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特点,并能指导心内科诊断。方法:患者入院后至2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第一天每2小时检查一次,之后每天1次。全部病例心电监护72小时。在心肌梗死发病后的24-72小时内进行心肌酶学(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查。统计患者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 CK-MB平均峰值为(213.8±116.5)U/L,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CK-MB平均峰值为(86.4±41.5)U/L。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280例 AMI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67例,占23.9%。在144例前壁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55例,占38.2%。在136例下壁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有12例,占12%。前壁梗死和下壁梗死的合并束支阻滞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组与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心衰发生率,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组与心肌梗死不合并束支阻滞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一旦出现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就表明预后不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把握治疗的最佳时机。