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85卷词语辑释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第日5卷是《大正藏》中唯一的一部专收敦煌出土文献的佛典,内有不少“口语中新产生的”和“虽早已有之但意义有变化的词语”,是研究敦煌俗语词的很好材料。笔者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词语作一简要考释。
  关键词: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词语;辑释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4)06—0095—0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莫高窟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和相关佛经中的外道人物,既有以劳度叉为代表的贪婪、奸诈、凶残的婆罗门,也有一大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宁死也不助纣为虐的婆罗门.同时也有自私自利但尚存良知的盲婆罗门。国王求法和劳度叉说法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古印度社会婆罗门种姓和刹帝利种姓之间的矛盾。斯钉、剜肉、砍头、剜眼等行为与婆罗门的苦行及古印度的刑罚制度乃至商品交换意识都有一定时关系。  关键词:第275
期刊
黄征先生多年来从事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刻苦勤奋,笔耕不辍,发表、出版了多篇(部)论文和著作。《敦煌俗字典》是先生近五年来一直在斯乐斯的课题,近日终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承蒙先生惠赠,得以先睹为快。拜读过后,颇有感触。赵鑫晔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黄征先生多年来从事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刻苦勤奋,笔耕不辍,发表、出版了多篇(部)论文和著作。《敦煌俗字典》是先生近
期刊
内容摘要:2004年4月,由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姜伯勤著《中国袄教艺术史》,是粟特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着重评价了袄教艺术史研究对粟特历史文化及丝绸之路研究的贡献,介绍了姜伯勤先生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上的继承与创新。同时,高度评价了姜伯勤先生的学术道德。  关键词:中国袄教艺术史研究;评论  中图分类号:K8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5)02—0108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莫高窟第85窟壁画颜料、地仗以及地仗中可溶盐分析结果为依据,制作了含盐量分别为1%、6%、13%的模拟壁画试块,并将其放置于模拟空气湿度变化的实验装置中,观察试块在高低湿度循环时产生的变化。实验表明,试块中含盐量为1%时,相对湿度的变化不会造成酥碱。而含盐量为6%和13%的试块,经过一个高低湿度循环后,就开始产生酥碱的现象,且含盐量1.3%的较6%的试块发生酥碱的速度快。经过30多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菩萨装施降魔印佛造像的遗存、流变及其与大日如来的异同和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施降魔印佛像;大日如来;流变  中图分类号:B946.6;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4)05—000l—12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敦煌文献考察了社会生活的经验与规则在唐宋时期对于敦煌大众的意义。对敦煌大众来说,社会生活的经验与规则既是常识,又是思想,更是一种秩序和制度,因此,知识不是思想的背景,而是与思想的统一。由此出发,通过对流行于敦煌地区的通俗读物的分析,并将其纳入思想史的视野,探讨在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真正影响敦煌大众生活的知识与思想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唐宋时期;敦煌;经验与规则;知识与思想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琏和尚纪德幢》予以录文,就幢文所及.研究、分析了唐代洛阳附近诸多佛乘史实,并特别指出,幢文揭示丁禅宗传灯史上的又一传承系列。  关键词:禅宗;《硅和尚纪德幢》;硅和尚  中图分类号:B946 K87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4)06—0022—05
期刊
内容摘要:调查结果表明,第98窟壁画的主要病害有:地仗酥碱、起甲、裂缝、空鼓、疱疹状脱落等。调查结果还表明,该窟现存的酥碱、起甲、空鼓等病害目前还处于活动中,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莫高窟;第98窟;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5)05—0075—03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冈石窟第20窟东西壁立佛与其上部的佛龛的打破关系的考察,认为佛龛的开凿至少要早于立佛的头光。为昙曜五窟开凿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云冈石窟第20窟;立佛;佛龛  中图分类号:K87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5)05—0010—03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前辈学者对P.2555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辨析,认为P.2555背的12首陷蕃诗与正面的59首陷蕃诗,并非同一作者,马云奇也不是陷蕃诗的作者。包括《白云歌》在内的12首陷蕃诗的作者是在唐朝和吐蕃战争中奉命出使而被拘系的另一位佚名僧人。第二部分认为《白云歌》之“白云”来源于大乘十喻之“浮云喻”,全诗借“白云”来演绎佛教义理,主要表达了佛家无常及空的思想;在诗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