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老的“国会议员”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惟有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是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们称她为中国人大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也称她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申纪兰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是在1954年,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交通不便,申纪兰就骑着毛驴走出西沟村,接着转坐客车火车,经历了整整4天的路程,总算按时到北京参加了大会。
  在中南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0多人,申纪兰作为其中的一员,认真履行了一个代表的权益,郑重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得到大会提案组的高度重视。根据她的建议,“男女同工同酬”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也就是在那次会上,申纪兰参加了审议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讨论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更让她激动的是,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毛主席。当毛主席出现在会场上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在旁人指点下,在出席会议名单上的毛泽东三个字下面重重画了圈,作为永久的纪念。
  1959年,申纪兰参加了第二次全国人代会,这次大会的地点搬到了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当她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她摸着数不清的柱子,转着数不清的大厅,从内心感到,仅仅几年时间,国家就发生了如此翻大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她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暗暗告诫自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重要的大会,是代表人民意志和权利的地方,国家许多大事都在这里讨论决定。自己是人民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就要实实在在反映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带到大会上,而且要争取得到一个满意的落实。
  从第一次参加人代会到现在的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申纪兰到底提过多少议案和建议,具体的数字她已记不清了,但她记得,她的关于对农民、农村的建议,每次中央都有回答,都得到了落实。
  2001年,申纪兰在全国人代会上正式提出议案,内容是关于关注山区交通建设。会议结束后不久,交通部的负责同志就亲自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去太行山区调查部署修路工作,很快,政府就拨了修路款,不久,山区一条条通往外面的公路就修成了。 申纪兰作为一位农民代表,她始终生活在民众当中,与家乡人民同甘共苦,心里想的是农村,嘴上说的是农业。这些年,她在历届代表大会上,集中反映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决农村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假冒伪劣坑骗农民、山区公路交通、发展农村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还包括加强执法监督和惩治腐败等方面的问题。她说:“13亿人民都要吃粮食,农业是基础的基础,非常重要的。现在形势很好,大家都吃饱了,穿好了,还嫌钱少了,所以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待遇。”
  让申纪兰感受最深的是,每召开一届全国人代会,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就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她感慨地说:“当回过头来认真看看发展的成果时,你不大吃一惊都不行。”
  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8里长,15里宽,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600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居住十分分散。有人这样总结西沟村的特点:“没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但申纪兰不信这个邪,她对全村人说:“破破烂烂不叫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就是要让人们尽快富起来。共产党员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最重要是把新农村规划落实好。栽上树,修好路,搞好生产吃饱肚,生产发展迈大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不顾年老体衰,带上干粮到处奔波,考察项目,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带领西沟人苦干了几十年,办起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现在,西沟村已经有了铁合金厂、饮料厂、磁钢厂、焦化有限公司等企业。
  西沟满山遍野都是核桃树,过去即使是用麻袋装上卖,也卖不上个好价钱。申纪兰经过考察,决定创办核桃露企业。开始时,产品的的名字叫“西沟核桃露”,但销路不大好,申纪兰很着急。当有专家对她建议说,你的名气大,如果叫“纪兰核桃露”,销路一定会很快打开的。但申纪兰不同意,她说,核桃露企业是西沟村的,应该用村名命名品牌比较合适,用我自己的名字命名,心里总觉得不舒服。但在专家耐心的解释下,她终于想通了,大度地说:“只要对人民有利,牺牲我的名字怕什么。”现在,以她名字命名的核桃露,不但进了大城市,而且还摆在了超市的货架上。“纪兰核桃露”的品牌越叫越响,也给全村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着以她名字命名的核桃露为村里获得了好处,申纪兰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现在,申纪兰已是78岁的老人,按说也该颐养天年了,但作为农民信任的代言人,精神头依然很足,每天都很忙碌,还经常去村里的企业指导工作,到地里看看了解农情,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建设“三农”提出自己更好更切合实际的建议来。
