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改革:攻坚与突破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11月9-11日,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深入思考,关注当下、聚焦实践,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情怀。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缺失;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体育对接这四个专题而展开报告与研讨,视点纷呈,新意连连,产生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关键词:博士论坛;体育改革;发展方式;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2-0001-07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于2012年11月9日-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体育改革:攻坚与突破”为主题,旨在对进入了改革深水区的中国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克和破解,为新时期我国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寻求更大的空间和不竭的动力,并为体育博士群体搭建高水平、多领域的学术舞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近百名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蒋志学司长为本次大会做了题为《从奥运会科学大会看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的报告。蒋志学司长以中国代表团参加历届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的历程为线索,总结和展望了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体育科研的进步和不足,并对广大体育博士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目前国际体育科研呈现出以下动态:关注大众健康,更加重视体育遗产问题研究;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蒋司长还提到科教司从2013年起将设立博士生转向科研基金,鼓励体育博士生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研究,引起了与会博士生们的极大兴趣。
  我国知名学者、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为本次大会做了题为《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的主题报告。任海教授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语境为切入点,从体育文化的概念人手,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成因、模式、特征和不足,进而从“魂”、“识”、“体”、“用”四个层次提出了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他指出:竞技体育应以运动员为本,重点是维权;学校体育应以学生为本,重点是动机启发,养成习惯;社会体育应以公共为本,重点是因人制宜、去形式主义、自组织和社会包容;而体育文化产业应以人文价值为本,重点是产品人性化。同时,他还对体育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文化等概念做出辨析,厘清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会议期间,博士们和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和分会场的四个专题展开积极讨论与沟通,质疑交流研讨,观点碰撞不断。
  1 成果概况
  从本次论坛交流成果来看,在研究层次上,既有全民健身服务、竞技体育发展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体育发展方式变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现实问题研究;在研究类型上,既有考察运动训练整体规律、竞技体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宏观性研究,也有针对阜新市的全民健身个案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既有针对青少年、幼儿人群、肥胖大学生和老年女性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份群体的体质研究,也有如咏春拳、长阳巴山舞等特色项目的民俗体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以古典文学诗歌考证为基础的民俗体育内在价值研究,也有利用解释现象学分析及敏感化概念,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质性研究;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立足于国情如南京青奥会节俭办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本土研究,也有金砖五国体育发展,中、日、韩三国足球竞赛,NBA王朝变迁,美国中小学以冒险教育的异域体育比较与借鉴研究;既有针对我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改革、大型场馆的后续利用和资金投入的热点和难点研究,也有绿色体育、体育话语权、体能与技术重新认识等新点研究;在研究思路上,既有学理思辨、对策建议,也有模型构建、内涵分析。
  此外,成果中还借鉴诸如过程论、控制论、协同管理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共生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指导,研究领域涉及复杂性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观点纷呈,新意连连。
  2 观点呈现
  2.1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
  2.1.1体育体制改革 综合性体育赛事发展与改革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界和学术界的难题。是彻底取消还是良性变革,抑或如何改革,都曾引起过不同程度的争论与质疑。
  北京体育大学乔霞认为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发展进程中凸显的矛盾问题主要有体育价值观的扭曲、赛事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匹配、运动项目设置不合理、计分方法与奖励方法不健全。并提出赛事优先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实施赛事“瘦身”计划;端正办赛方针;明确办赛目标;建立综合性赛事利益博弈相容机制;发挥赛事在全民参与、运动项目推广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
  河北体育学院张建会以我国12个定期举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研究对象,考察梳理赛事弊端、改革目标与路径等。指出运动会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结构体系简明、清晰、功能完善,组织管理主体协作创新,参赛主体单一明确,品牌文化特色突出,综合效益强的多元化运动会竞赛体系格局。并建议改革的重点首先是建立以全运会(融合冬运会和大运会)为第一层次,城运会(融合中运会,或更名为青少年运动会)为第二层次,全国体育大会(融合农运会、民运会、残运会、智运会等)为第三层次的层次清晰的竞赛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主管,教育部、民宗厅、农业部、老龄办协管的方式承办三个层次的运动会。
  2014年南京青奥会举办在即,如何节俭办赛,亦引起学者关注。南京大学王成在梳理国际奥委会节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南京青奥会应有的节俭理念:文化节俭、务实节俭、效益节俭、适度节俭;并建议承办盛会营造热烈气氛,须保持冷静和清醒;大型活动适度,冗长的运动会传统应当突破;赛会进程应遵循国际惯例,履行标准化接待;多角度拓宽场馆功能,提前谋划后续性利用。   体育场馆问题同样是学术界一直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型场馆的后续利用和资金投入更是困扰各方发展的难点。北京体育大学李艳丽探讨分析了场馆运营投资基金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按照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和市场化程度作为划分标准确定场馆类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事业制公共体育场馆和企业制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此外,重庆文理学院孔庆波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失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场地建设与管理的3种非均衡发展模式:自治性发展、内外共生型发展、政府扶持型发展。
