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丰富多样,而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见,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知识积累”。语文知识是分散在各篇课文或所阅读资料之中的,若只是听听看看而已,很容易出现知识的遗忘或缺漏。因此,中学生应该注重记录、巩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积累吸收有关的语文知识。
由于习惯与方法可以说是孪生姐妹,互为“另外一个”,自然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方法由于经常使用,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所以有的习惯本身也就包含有方法的因素。原本记录是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但如果长期地反复地使用,以至上课时、阅读时、看到有用的知识时都会很自然地拿出笔记本来记,于是用记录本积累语文知识,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一、用记录本积累课内知识的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强调:“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课本。”因此,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阵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些动作、行为多次重复、不断强化,使其进入学生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让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动力定型,以便更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教师可指导学生先从课内开始积累,使学生知道具体怎样做。
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专门的记录本。并让学生按顺序分成字词、成语、文言文、名言警句、诗歌鉴赏、文学文化常识、精彩语段摘抄等专题,并自制目录,把知识归纳成若干部分,便于分类整理、记忆、运用。
其次,这种技术性习惯的培养,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有自觉意识就可以做到。但由于学生此种意识缺失因而多未养成。从教学途径和方法上说,可先从课内开始。每节课上课前提醒学生拿出记录本,课上拓展的字词、补充的成语、名句等给适当的时间要求立即记录下来,每篇课文或每单元结束后布置学生及时归纳整理积累字词和成语。并提醒学生加以识记,一阶段后检测掌握情况。讲解课文时,要求学生在书上 “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布置学生课后整理在记录本上,或更具体地写一点对人物、事件的看法。为了切实做到这点,在下节课讲授新课前,可指定两三名学生宣读笔记内容,交流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也是一种督促。这样引导学生边读边记录,就远比只用眼睛阅读理解记忆要深,又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实在是一举两得。
二、用记录本积累课外知识的习惯的培养
语文知识是海阔天空、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教师所授知识或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积累,学生在课外阅读或其他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亦应要求及时系统地整理记录。如此课内外相结合,不但积累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面,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首先,要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并记录整理的习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教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必要的工具书,在课堂上教授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养成自然、熟练地翻检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学生不仅要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可疑的查找工具书,在阅读课外读物或生活中有不解或疑问之处,亦不妨使用工具书,务必做到彻底理解,匡谬纠误。更重要的是,不是查过就万事大吉,要随手记录到积累本上,加以归类整理。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书籍的习惯,并记录思考。实践证明,语文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课外阅读是扩大知识范围、接受多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及报刊杂志、科学读物等,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接受各种信息。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我还可以有计划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书籍的习惯。比如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指导阅读名著、诗歌、优美的散文,优秀的报刊杂志等。每周找一节自习课,让学生自带一本课外读物,自由阅读。关键要要求学生摘抄有用的语段,或优美动人,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作为读书笔记写于积累本的“精彩语段摘抄”专栏,最好能在每个语段后写一点赏析或思考,能就看到的某个观点写出一篇短小的读书心得自然更好。精彩的段落记录在本子上,还应该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力求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为写作积累材料。这样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摘抄、积累语文材料并有所思考的习惯,天长日久必会有收获。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培养学生用记录本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也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中学)
由于习惯与方法可以说是孪生姐妹,互为“另外一个”,自然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方法由于经常使用,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所以有的习惯本身也就包含有方法的因素。原本记录是是阅读的一种方法,但如果长期地反复地使用,以至上课时、阅读时、看到有用的知识时都会很自然地拿出笔记本来记,于是用记录本积累语文知识,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一、用记录本积累课内知识的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强调:“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课本。”因此,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阵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些动作、行为多次重复、不断强化,使其进入学生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让学生在较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动力定型,以便更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教师可指导学生先从课内开始积累,使学生知道具体怎样做。
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专门的记录本。并让学生按顺序分成字词、成语、文言文、名言警句、诗歌鉴赏、文学文化常识、精彩语段摘抄等专题,并自制目录,把知识归纳成若干部分,便于分类整理、记忆、运用。
其次,这种技术性习惯的培养,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有自觉意识就可以做到。但由于学生此种意识缺失因而多未养成。从教学途径和方法上说,可先从课内开始。每节课上课前提醒学生拿出记录本,课上拓展的字词、补充的成语、名句等给适当的时间要求立即记录下来,每篇课文或每单元结束后布置学生及时归纳整理积累字词和成语。并提醒学生加以识记,一阶段后检测掌握情况。讲解课文时,要求学生在书上 “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布置学生课后整理在记录本上,或更具体地写一点对人物、事件的看法。为了切实做到这点,在下节课讲授新课前,可指定两三名学生宣读笔记内容,交流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也是一种督促。这样引导学生边读边记录,就远比只用眼睛阅读理解记忆要深,又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实在是一举两得。
二、用记录本积累课外知识的习惯的培养
语文知识是海阔天空、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教师所授知识或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积累,学生在课外阅读或其他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亦应要求及时系统地整理记录。如此课内外相结合,不但积累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面,且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首先,要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并记录整理的习惯。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教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必要的工具书,在课堂上教授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养成自然、熟练地翻检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学生不仅要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可疑的查找工具书,在阅读课外读物或生活中有不解或疑问之处,亦不妨使用工具书,务必做到彻底理解,匡谬纠误。更重要的是,不是查过就万事大吉,要随手记录到积累本上,加以归类整理。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书籍的习惯,并记录思考。实践证明,语文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课外阅读是扩大知识范围、接受多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及报刊杂志、科学读物等,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接受各种信息。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我还可以有计划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书籍的习惯。比如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指导阅读名著、诗歌、优美的散文,优秀的报刊杂志等。每周找一节自习课,让学生自带一本课外读物,自由阅读。关键要要求学生摘抄有用的语段,或优美动人,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作为读书笔记写于积累本的“精彩语段摘抄”专栏,最好能在每个语段后写一点赏析或思考,能就看到的某个观点写出一篇短小的读书心得自然更好。精彩的段落记录在本子上,还应该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力求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为写作积累材料。这样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摘抄、积累语文材料并有所思考的习惯,天长日久必会有收获。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培养学生用记录本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也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养成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