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好学乐学。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巧妙运用多种导入,才能激发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兴趣 导入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107-01
0
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关键的一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学习兴趣非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如果设计得好,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于漪教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形声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导入新课时,运用配乐朗诵,引人入胜的幻灯,投影等多媒体课件,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如此导入:伴随悠扬的古典乐曲,“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如仙境般的圆明园风光图片出现在眼前,学生在欣赏之余,被那宏伟壮观,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于是我让学生谈感受。接着伴随阵阵哀乐,画面一转,展现在面前的却是一片荒凉,触目的只是断墙残壁。面对反差如此大的画面,同学们都愕然了: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用缓慢、沉痛而又悲愤的语气说道:“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痛心的事啊!是谁,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情绪高涨,开始去探索课文了。可见利用多媒体,能更直接地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令读者产生共鸣,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使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得到升华。
二、故事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通过讲故事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如教《怀念母亲》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九月,一新生到北大报到,他要去办繁琐的入学手续,而行李却没人照看。他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走来,便请老人帮忙。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实地在那守着行李。那位学生后来竟忘了此事,等他想起赶回来找行李时,老头已等了半天。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看到那老头竟在主席台上,他很吃惊:“这不是给我看行李的老头吗?”听我讲到此,许多学生不禁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我故意问:“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学生好奇地问“他是谁?”我揭开谜底:“这位为新生看行李的老人就是德高望重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哇,一个北大校长居然给人看行李”“这么有耐心,看了半天”“这个校长很守信用!”学生议论纷纷。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一个北大副校长为了给一个新生看管行李,耐心等待了半天,表现出一个大学教授的高尚人格。崇高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季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满怀着爱和责任感的老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文章《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回忆了他留德十年寒窗苦讀,仍念念不忘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他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怎不令人动容。”此时,学生对季羡林的敬佩油然而生,更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三、史实导入,背景铺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小学高年段的课文有不少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而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只在课文内容本身上打转,往往忽视时代背景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即使提到,也讲得甚少。而实际上,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它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它们源于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只有了解清楚史实背景,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开掘它们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把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不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例如,教《七律·长征》这首诗时,对长征这段历史背景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处的年代与那段历史相去太远,仅仅就字词孤立地分析讲解,他们是根本理解不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无法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这首中国革命的不朽诗篇。因此,在课前我向学生介绍了长征的起因,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还出示了长征的路线图,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兴趣 导入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107-01
0
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关键的一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学习兴趣非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如果设计得好,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于漪教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形声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导入新课时,运用配乐朗诵,引人入胜的幻灯,投影等多媒体课件,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如此导入:伴随悠扬的古典乐曲,“金碧辉煌的宫殿”、“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筑”等如仙境般的圆明园风光图片出现在眼前,学生在欣赏之余,被那宏伟壮观,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于是我让学生谈感受。接着伴随阵阵哀乐,画面一转,展现在面前的却是一片荒凉,触目的只是断墙残壁。面对反差如此大的画面,同学们都愕然了: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用缓慢、沉痛而又悲愤的语气说道:“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化为灰烬,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痛心的事啊!是谁,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毁于一旦呢?”话音一落,学生情绪高涨,开始去探索课文了。可见利用多媒体,能更直接地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令读者产生共鸣,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使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得到升华。
二、故事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通过讲故事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如教《怀念母亲》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九月,一新生到北大报到,他要去办繁琐的入学手续,而行李却没人照看。他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走来,便请老人帮忙。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实地在那守着行李。那位学生后来竟忘了此事,等他想起赶回来找行李时,老头已等了半天。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看到那老头竟在主席台上,他很吃惊:“这不是给我看行李的老头吗?”听我讲到此,许多学生不禁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我故意问:“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学生好奇地问“他是谁?”我揭开谜底:“这位为新生看行李的老人就是德高望重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哇,一个北大校长居然给人看行李”“这么有耐心,看了半天”“这个校长很守信用!”学生议论纷纷。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一个北大副校长为了给一个新生看管行李,耐心等待了半天,表现出一个大学教授的高尚人格。崇高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季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满怀着爱和责任感的老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文章《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回忆了他留德十年寒窗苦讀,仍念念不忘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他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怎不令人动容。”此时,学生对季羡林的敬佩油然而生,更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三、史实导入,背景铺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小学高年段的课文有不少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而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只在课文内容本身上打转,往往忽视时代背景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即使提到,也讲得甚少。而实际上,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它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它们源于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只有了解清楚史实背景,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开掘它们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把背景向学生介绍清楚,不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例如,教《七律·长征》这首诗时,对长征这段历史背景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处的年代与那段历史相去太远,仅仅就字词孤立地分析讲解,他们是根本理解不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无法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这首中国革命的不朽诗篇。因此,在课前我向学生介绍了长征的起因,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还出示了长征的路线图,这就大大激起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