  2.1.2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不仅成为体育界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积极应对的热点领域,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更是将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到了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运动员退役安置困难、运动员文化教育任务紧迫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学者们对现行的我国体育发展方式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在《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的报告中,指出:“金牌至上”的发展理念缺乏人文关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缺乏竞争力、“不全面”的发展结构缺乏可持续性的3个内因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提供物质基础、政府转型提供政策保障等3个外因是制约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原因。对此,他建议:就改革而言,厘清体育的性质是前提,立足基本国情是关键,坚持全面发展是核心,借鉴国外经验是方法,改革体育体制是重点。
  立足本土,国际借鉴。向体育发达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寻求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上海体育学院宋昱运用国际经济学的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的体育优势进行梳理和比对,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金砖国家的体育要素资源分布及其各自的体育比较优势,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宏观构想。该研究不仅对金砖国家体育发展与国际合作提供思路,而且对我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寻求国际间体育协作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武汉体育学院但艳芳在对21世纪人类面临挑战与困难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体育”的新概念,论证了绿色体育本质是协调共生的体育,认为绿色运动及现代体育的绿色品性能有助于人类突破双重极限。体育本身具有的绿色品性是体育发展的源头所在,本源回归。从绿色体育到绿色世界,为体育突破现实发展困境找寻一条积极地探索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孙科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的奥运报道人手,将伦敦奥运会作为一种观念集合体进行考察,以伦敦奥运会及报道事件的演变为依据,基于身份认同、体制认同、人文认同3个维度,探讨体育话语权的争夺,角色、功能的变迁、学科发展、学术观念的演绎和体育发展的关系,对中国体育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进行反思。并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今后定位于活力机构,专注于做政策和指导方向,而把“实施”留给社会、协会和市场。
  2.2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
  2.2.1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 天津体育学院于善旭教授以全民健身基层组织为研究主题,从加强和规范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时代需求出发,梳理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健身概况、制度环境、法律定性和体系关系,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法制路径:深刻理解全民健身的法制意蕴;重视将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立法作为体育立法的重要内容;健身立法要有对民主与权利取向的高度把握;依法推进对全民健身基层组织进行类型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建立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资源性激励制度;加强全民健身基层组织自知自律的规范化建设;深化对全民健身基层组织法律治理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
  嘉应学院卢志成从社会生态关系入手,考察了我国全民健身“从全民参与健身到全民服务健身”的演变,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这一主题进行动因溯源与发展展望;辽宁师范大学高俊以辽宁省阜新市的全民健身事业建设为个案,分析了阜新市在国家开展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契机进行理念与路径建设:把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新动力,从机关社区、厂矿、学校和农村4个方面构建以篮球项目为核心,以蒙古族体育运动为特色,以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市民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防病抗癌需求的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健身体系,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个案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屈金涛提出了在全民健身路径中进行能量消耗的量化标定,并结合当地居民饮食特点进行能量转化,然后以量化标牌的形式定位于健身路径中的设想,为全民健身指导提供了新的完善思路。
  2.2.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仅是关乎民族体质状况和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学术界历来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早在1999年,中央相关文件就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但十多年过去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持续下降,薄弱的现实已成为困扰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症结之一,加强工作刻不容缓。
  上海体育学院宋学岷通过调查统计,在借鉴社会生态观的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健康促进理论指导下,尝试建立以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为内容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3个外因变量以及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学校制度、教育政策、组织活动、宣传、家长指导和家庭支持等8个内因变量,并通过数据验证,证明“学校-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模型结构效度良好。希冀为青少年体质加强工作积极寻求应对之道。
  福建师范大学王深重点评析团体干预对促进个体锻炼坚持性的研究现状,他指出,团体干预对于个人锻炼影响巨大,间接团队建设和团体中介干预均可以有效增强个人锻炼坚持性。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未来团体干预研究的趋势与挑战,并且重点研究了如何以不同方式对团体加以利用并促进个体的转变和对运动的坚持。
  体质研究不仅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还体现出研究人员对不同人群的关注。曲阜师范大学房蕊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解释现象学分析及敏感化概念,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初步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发。北京体育大学高淑青等则将关注点集中在少体校和普通小学的学生,通过量表集体施测,对比少体校和普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和心理健康三方面的状况与相互关系,提出了提升心理健康的若干建议。同样,沈阳体育学院张海平等则将研究对象集中于4~5岁幼儿,通过实验对照的方式,结合游戏健身干预,设计出以身体素质为基本分类、以幼儿体操与幼儿游戏运动组合为内容的健身活动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为我国幼儿人群运动健身指导与效果评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此外,南京师范大学马德森的《班级环境对肥胖大学生体育课歧视知觉的影响: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山东体育学院李宗涛的《有、无跌倒风险老年女性平衡控制能力的对比研究》也都从不同视角对不同人群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展开了研究。   2.3竞技体育结构与体育人才培养