  申纪兰说:“我还是农民,还要种地,还要栽树,还要修路,建设新农村就是我的任务。” 申纪兰,这位中国唯一的从第一到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出席的代表,不但见证了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而且也保持了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本色,她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大真大美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春暖花开的四月,雨后初晴,阳光刚刚好,63位《老来乐》的读者齐聚北京,参加《老来乐》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桃花节”艺术创作联谊笔会的活动。  畅游在万亩的桃花海里,听着花开的声音,交流、创作、探讨,一群快乐的人充分享受着这初春的桃花馨香,忙的不亦乐乎!玩的不亦乐乎!  看,七十多岁的北京阿姨被这美景迷的,紧曳着桃花枝头深深陶醉其问,大连摄影协会的金老忙捕捉住这精彩的镜头,而年已78岁的侯老竟
期刊
在保健品消费人群中,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了所谓的“保健迷”。  相信很多老年朋友遇到过这种情况:只要经营者把保健品的宣传做的非常好,自己就想买,但时常会受到家人的阻劝。家人只是不希望老年人盲目地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这时老年人或许就会反驳说,我们年纪这么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难道买些保健品就不可以吗,难道你们就不想让我们更健康、更长寿吗?  其实老年朋友的这些话很多地方都是错误的。  首先,
期刊
著名作家魏明伦曾说:“在鼎盛与消亡之间还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民间传统艺术如能努力保持其精髓,而不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并将这种大潮当成洗礼,相当一部分民间艺术会大放光彩。”    蒲章俊的家,在洪山镇蒲家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因为狭小的天井挡住了外界的光线,不大的客厅里显得有些昏暗。蒲章俊是蒲松龄十一代世孙,2月28日,北京,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他为“聊斋俚曲传承人”。  几年前,蒲章俊从蒲松龄纪
期刊
老爸独居多年,我见他生活孤寂,便说服他,欲给他找个“伴儿”。  我找到小区的王婶。王婶自从老伴去世后就在小区里开了家小卖铺,平时接触人比较多,消息很灵通的,同时也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事的,准少不了王婶的影子,老爸下楼不便,王婶还经常上门给送油盐酱醋呢。我说明来意,王婶一怔,随即笑了:“好事啊,你爸一个人生活四年了,挺孤单的,是该有个伴啦!”于是,王婶就如数家珍地向我逐一介绍起
期刊
身在缥缈群山,一路都在追踪野茶。可世间许多事,偏偏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茶也一样。正当笔者遍寻野茶未果,患得患失之际,眼前突然一亮:水月溪畔,几株高约两米的茶树迎风摇曳。  大喜过望,情不自禁,围着茶树雀跃起来。一边举起相机拍摄,一边观察茶树的形态特征。推测这是一株有年头的“土茶”,根茎较一般茶树粗大,叶色黛绿,叶片肥厚。莫非是古时小青茶的后代?忍不住轻撷几片初展芽叶,细细咀嚼,
期刊
灰红色的天空随着时间的后移逐渐向城市沉了下来,暖风和煦地拂着,还有一些没有凋谢的桂花仍在绽放,它们的气味在夜晚显得特别地香甜。  到达河内的那个下午,阳光很烈,早上我们还穿着薄的毛衣在南宁市散步,可下午当我们背着行囊在河内老街寻找旅馆的时候却恨不得洗个冷水澡,只是这个念头刚一闪过,天空马上就阴沉了下来,湿润的空气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包裹住全身,黏乎乎,动弹不得,湿闷得让人不想再多说一句话。  河内
期刊
我是个爱读书写字的人。年轻时就梦想能拥有一间面积不大,可供我读书写字的书房。当过了而立之年,我依然坐着小板凳趴在木椅上看书写字。我戏称那木椅是我的“书椅”。在书椅上写作的日子何尝不想有个书桌呢。那时,老百姓住房紧张,我结婚的小屋除了床,摆上衣柜、碗橱、两把木椅就占满了,能拥有张书桌就是奢望。我趴在书椅上读书写字,许多文章被市报刊杂志发表,还整理了几册读电大的笔记,写出无数个工作计划和总结,它为我的
期刊
我已年近古稀,但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精神矍铄,容光焕发。退休十年来,从未感到过失落和寂寞。这都得益于我广泛的爱好。    爱好书画    从小我就与书画结缘,一直与笔墨相伴。并在退休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经过名师的指点,真草隶篆,渐进门径梅兰竹菊,略通一二。闲来兴致浓时,便涂鸦几张,几束兰、几朵菊或赠友,或自赏。虽水平有限,但自得其乐。    爱好养花种菜    花是“懒汉”
期刊
女人难做    小白自卫生勤务中心受训完毕后,调到军医署,尔后分配到南部某军医院担任营养员,他几乎整天都在厨房里。  有一天他对来实习的护士同学感叹道:“别人当兵是学做男人,我来当兵却是学做女人。”  护士同学回答道:“你才当一年多的女人,我要当一辈子的女人!”    耳朵受罪    洒友甲问酒友乙:“你喝了几十年的酒了,你认为,酒喝多了对身体的哪个器官刺激最厉害?”“当然是耳朵了”。酒友乙答道。
期刊
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下棋聊天、网上炒股、上网学习、补充新知、听流行音乐、玩游戏成为许多健康老人触网的重要原因。时尚的网络生活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青睐和仿效。最近一项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知道网络,70%的表示想上网。电脑和网络也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获取新鲜信息、保持年轻心态、加强沟通从而丰富生活的新工具。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老年人慢慢学会了年轻人“赶时髦”的做法,老年“网迷”也逐渐成为“时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