鲁达嫉恶如仇,为何见到郑屠不急于出手?为什么要细致的描写三拳呢?鲁达惩恶乃正义之举,为何要出逃?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这种侠义精神?这时教师的点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我强调的是“点”而不是讲,结论还是要求学生自己得出,教师的概括起到点睛的作用即可。至于“还想知道什么”,大部分学生,特别是没读过原著的学生就会急于知道“鲁达结局如何”。此时就应引导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我在黑板上适时写出概括《水浒传》精髓的谶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发学生课后不睹不为快的愿望。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学期安排的“名著导读”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教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其科学的读书方法,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教会学生批注阅读,定期召开读书会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重视预习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流于形式,读几遍课文敷衍了事,我指导学生预习,除独立解决字、词外,要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鉴赏。我设计“美点寻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中针对课文的语言、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还倡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对预习中不理解、不懂和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归纳,便于在讲读时有针对性的解决。
2、指导学生整合知识。现代文阅读被学生视为一大难题,其实如果学生善于对不同文体的知识进行整合,阅读便不再成为难题.
我指导学生将记叙文迅速归纳主旨归纳为“三步法”,即一析二抓三看。“析”是按照记叙的要素进行分析,搞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第二步抓住行文线索,通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三步通过“三看”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一看文章题目,有些文章为了突出中心,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旨。如《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等。二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记叙文有时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如《背影》、《童趣》等;大部分文章卒章显志,如《我的老师》、《紫藤萝瀑布》等。三看行文中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因为它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透露了文章的主旨,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将议论文归纳为“引——议——结”的规律进行阅读和写作,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梳理成:找对象——抓特征——理顺序——辨方法——析语言——讲特色,同学生们按此方法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到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养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探究。我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将表演引入课堂、善于运用激情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情绪、捕捉教学时机挑起学生的辩论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特色教学方法尽管不同,结果却是相同的,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应该说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志,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两个环节的教法尝试。
说话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每一学期重点训练一个方面的能力,并将之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导向。初一上学期,训练学生“开口讲”能力,讲笑话、讲故事,敢说、敢讲,能够言之能句即可。下学期,从记叙要素入手,要求学生叙事条理清晰,中心明确。初二上学期,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从身边的笔、文具盒、书包,到教室、校园、桥梁、家乡等,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批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历来为语文老师所关注,但是作文教学却一直没有摆脱学生作文,教师改文的框子。我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在强调写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一改变深受学生欢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作文批发小组,批改前,教师明确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批改。
一、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
初一学生时间较充裕,学习压力相对小,十三、四岁是人记忆的最佳时期,是学生积累的黄金阶段。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广泛的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1、新课程要求背诵50篇古诗词,我指导学生在初一阶段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并进行相关识记和鉴赏方法的传授,如为诗歌配画、诗歌改写、诗剧表演等,让学生不再感觉背诵是件机械的苦差事。
2、积累语言,丰富思想。古今中外许多格言蕴含着教导和规戒人的深刻道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我要求每天由一名学生向全班学生推荐一则格言,语文课前围绕格言进行一分钟演讲。有能力的学生还可自创警句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3、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虽不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常常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我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巧妙设计了“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的探索思路,诱发学生主动“钻”进文本中去感悟、探究。“知道什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如有的学生理清了小说的结构;有的同学认识了鲁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有的同学看到了英雄的鲁莽、粗暴的真实的一面。不同学生的发言,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差异互补的目标。“不知道”的提出可就海阔天空了:粗暴的鲁达嫉恶如仇,为何见到郑屠不急于出手?为什么要细致的描写三拳呢?鲁达惩恶乃正义之举,为何要出逃?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这种侠义精神?这时教师的点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我强调的是“点”而不是讲,结论还是要求学生自己得出,教师的概括起到点睛的作用即可。至于“还想知道什么”,大部分学生,特别是没读过原著的学生就会急于知道“鲁达结局如何”。此时就应引导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我在黑板上适时写出概括《水浒传》精髓的谶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发学生课后不睹不为快的愿望。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学期安排的“名著导读”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教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其科学的读书方法,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教会学生批注阅读,定期召开读书会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重视预习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流于形式,读几遍课文敷衍了事,我指导学生预习,除独立解决字、词外,要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鉴赏。我设计“美点寻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中针对课文的语言、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还倡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对预习中不理解、不懂和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归纳,便于在讲读时有针对性的解决。
2、指导学生整合知识。现代文阅读被学生视为一大难题,其实如果学生善于对不同文体的知识进行整合,阅读便不再成为难题.
我指导学生将记叙文迅速归纳主旨归纳为“三步法”,即一析二抓三看。“析”是按照记叙的要素进行分析,搞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第二步抓住行文线索,通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三步通过“三看”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一看文章题目,有些文章为了突出中心,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旨。如《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等。二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记叙文有时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如《背影》、《童趣》等;大部分文章卒章显志,如《我的老师》、《紫藤萝瀑布》等。三看行文中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因为它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价值观,透露了文章的主旨,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将议论文归纳为“引——议——结”的规律进行阅读和写作,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梳理成:找对象——抓特征——理顺序——辨方法——析语言——讲特色,同学生们按此方法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到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养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探究。我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将表演引入课堂、善于运用激情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情绪、捕捉教学时机挑起学生的辩论等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特色教学方法尽管不同,结果却是相同的,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应该说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志,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两个环节的教法尝试。
说话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每一学期重点训练一个方面的能力,并将之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导向。初一上学期,训练学生“开口讲”能力,讲笑话、讲故事,敢说、敢讲,能够言之能句即可。下学期,从记叙要素入手,要求学生叙事条理清晰,中心明确。初二上学期,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从身边的笔、文具盒、书包,到教室、校园、桥梁、家乡等,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批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历来为语文老师所关注,但是作文教学却一直没有摆脱学生作文,教师改文的框子。我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在强调写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这一改变深受学生欢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作文批发小组,批改前,教师明确要求,然后组织学生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