  2.3.1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问题是关系我国体育整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长久以来困扰和制约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优化、转变、完善其发展方式,亦成为博士们关注的焦点。上海体育学院辜德宏在《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一文中将关注点集中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他认为,建国以来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管理职能反映出应急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虽具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始终不是常态的管理方式。政府职能应实现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以宏观调控为主,发展民间力量,完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作用机制,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李焓铷认为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项目管理、管理与经营体制、造血机制、法制环境、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深层次不足;并提出建议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以及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培养模式等发展思路。
  对竞技体育发展进行整体性回顾也引起了博士们的关注。武汉体育学院汪蓉蓉还以《我国竞技体育研究进展与展望(1978-2010)》为题,对我国竞技体育研究的内容进行述评,并对未来趋势和研究热点做出预测与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于滢以伦敦奥运会为背景,结合社会发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态势做出展望:高水平竞技运动开展逐步受限,群众基础好且能广泛开展的非奥项目将进一步发展,竞技运动的风险管理逐步提升。
  2.3.2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中体能与技术问题是一个多年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对此,宁波大学陈小平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将研究视点集中在青少年训练中的体能与技术,指出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还互为基础。但是,上述关系并不是两者关系的全部属性,它们在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对此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并揭示了青少年时期体能与技术训练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刘爱杰副司长针对我国训练学领域长期以来对训练负荷与刺激关注较多,而对运动员疲劳后的恢复重视不足的现实状况,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运动恢复过程中的再生训练,不仅解析了再生训练的方法及其生理机制,而且将传统按摩放松与再生训练筋膜放松进行比较,详细介绍了若干种再生训练筋膜放松的原理与方法,如按摩球、泡沫轴、按摩棒、低负荷有氧运动、拉伸、水疗、营养与能量补充等。
  针对运动训练整体规律问题,北京体育大学胡海旭认为:运动训练整体性规律研究的理论即是运动训练组织。运动训练组织由周期训练与板块周期融合而成,板块周期即是周期训练中的中周期,是一种最优化的周期训练模式,而赛前中周期即是板块训练周期模式。周期训练是代表运动训练组织的理论体系,它是通过一体化方式,逻辑、系统、有序地组织运动训练各要素,使运动员适时出现高峰竞技状态。
  针对力量训练问题,沈阳体育学院马成顺等着重从训练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少年女排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发现:通过该项训练,运动员6类16项运动素质指标及其身体平衡能力均得到改善与提高。这为提高我国女排后备人才体能训练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长亮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的方法论,应用复杂网络具体方法,构建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推演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部分统计学特征。天津体育学院谢云以运动训练过程论和运动训练控制论为基本理论,对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年度训练调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梳理出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年度训练的基本程序、训练学特征、负荷调控、训练监控以及心理控制等环节。
  2.3.3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北京体育大学高岩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联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体系问题,尝试建立一种协同管理模式下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横向拓展、软硬兼顾;纵向提升、层次递进;纵横联系、全方位整体推进。
  沈阳体育学院杨雪研究“教体结合”模式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由来、内涵与目标,并指出培养路径:促进各层级校际体育协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深化青少年竞赛体制改革,开展校际和区域联赛;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并完善相关法规条款;积极推广国内“教体结合”成功案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北京体育大学徐校飞从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的团队结构和专业素养现状出发,剖析存在问题,他认为:对教练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实施分类培养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系统性培养课程和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置,是突破教练员培养瓶颈的两条主线。
  2.4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体育
  2.4.1体育产业研究 体育产业研究是近年来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直备受关注。本次博士论坛亦有多篇体育产业研究的论文进入会议专题交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切入,关注体育产业的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少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
  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北京体育大学鲍芳芳从要素禀赋理论出发,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要素使用情况,分析影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两大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并从劳动力、资本和要素密集3个方面反映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动情况及使用比例的变动情况。福建师范大学魏德祥从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周期现象出发,采用HP滤波法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进行周期阶段识别,研究认为:根据2011—2015年的预测结果,未来几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仍处于衰退期。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应对这种衰退影响,烫平此轮波动幅度,避免因过度衰退而导致萧条出现。
  北京体育大学安福秀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将研究视野集中在我国体育电视产业的改革与突破。他指出:体育电视产业与体育产业中的本体产业赛事产业关系密切,互动相成;体育电视改革重点在于如何建立产权清晰的体育电视企业运营模式,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丰富;而体育电视的突破口则在于品牌建设、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位的联动;体育赛事资源的开放将有利于体育电视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李国则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系统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区域体育产业共生机制。并指出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发展路径:提高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单元质参量关联度、塑造和谐共荣的共生环境、消除区域体育产业共生阻力、建立科学的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发展评价体系。
  此外,针对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界限模糊、认识不清的状况,南阳师范学院惠弋在《对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归属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应当全面多元透视两者关系,合理兼容不同的取径与视角,使之互补通融。北京体育大学陈爱辉则以《体育产业民生化研究》为题,论证了“1+3”民生化健身项目的原理与实施等内容。
  2.4.2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种莉莉尝试梳理出各类传统体育文化加强自身形象塑造的路径:依据特色,结合时代需求,从价值和功能维度定位形象;通过符号的选择和多层面的信息设计把形象准确、全面的诠释给公众;通过传播主题培育、媒体建设以及议程设置等手段,把信息诠释的形象有计划、有步骤传递,最终达成形象塑造目的。
  南京师范大学王若光通过以大量的古典文学诗歌考证,提出中国民俗体育之精意在于“天人合一”,详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天合一”、“人与神灵信仰之天合一”、“人与社会理义之天合一”的三重“境界”。并且认为深刻思量民族体育的内在价值是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
  博士们对传统体育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安庆师范学院张勇等,对近年来随着影视剧而逐渐引起关注的咏春拳展开研究,分析了咏春拳中的女人创拳、以弱胜强搏击术、传承技术手段与技术变化、拳理等热点问题。武汉体育学院汤立许等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对以广场舞的形式纳入全民健身行列有着11年历程的长阳巴山舞进行实证考察,详细论述了巴山舞的发展脉络、动作结构等内容,为我国传统体育的地域活化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发和借鉴。哈尔滨师范大学朱立新等,则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人手,分析当代大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融通与契合,试图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
  2.4.3中外体育比较与借鉴 立足本土,异域借鉴,历来都是学术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次论坛亦不例外。华中农业大学李卫东对中、日、韩三国足球竞赛体系的培养目标、组织结构、赛事系统、规章制度以及竞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本土国情,提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发展思路:确立明确的竞赛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理顺竞赛管理的组织结构;形成系统而多元化的赛事系统;制定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优化竞赛资源和环境。
  湖北经济学院孙辉以《NBA王朝变迁的启示》为题,研究NBA制度建设(包括转会制度、薪金制度以及选秀制度)与球队竞技实力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CBA联赛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参考。
  辽宁师范大学姜勇从学校的管辖机构、运动员管理、运动员培养模式3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两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差别,提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建议思路:“五区一条龙”的教育体系全国规划;“宽进严出,过程灵活”;教练员队伍聘用制取代任命制;开展校际比赛,自主创收与社会招募相结合;资金筹集多元化等。
  此外,沈阳体育学院刘留围绕美国中小学以冒险教育为主题的体育课程方案展开讨论,梳理课程内容,分析课程特征,希冀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积极地建设思路。
  3 几点思考
  综上,本次论坛将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明晰地带入学术研究与讨论的视野,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情怀。尽管有些研究还稍显稚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有些观点一时还难以被接受认可,甚至难免片面和错误,但是研究视野的广泛和研究过程所作出的努力是大家所公认的。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从研究过程的角度对部分成果进行点评,在肯定成果观点和交流的基础上,提请广大博士们注意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推导过程中的前后逻辑关系。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则建议报告人员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展开思考,以问题为中心,理论研究重点梳理学理关系,实践研究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针对分论坛的每一篇论文给与了具体性的指导建议。
  中国体育博士论坛每4年举办一届,迄今已连续举办4届,作为定位于高端碰撞与对话的学术活动,每届论坛的举办都吸引了国内众多体育博士,甚至教授和博导们的关注。但是,如何将论坛研讨主题进一步浓缩,涉及的学科视野进一步集中,值得今后论坛注意。体育学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其学术热点、难点、重点容易随着实践的变化而转移,因此,在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上,容易造成浅尝辄止,盲目跟风的不良倾向。涉及到体育学的重大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明显薄弱,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相比其他学科领域,部分作者一生仅研究一个方向,纵向深入,做大做强,做深做细,从而出品牌、成系列,体育学研究人员更易受到政策和实践的导向,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从本次论坛的交流成果来看,议题广泛、多样,但同样也面临主题难以集中,研讨难以深入的困境。
  另外,本次论坛还呈现出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其研究队伍的稳定性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从本次论坛的参会作者来看,新生代博士群体占据大多数,换言之,体育学术研究的作者群,尤其是博士群体,就本届论坛而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定性。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值得思考的是,早年的博士群体是研究方向出现了转移,还是对该论坛的关注程度有所偏移,抑或投身与其他领域或专业,还是其他原因等等,不得而知。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理应引起关注与思考。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一批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分布合理的从业人群,如老、中、青三代,知名专家教授领衔、中青年研究骨干为核心、新生代博士群体为后备人才的研究梯队,在某一问题上纵向深入,从而形成长期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结语
  同往届相比,本届论坛更加注重当下与实践,除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外,还特别邀请了总局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一线主管领导,与博士们进行交流研讨,碰撞思维。体育改革进程中存在一系列亟待攻克和破解的问题,既是体育科技事业的挑战,也是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宝贵机遇和光荣使命。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追溯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二者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从而理清这一关系的发展历程,考察了西方历史上竞技体育与精英教育关系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变迁轨迹,得出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竞技体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非形式化阶段、形式化阶段和制度化阶段,认为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培养精英,竞技体育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寻回失落已久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精英教育;竞技体育;关系;诠释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强人民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队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大省,其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文章以黑龙江省14个地市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人数变化、等级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人员构成等。经过分析讨论发现:黑龙江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增
期刊
摘要:声景是研究声音、使用者、空间以及环境间相互关联的新兴学科,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则可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已有的评价数据,总结研究对象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并由这些“关系”预测未知结果,故综合声景研究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预测使用者在不同环境下的声景观感受。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对比赛场地声景预测可用于对赛前的运动员心理进行调控,从而可作为新的研究策略用于未来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赛前备战。  关键词:赛前心理调
期刊
摘要:通过了解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说课比赛的浙江参赛选手的说课情况,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的设计与制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教师提高说课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说课;设计;高职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70—03  1 说课的概念与特质  说课是教师以教
期刊
摘要:文章通過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和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健美操动作具有多样变化性和协调性以及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塑造练习者的形体美、姿势美、动作美和精神美具有重要作用;对练习者的人格完善有促进作用;对练习者认知過程和意志品质培养有积极作用;对练习者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对改善练习者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
期刊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研究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主要来自于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另外,家长运动安全知识、技能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各因素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风险出现频率,初步确定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内容,并把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学校运动安全因素、体育教师运
期刊
摘要:文章从拓展运动视角对2011-2012年度天津市高校天津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健康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比较分析,找出天津市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天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体质测试的原始统计数据,使其了解全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质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天津籍;体质;健康状况;整体
期刊
摘要:研究对象為哈尔滨市第六医院康复科402例膝关节慢性创伤患者(2005年~2010年),数据采集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膝关节慢性创伤、体质指数、腰臀比。根据性别不同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通过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标准对患者的肥胖程度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结果显示男子通过腰臀比定义為肥胖的往往高于女士。腰臀比在评价受试者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BMI测定结果(P<0.05),尤以男性突出。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校全面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面对越来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暴露出学业、职业缺乏规划、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基于以上因素,文章探究了新的就业指导体系,突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构建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就业指导体系,设计大一到大四的分阶段指导的重点
期刊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东北三省农村体育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  是主要客观影响因素,农民体育认知度较高,除场馆设施缺乏、组织力量薄弱外,农村传统观念与从众心理是  影响体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议政府部门在加大重视与投入力度的同时,着重开发农村乡土资源,结合新  农村建设,培育农村体育特色文化。以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同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为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